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困教录:学情视野下的名篇细读》-理论更新:文学形象显立体

《困教录:学情视野下的名篇细读》-理论更新:文学形象显立体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学习《秦晋殽之战》,学生提出了疑问,认为秦穆公两次出场时形象转变太快。教师不妨用一点接受美学的理论指出文本中可能存在的“空白”,引导学生顺着文意填补“空白”,那么秦穆公的形象就不再单薄而显得立体化了。当然,文学理论的使用还是要慎重,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艺理论走马灯似地更新,但在解读文学文本上依然没有普世的准则。

《困教录:学情视野下的名篇细读》-理论更新:文学形象显立体

文学理论在中学语文课堂之中无须作系统性的介绍,这同中学生的学情是相应的,但是适当的理论介入也显得颇为必要,因为这确实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其实是由于受到他们脑中既有的陈旧理论束缚而带来的。比如议论文中的三要素理论,散文中的“形散神聚”理论,散文中的“真实性”观念,小说中的情节理论等等,都是学生在阅读之前已经具备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多时候竟成了解读文本的金科玉律,甚至是不二法门。这样的话,面对很多新鲜的文学文本,观念和实践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困惑自然就产生了。在这个时候,教师不妨稍稍拓展一些学理论,帮助学生跨越障碍、解决疑惑。比如上文提及的《月夜》中“妻子”形象问题,教师不妨对“艺术真实”这方面的理论稍稍介绍,让学生明白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生活上的失真也许能达到艺术上本质的真实。比如学习秦晋殽之战》,学生提出了疑问,认为秦穆公两次出场时形象转变太快。教师不妨用一点接受美学的理论指出文本中可能存在的“空白”,引导学生顺着文意填补“空白”,那么秦穆公的形象就不再单薄而显得立体化了。再比如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教师介绍一点俄国形式主义者的“陌生化”理论,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成为同类的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的经典的背后原因。总之,文学理论在中学课堂中的适当运用,是能够起到积极或正面作用的。当然,文学理论的使用还是要慎重,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艺理论走马灯似地更新,但在解读文学文本上依然没有普世的准则。因而,在中学课堂中文学理论的介入,当以学生的学情为准,切不可以求新求异为鹄的。

以上五种方法,虽然角度有异,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要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仔细揣摩,用心思考,进而解决自己的疑惑。而这个解决疑惑的过程,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也就是说学生的某个普遍性问题,成为整堂课的核心问题;当然也可以是整堂课中的一部分,起到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的辅助作用。但不管何种方式,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基于学生的困惑而实施的,自然就不会“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自然也能解决课堂中存在的“少、慢、差、费”之状况。(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