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甘岭战役:兵种协同配合,攻无不破

上甘岭战役:兵种协同配合,攻无不破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后经过师里研究,除留少数人继续在炮兵以外,以王根旭营长为骨干又组成了新的步兵连,参加步兵作战。敌军配备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坦克就有120辆,加上后续部队补充的,算起来也有一百七八十辆。宣传队就参加伤员的抢救和护理,她们也做一些护士们的工作。在上甘岭激战中,鲜明地宣传战斗英雄,传达胜利消息,鼓舞士气,使阵地宣传搞得很活跃,这也成为战时落实政治工作得力的武器。

上甘岭战役:兵种协同配合,攻无不破

在朝鲜战场,志愿军的装备与美军相比还很落后,当时战场上用的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缴获日本的战利品——日本山炮,这些炮主要都用在45师和29师。战役刚开始,山炮的炮弹储备很多,虽然装备陈旧些,但用于攻击敌人步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等到45师的山炮打到10月20日以后,也就是战役第一个阶段结束时,炮弹也就全部打光了。再没有这种炮弹储备供应,炮兵就不当炮兵,由营长王根旭带头,参加步兵作战。以后经过师里研究,除留少数人继续在炮兵以外,以王根旭营长为骨干又组成了新的步兵连,参加步兵作战。所以之前说那“13个连”的队伍里就有一支这样以炮兵为骨干组成的步兵连队。

炮兵真是拼老命了,“有炮我就打炮,没有炮就做步兵”,所以说反击作战中炮兵的贡献很大。

师里还有个工兵连,开始交给他的任务是防坦克。当时敌人的坦克相当凶猛,有的时候竟然开到我们阵地前面耀武扬威。如何打坦克?我们的工兵就想办法,并与步兵交流了经验,他们在敌坦克可能开进的道路上布上地雷,像在下甘岭到上甘岭和阳地村这一带的道路上,工兵就用地雷布上了几道封锁线。敌人坦克开进来,我们工兵就在下甘岭打毁了敌人两辆坦克,从此敌人的坦克没敢再直接开到我们的阵地上。

发现敌人,炮手们立刻迅速将炮口对准敌人

小部队出动之前,工兵先行出发,把敌人埋设的地雷起去,使执行任务的部队能顺利通过,打击敌人

上甘岭战役之前,部队就曾针对如何反坦克发动指战员群策群力,大家采取了各种办法来打坦克。比如用“冷枪冷炮”击毁坦克。那时阵地上的野草长得非常茂盛,于是我们的无后坐力炮的炮手就利用有利地形,拂晓以前潜伏在草丛里,等到近黄昏时,瞄准敌人的坦克狠狠打击。在597.9阵地和537.7北山阵地上,用此方法就击毁过敌人4辆坦克。上甘岭战役打响以后,可能敌坦克仍留有记忆,他始终没敢开上来。要说敌坦克如果硬是开上来,阵地上有些坡度还是允许的,比如597.9的13号到2号,还有开到7号,再往上,这些个地方也还可以上来。我们想它始终没再上来的真正原因是吃过亏,我们的工兵击毁过这些钢铁盒子,再开上来也许有些后怕!

上甘岭的东西阵地五圣山右翼,也就是85团接134团的芝村南山,那里有我们设立的一个反坦克阵地,挖出的反坦克工事叫“梅花沟”,像蜘蛛网似的布开。10月8日,也就是上甘岭战役之前,134团在那里打了一次坦克,打得很出色,还出了个打坦克的功臣涂德川。涂德川是打广州时解放过来的一位同志,他作为反坦克手,一个人打了敌人5辆坦克,率先立了个二等功。

上甘岭战役打响以后,工兵又布设了好几道反坦克封锁线,我们有力的反坦克战术致使敌人在采取进攻时吃了好几次亏,所以它们不敢再大摇大摆开上来。

敌军配备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坦克就有120辆,加上后续部队补充的,算起来也有一百七八十辆。但是他们的那些坦克只是摆设在敌阵地和我们阵地前沿当作火炮使用过,坦克采用这种打法对我们来说威胁显然就小多了。但是他们坦克发射的炮弹一点儿也不少。所以说上甘岭战役敌人的坦克实际上全部龟缩在后面了,只起到了一个铁碉堡的作用。

