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兵制及兵种分析

宋代兵制及兵种分析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士兵们自备武器、粮草、服装。募兵制源自汉代武帝时期,招募特种部队保卫禁地的成例。宋承五代兵制,仍然实行召募之制。可见其选兵有“召募、拣选”两种主要途径。他分析了厢军与禁军的关系,并指出,宋代厢军除了有壮城兵、递铺兵、开江兵等各种专业兵,还有用于地方战备的厢军,其职能包括戍守、对外防御和对内镇压[63]。南宋的军种有“屯驻大军”、禁军、厢兵、土兵和弓手等。

宋代兵制及兵种分析

(一)兵制

首先回顾宋代前的兵制演变历程。

夏商周时期规定部落成员均有从军的义务,这是民军制,当时把兵役寓于田亩之中。最初只有“国人”才有资格参军,到战国时“野人”也能入伍,各国普遍实行以郡县为单位的征兵制度[50]。这一变化源于井田制的瓦解、王室的衰弱和政治重心的下移[51]。正是此时,开始了常备兵制度。

秦汉基于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开始实行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制的特点是将劳役与兵役合一[52]汉朝规定无论出身贵贱,男子20岁进行兵役登记。到魏晋北朝逐步发展出世兵制,其特点是专职军户与民户分离,军户子弟世代当兵。

西魏又改世兵制为征兵制,设置乡兵,作为地方豪强与地方基层政权结合的自卫组织。北朝把鲜卑部落兵制与汉族封建兵制相结合,创立了府兵制,招募地主豪强从军,根据其所率家兵的众寡授予爵位。府兵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53]。《文献通考》对府兵制有如下记载:

周太祖辅西魏时,用苏绰言,始仿周典置六军,籍六等之民。择魁健材力之士,以为之首。尽蠲租调,而刺史以农隙教之,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主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54]

隋朝的府兵制有了变化,府兵从民间征调,开始“寓兵于农”。唐朝服役年龄是20至60岁,适龄男子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士兵们自备武器、粮草、服装。士兵们自给自足,极大地节省了军费开支,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所以最盛时“通计旧府六百三十三”[55],而后来却渐寡弱,因为当时府兵多为殷实人家子弟,他们的家庭既要输出壮劳力,又要负担他们的装备,同时还要应付繁重的征徭,负担太重,随着均田制度的瓦解,府兵制必然走向衰败。因此,到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这是一种职业兵制。募兵制源自汉代武帝时期,招募特种部队保卫禁地的成例。募兵制的好处是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缺点有二:一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二是因兵将之间有固定的隶属关系,易导致藩镇割据[56]

宋承五代兵制,仍然实行召募之制。《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二《兵考四》论述宋代兵制曰:

召募之制起于府卫之废。盖籍天下良民以讨有罪,三代之兵与府卫是也;收天下犷悍之兵以卫良民,今召募之兵是也。……自国初以来,其取非一途,或募土人就在所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乘岁凶募饥民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是以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悉收籍之。伉健者迁禁卫,短弱者为厢军。制以队伍,束以法令,帖帖不敢出绳墨。平居食俸廪、养妻子,备征防之用,一有警急,勇者力战斗,弱者给漕挽,则向之天下失职犷悍之徒,今为良民之卫矣[57]

宋代初实行以募兵制为主的选兵制度,《宋史·兵制》记载:“其军政,则有召募、拣选、廪给、训练、屯戍、迁补、器甲、马政八者之目”[58]。可见其选兵有“召募、拣选”两种主要途径。宋代行募兵制,使农民基本上无须服兵役,而厢军更像是专门服劳役的军种,使农民和工人可专心于生产,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然为了防止无业游民动乱而大量“收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招得太滥,是其不足。所谓“失职犷悍之徒”,主要是指离开土地的无业流民、街坊游惰和不逞之徒,这些人一旦被召募入伍便成为职业军人,黥面刺字,终身仰食于官,即使疾病衰老也不被淘汰。招募来的职业军人是适合进攻作战的,通过数年的训练,然后出击,可立大功,如东晋北府兵就是募兵。但是宋代的国防策略是消极防御,不敢主动攻击。一人募了来,到六十岁才退伍,其间多数时间是不能打仗的。大量招收无业流民和不法之人入伍,再加之统兵无道,缺乏严格的训练,势必造成军纪的涣散和军队风气的败坏。范仲淹在仁宗庆历三年九月所上《条陈十事》中说:

