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年光华:新时期十年的中国电影与青春突破

流年光华:新时期十年的中国电影与青春突破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文艺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甚至在经过短暂的恢复期后出现了新的高潮。在新时期十年中,中国几代导演都活跃在影坛,散发自己的光彩。中国青春电影在新时期十年也有了突破性发展,表现在:第三代导演的集体回归。故事讲述北京青年李慧泉在自己24岁的时候经历爱情失败、犯罪以及死亡的过程,通过主人公悲剧性的人物命运,表现出无业青年对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探究,但最终无果而终。

流年光华:新时期十年的中国电影与青春突破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一方面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另一方面文革之后面临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文艺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甚至在经过短暂的恢复期后出现了新的高潮。在新时期十年中,中国几代导演都活跃在影坛,散发自己的光彩。

中国青春电影在新时期十年也有了突破性发展,表现在:第三代导演的集体回归。真实的美学风格、剧本主题的深挖,善于抓住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深刻反思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极具感染力的吸引着受众。第四代导演在追求纪实风格的同时,进一步淡化戏剧性带来的故事冲突,追求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代表作有《红衣少女》《青春祭》《我们的田野》《沙鸥》《人生》《庐山恋》《本命年》《摇滚青年》等。

谢飞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中颇具艺术追求的杰出代表。风格写实抒情,往往通过个体命运聚合社会问题,擅长展现由青春苦闷所折射的人生压抑的时代痼疾。影片《我们的田野》与《本命年》都是有关苦闷青春的电影。但《本命年》更加侧重思考当代年轻人的内心挣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年轻人呈现出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谢飞的电影似乎都钟情于文学作品的改编,《本命年》就是改编自《黑的雪》,因为拍摄过程中一直没有下雪的缘故,在主演姜文的建议下才将《黑的雪》改为《本命年》。故事讲述北京青年李慧泉在自己24岁的时候经历爱情失败、犯罪以及死亡的过程,通过主人公悲剧性的人物命运,表现出无业青年对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探究,但最终无果而终。

第五代青年导演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电影导演影像意识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国电影创作经历了纪实美学到影像美学的跨越。这一代导演对于青春电影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有反映年轻人美好友谊的《珍珍的发屋》《城市假面舞会》;有反映青年军人风貌的《我们正年轻》《女兵圆舞曲》;也有反映边缘青年的“王朔四部曲”——《顽主》《轮回》《大喘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这些影片奠定了中国青春电影的基础,其特色在于将青年人的真实形象反映在电影中,不再去寻找高大全的英雄主义形象。突破传统的枷锁,让青年人更好的挥洒青春本来的模样。(www.xing528.com)

1988年根据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摇滚青年》作为田壮壮众多影片中的并不起眼的一部商业片,在当时以60万投资,300万元的票房大获成功,而这部影片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摇滚青年,只是一个跳霹雳舞的舞者[10]。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摇滚文化作为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抵制和反抗的特殊时期,是人民物质生活提高之后的必然选择。1986年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吼出了当代年轻人的心声,在1976年之后,年轻人对于身体的释放达到高潮,交际舞变成街头时尚,费翔在春晚上的表演再一次将这种愿望激发。直到1987年2月才有了正规的营业性舞厅。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影片表达出当时的年轻人勇于冲破传统思想的桎梏,激发了更多的年轻人在寻找自我价值的同时追求生活价值的思考。

台湾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电影是在80年代开始的,70年代是琼瑶爱情剧和香港武侠片的辉煌时刻,80年代,台湾青春电影以其独特的忧郁情节呈现出自身特色,比如1983年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1987年的《恋恋风尘》等。

《恋恋风尘》是侯孝贤极为写意的电影,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青梅竹马来到台北谋生,但二人也不能时刻见面,便每日书信往来,阿云有什么问题都会询问阿远,周围所有玩伴都觉得二人情投意合一定是个好归宿,但随着阿远去服兵役,遇到“兵变”,耐不住寂寞的阿云选择放弃这段感情。等阿远平安归来时,看着家乡的云慢慢被风吹走才意识到自己的成长。

新时期10年是给中国电影注入新动力的十年,就青春电影而言,在这十年中有前几代导演质朴追求美学理想的新成就,也有中年导演的成熟作品,更有新生代导演(当时的第五代导演)对于青春多元化的大胆追求,中国青春电影在这十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客观的叙事角度逐渐融入导演个人风格,将青春元素表现的淋漓尽致,将当时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细节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