没有了反坦克的任务,在大反击阶段我们的工兵就加入了步兵,支援步兵的作战。(www.xing528.com)

45师战前机关有不少人。战役打响以后,机关很多同志主动担负运送炮弹的任务,后来部队需要兵力,又抽调了不少机关人员到前线作战。那个时候师里直属连队,类似现在的警工连,就是将工兵、侦察、警卫合并在一起,但也只是几个排,其中也有机关下去的同志。当时45师的警工连除了大本营里留下个把班,其他的同志都参加了537.7北山的反击。他们比87团早上去10多天,坚守坑道20余天,时间是最长的,一直等到92团把整个阵地反攻下来时,才把他们从坑道里解救出来,最后也只回来了9个人。

我们几乎没有伤亡的有三个部队,分别是:82炮阵地、通信分队,还有宣传队。

文工团员在炮兵阵地上为战士们演出

宣传队的伤亡小,有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宣传队的小鬼比较多,他们年纪小,虽然缺乏锻炼,但丝毫不叫苦,包括那些女孩子们背炮弹不甘落后。我们对她们还是尽可能地照顾,安排个稍微安全的地方,主要是从獐谷到五圣山的后头,所以并不需要她们把炮弹背到炮火封锁严重的阵地上去。

二是参加护理伤员的工作。战时卫生保障需要,野战医院尽量向前推,推到了獐谷的后面,前方还有师里的抢救所,设在五圣山后面。宣传队就参加伤员的抢救和护理,她们也做一些护士们的工作。只要有伤员下来,宣传队就一面护理伤员,一面收集和了解前线的作战情况,哪一个连队,谁打的,有些什么先进事迹,等等。后来他们又配合军里群工部的工作,通过担架队了解收集前方、后方的情况。

宣传队做的工作不少,他们从前线团的阵地,一直断断续续地延伸到后方医院。他们所在的那个点,既是个救护点,又是个物资转运点,抬担架、送弹药的总能带来一些情报,而且那里还有一个通信站。宣传队就在这里通过伤员以及运送物资的人了解情况,宣传鼓动。他们的人员虽不多,但接触伤员比较多,了解前面的情况也比较快,所以就形成了一支从前到后的宣传队伍,时间虽然不长,作用倒是不小。实际上每个点既是个宣传站,又是个即时情况的反映站。不断地慰问、鼓动振奋了士气,也沟通了上下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许多宣传队员、运输员都变成了有力的宣传员。胜利的消息、英雄的事迹、前沿坑道作战的情况等,通过他们及时宣传出去,起到的作用是蛮大哩!

当时负责师里宣传队的就是现在空军的宣传部长李明天,他在师指挥所里就通过各种办法和炮兵指挥所、军指挥所保持着密切联系。尽管后头人手不多,但李明天同志除了整理《快报》、整理材料,还通过我们这个指挥所和炮兵指挥所,包括通过他下头散开的基本队伍,处于迂回线路和空间地带的便利条件,把一些情报就收集起来了。他的情报有的时候来得还是蛮多、蛮快的,因为他通过以上手眼,从这地方搞到后头的敌工部门,又和审俘那地方挂着钩。正因为他和后头便于联系,所以战斗到了第二阶段以后,《快报》出得比较快,不定期、不拘形式、灵活性强,这是《快报》的特点。在上甘岭激战中,鲜明地宣传战斗英雄,传达胜利消息,鼓舞士气,使阵地宣传搞得很活跃,这也成为战时落实政治工作得力武器

1991年4月聂济峰将军(左一)为《上甘岭大战》编写组的作者李明天(右一)、王精忠(右二)、李天恩(右三)讲述当年上甘岭战役的战斗场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