首页 理论教育 巧妙收尾,作文结构严谨无缝隙

巧妙收尾,作文结构严谨无缝隙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尾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适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是作文常用的结尾法。事实上,我并非天生如此。)有一次,老师叫到了我的名字。我尴尬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显然注意到了我的窘态,她友善地提醒同学们不要嘲笑我,然后示意我坐下。老师听了我的话,笑了。举左手、举右手是师生两人独特的沟通办法,既维护了“我”的自尊心,又使老师知道了真实情况,可谓巧妙,能看出

巧妙收尾,作文结构严谨无缝隙

故事导引

夏天的一个夜晚,一家父子三人在自家院子里,听到梧桐树脱皮声音,父子三人都谈了谈自己的感受。交谈持续了许久,父子三人不仅探讨了自然界生命存亡更替的现象,而且讨论了社会发展变革的规律。随后大儿子围绕谈话的主题,结合三人所说,写了一篇文章,用生动的文笔叙写了梧桐树脱皮后的风采,议论了自己的看法。

他的文章是这样结尾的:“这时,夜已深了,洁白的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院子里,梧桐树显得那样高大……”

文章的结尾营造了一个恬静幽美的场境,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梧桐树脱皮后的风采意在说明新旧交替是自然法则,脱去旧皮,长出新枝,树木更显生机,梧桐如此,人的生命亦然,社会的变革发展亦然,此处省略号的运用,最为绝妙。言尽而意酣,引人产生无限遐想,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名师支招

如果说开头有“先发制人”的功效,那么结尾更有“后发制人”的威力。好的结尾,或简明有力,或留有余味,或首尾呼应,总能给人“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感。

1.照应式结尾。

结尾点题,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拢全文。如《颐和园》的结尾“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啊!”与开头“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首尾照应,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这种结尾法,适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2.引申式结尾。

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如《高大的皂荚树》的结尾“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种结尾法一般适用于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3.自然式结尾。

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如《月光曲》的结尾“兄妹俩被美妙的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这种结尾法,适合写人、记事的文章。

4.点题式结尾。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适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是作文常用的结尾法。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按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在描写了小兴安岭的四季变化和土特产及名贵药材后,用“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作结尾。

5.发问式结尾。

以发问的形式(反问或设问)作为结尾,具有启发、感染、强调和肯定的作用,适合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如《一夜的工作》的结尾“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6.抒情式结尾。

结尾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如《再见了,亲人》的结尾“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种结尾法适合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7.启发式结尾。

结尾给人以某种教育或启发,作者用恰当的词语能使读者思考回味,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如《小马过河》结尾“……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深深思考:不论做什么事,不能光听人家怎么说,而应该自己去试一试。这种结尾法适合于童话、寓言故事。(www.xing528.com)

8.描写式结尾。

如《草地夜行》结尾“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作者先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接着描写“我”的心情,最后描写“我”鼓起勇气向前走的形象。这种结尾法一般适用于写人、记事、写景的文章。

9.评价式结尾。

对人物或事物进行总结、评价,表达作者的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如《狼牙山五壮士》的结尾“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种结尾法一般适用于写人、记事的文章。

10.展望未来结尾法。

在叙述现状之后,结尾展望未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结尾“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祖国的南大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范文引路

举手的秘密

陈果

朋友们都说我是一个开朗自信的人。事实上,我并非天生如此。小时候,我很内向,反应也比较迟钝,看上去呆头呆脑的,同学们因此都叫我“木瓜”,连老师也认为我是个不怎么聪明的孩子。(对比“我”现在和过去的表现,说明“我”的变化之大,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上三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位班主任,她很年轻,笑起来很好看,同学们都很喜欢她。(描写老师“年轻”“笑起来很好看”,表现了“我”对老师的喜欢。)

上课的时侯,她喜欢提问,对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总是给以热情的鼓励。因为比较胆小,我以前上课总不敢举手,现在碰到这位新老师,也很想得到她的亲切微笑。于是每当老师提问时,我也像其他同学一样,高高地举起手,虽然很多时候我并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表现了老师对同学们的关爱,也是事情展开的原因。)

有一次,老师叫到了我的名字。我站起来,脸涨得通红,却说不出半句话来。这时同学们已经窃窃私语起来,有人又在背后说我“木瓜”了。我尴尬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显然注意到了我的窘态,她友善地提醒同学们不要嘲笑我,然后示意我坐下。(描写作者当时的难堪和紧张,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真诚的关怀和理解。)

后来,这样的事又发生了几次,不过老师并没有为难我。一天放学后,老师把我留了下来,很和蔼地问我:“为什么举了手却回答不出问题来?”我看着老师诚恳的脸,吐露出了心中的秘密。我告诉老师,我举手是为了让老师觉得我并不笨,是为了让同学不再叫我“木瓜”,谁知道还是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出洋相……

老师听了我的话,笑了。过了一会儿,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告诉我,要和我订立一个秘密约定:以后,当老师提问时,如果我不知道答案,就举右手;如果知道答案,就举左手。这样老师心里就有数了。(“我”因为回答不上问题出了洋相,向老师吐露了心中的秘密,老师和“我”订了一个秘密约定。老师对“我”十分尊重。举左手、举右手是师生两人独特的沟通办法,既维护了“我”的自尊心,又使老师知道了真实情况,可谓巧妙,能看出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是师生俩的秘密。点题。)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一开始,我只能举右手,每当此时,老师便和我交换一个眼神,这样一来,我心中就感到很踏实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细节描写,眼神中传递了师生间的默契,传递了教师对学生的无言的关怀。)

有一次,当老师提问时,我终于举起了左手,而且举得高高的,人似乎都要站起来了——生怕老师看不见。终于,老师的视线落在了我身上,眼里闪现出一丝惊喜。(这样细致的神态表情的描写中,让我们看到了老师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学生们的变化,为学生的进步而欣喜,这是一位多么细心的老师啊!)她果然让我回答问题。这一次,我流利地回答完问题,老师给了我热情的赞扬,同学们也向我投来惊奇的目光。这一次回答问题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从此我在学习上更加刻苦、用功,举左手的次数慢慢地超过了举右手的次数。

渐渐地,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再也没人叫我“木瓜”。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转到了县里最好的小学。每当回忆起那一段“举手的秘密”时,我都会在心中感激我的老师,是她的尊重、友善和宽容,改变了我的一生。(作者在结尾处用朴素的语言赞美了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表达了“我”对老师最真切的感激之情,点出了文章的中心。同时,在结尾处再次提到“木瓜”,与开篇相照应,做到了首尾呼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