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商业化与青春电影的辉煌时刻

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商业化与青春电影的辉煌时刻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面临的是越发国际化的追求,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商业化因素也开始掺杂在作品中。“第六代”导演作为九十年代中国影坛的主力军,无疑填补了中国青春电影的许多空白。1995年无疑是九十年代中国青春电影的辉煌时刻,有太多优秀的作品:娄烨的《周末情人》、何建军的《邮差》、李欣的《谈情说爱》、管虎的《头发乱了》等。

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商业化与青春电影的辉煌时刻

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面临的是越发国际化的追求,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商业化因素也开始掺杂在作品中。“第六代”导演作为九十年代中国影坛的主力军,无疑填补了中国青春电影的许多空白。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从过去讲述他人的故事转变为青春经验的自我表达。相较于之前几代导演有关于青春元素表达过程中的理性处理转变为内心的不确定和非理性处理手法,将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大众现象加以提升渲染展现在大家面。究其原因是因为第六代导演大多为“80后”而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导演并没有直接经历过动荡的岁月,但在儿时有关于青春的所有记忆都都属于那个年代,所以这一时期中国青春电影对于“残酷青春”的表达更为深刻。

90年代初的一些青春电影,如《与往事干杯》《青春无悔》等还较多的继承了第五代导演的叙事风格,注重故事冲突,较为理性的表达社会变革带给青年人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1993年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讲述了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从上学到留校工作一直都在无趣枯燥的生活怪圈中循环每一天。女主角流产后跟男主角一起回了趟男主角的老家东北,但这几天看似愉快的旅行并没有让她体会到家的温暖,总觉得自己是个客人。她更觉得不安,便选择先行离开。女主角决定出国打破这个局面。回到原来生活的男主角无法逃脱之前的那个怪圈,最后精神恍惚被送进医院。张元的《北京杂种》1993年由崔健主演,主题集中在将幻想和现实混乱而又怀旧的北京青年上,混乱的人际关系是内心强烈孤独感的反应。

1995年无疑是九十年代中国青春电影的辉煌时刻,有太多优秀的作品:娄烨的《周末情人》、何建军的《邮差》、李欣的《谈情说爱》、管虎的《头发乱了》等。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这一时期被大众广泛熟悉的代表作,有着独特的魅力。这部影片陪伴着当时许多年轻人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如果说之前的青春电影中成长的动力来自社会或家庭,那从这部影片开始年轻人叛逆的青春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剧中马小军始终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内容,这也表达了当时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对于未来的迷茫和自我身份的否定。时过境迁,当时所有疯狂的小孩儿都已经长大。(www.xing528.com)

路学长的《长大成人》1997年、戚健的《花季雨季》1997年、贾樟柯的《小武》1998年、王小帅的《扁担·姑娘》1999年、以及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1998、刘冰鉴的《男男女女》1999年等。

90年代台湾地区的青春电影,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百花齐放,电影事业也在融入更多的元素,后起之秀蔡明亮、张艾嘉、林正盛等导演也为台湾青春电影注入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蔡明亮1992年《青少年哪吒》、1994年的《爱情》、杨德昌1996年的《麻将》、1997年王家卫的《初缠恋后的二人世界》等。

九十年代的青春电影都带有很浓厚的导演个人色彩,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去讲述故事,这种回忆让许多同龄的观影者感同身受,所以才造就了青春电影别样的艺术魅力。对于这一时期青春的残酷性和迷茫性在那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是合理的,所以说历史早就安排好故事的结局,只是每个人用不同方式将内容呈现给更多人产生精神共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