唐衰,兵伍皆市井之徒,无礼义之教,无忠信之心,骄蹇凶逆,至于丧亡。我祖宗以来,罢诸侯权,聚兵京师,衣粮赏赐丰足,经八十年矣。……新招募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群盗[59]

军纪如此败坏的部队,战斗力也必然不强。兵越招越多,军纪越来越差,越来越像流民。我们自然不能指望这样的军队如东晋的北府兵那样有强悍的战斗力,更不要期望他们能战必胜、攻必克。可见,把募兵制与消极防御的国策长期结合,这是一大失误[60]。为摆脱此困境,宋神宗时,曾推行王安石改革军制的新法,其中的省兵法就是针对此弊而提出的。省兵法,即简编并营,裁汰老弱、冗兵。然变法不久便失败了,兵制改革也随之中止。到北宋后期,募兵制度日益走向衰败。(www.xing528.com)

自元丰而后,民兵日盛,募兵日衰,且募兵阙额,则收其廪给,以为民兵教阅之费。元祐以降,民兵亦衰……蔡京用事,兵弊日滋,至于受逃亡,收配隶,犹恐不足[61]

(二)军队的构成

宋代军队分参与战争的和不参与战争的。北宋时参战的有禁军和地方军队。

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又有蕃兵,其法始于国初,具籍塞下,团结以为藩篱之兵;其后分队伍,给旗帜,缮营堡,备器械,一律以乡兵之制[62]

由此史料可知,不参战有的厢军,实际是做杂役的。而淮建利在《宋朝厢军研究》第二章中,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他分析了厢军与禁军的关系,并指出,宋代厢军除了有壮城兵、递铺兵、开江兵等各种专业兵,还有用于地方战备的厢军,其职能包括戍守、对外防御和对内镇压[63]。《武备志》等史料的记载可佐证淮建利的观点:“契丹薄代州城,副部署卢汉赟畏懦保壁自固,齐贤选厢军二千出御之,誓众感慨,无不一当百,契丹少却。”[64]

此外,北宋的地方军队中还有用于防守的乡兵和蕃兵,蕃兵是用于对夏战争的,“由天圣至宝元间,增募诸军:陕西蕃落、广锐,河北云翼……”[65]。而对“蕃落”的解释为“陕西沿边厢兵有马者”[66]。后因对西夏战事失利后增设蕃兵,“京师所遣戍者……摧锋陷阵非其所长。又北兵戍及川陕、荆湘、岭峤间,多不便习水土,故议者欲益募土兵为就粮。于是增置陕西蕃部、保捷、定功……”[67]。到南宋时撤消。

南宋的军种有“屯驻大军”、禁军、厢兵、土兵和弓手等。南宋兵种的最大变化是:屯驻大军取代了禁军成为正规军,而禁军却沦为与厢军差不多的地方役兵[68]。但韩志远认为禁军是正规军,是用于维持治安的正规军[69]

(三)兵种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的兵种除了步兵骑兵水军外,还有海军

北宋海军兵力微薄,其作用未引起时人的重视。到了南宋,朝野人士纷纷建议把海军作为一支战略力量来使用。如绍兴二十九年,完颜亮南侵前夕,归朝官李宗闵上书:“(金)且空国而与人战,兵家所深忌,吾方与之相持于江淮之间,别以陈敏所招数万人,兴战船,取海道,不旬日可至山东,泾入燕山,捣其巢穴,此所谓攻其所必救者。”[70]到南宋后期,襄阳战事空前紧张时,宋将阮思聪曾建议贾似道说:“选兵三万人,由海道以捣青、齐,彼(指蒙古)必回兵自救,则襄围解矣。”[71]这些建议反映了时人对海军战略地位认识的提高。

虽说南宋水军在江淮防线上抵抗金兵及早期的蒙古军侵略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因宋军在战略、战术上皆采用被动消极的单纯防御,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这点在南宋中后期与蒙古的战争中表现得很明显。水军是一种与骑兵相似的机动军种,最适宜于攻击。在保守的战略下,宋军把优势水军主要用于水路驰援、解救危城。如淳祐四年(1244),宋与蒙古的寿春争夺战中,宋军吕文德部经长江、运河到淮水而突破蒙古军包围圈,进入寿春城内救援,援军带来的战略物资,极大地鼓舞了守军的士气。然在焦山战役中,宋舰每十艘连为一舫,贯以铁索,沉碇于江[72]。把船舰结为城堡而被动防御,忽视水军机动的特长,漠视“火烧赤壁”的教训,这种昏了头的决策,最终导致覆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