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堂教学组织技巧:愉快教育的本质与人类科学成果的结合

新课堂教学组织技巧:愉快教育的本质与人类科学成果的结合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愉快教育在本质上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有机统一的教育,换言之,合规律与合目的的有机统一是愉快教育的本质规定性。愉快教育以人类的科学和思想成果为基础,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愉快教育的具体探索的理论依据都完全相同。师生共同创造,这是理解愉快教育的钥匙。可见,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上,能否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否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也是集体教育和管理能否成为愉快教育的根本。愉快教育是合目的的,是崇善的。

新课堂教学组织技巧:愉快教育的本质与人类科学成果的结合

愉快教育在本质上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有机统一的教育,换言之,合规律与合目的的有机统一是愉快教育的本质规定性。

(一)愉快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

从实体上说,愉快教育究竟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模式?还是一种教育艺术?我们认为愉快教育是一种教育境界。的确,从特指意义看,愉快教育可以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模式(体系),但从泛指意义上看,这种说法不确切。因为同属于愉快教育的不同实践经验,理论基础(教育思想)是有很大差别的,把愉快教育归属为教育境界是比较可行的。境界的高低,体现了事物内部整体联系的状态和性质,教育境界是可以代表教育本质的。

再有,教育境界既有规定性,又有广泛的包容性,这也是非常符合探讨愉快教育本质的方法论要求的。教育境界是高还是低,这有基本的规定性,是可以界定和区分的;但另一方面,教育境界高或低,可以包容多样的个性,它只是一种共性概括。这恰如人们评价美术作品,风格各异的作品都可以被评价为优秀作品,优秀作品有一定的规定性,但却没有固定的样板。从教育境界来研究愉快教育,既可以抽象出愉快教育最基本的共性,又可以容纳它多种多样的个性形态,因而这是一种恰当的角度。

教育活动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境界。有的境界较低,有的境界不高也不低,有的则境界较高。愉快教育是一种高境界的教育,或者说是教育的美的境界。从广义上说,凡是达到了美的境界的教育就是愉快教育。从愉快教育作为美的境界的教育来看,愉快教育不是教育措施的局部改良,也不是着意于寻求致乐的秘诀、窍门,而是力求从整体上优化教育活动,使教育内部的联系更加合理,使教育获得新的性质规定,更充分地层现教育的本性,发挥教育的全面职能。愉快教育就是要在整体上升华教育,使之达到一种完美、优美的状态。因此,从实践角度看,愉快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育的整体改革。作为教育的美的境界,愉快教育在具体形态上可以而且应该有丰富多样的具体形式。

(二)愉快教育是合规律合目的的教育

1.愉快教育是合规律的教育

任何愉快教育的探索,都是对规律的合理地运用,创造地运用。从另一方面说,愉快教育的各种探索,总是力求改变现实教育中违背教育规律的那些形式、方法、原则,使教育活动形成合理的联系。指出:“在小学开展愉快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突出了小学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原则”。这准确地点明了愉快教育的合规律性。我国七所小学的“愉快教育”经验,都是合理地创造地利用规律的结果。如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就是利用了儿童的学习是一个认识、情感、意志有机结合的心理活动这一基本的规律,从情感需要、人格需要出发,强调爱和美,强调师生的情感交流,强调启发教学中的情感启发,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使学生愉快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愉快教育是合规律的教育,它汲取人类一切优秀的科学和思想成果。愉快教育不仅要运用教育规律,而且要遵循思维和认识规律、伦理规律、美学规律、心理规律、生理规律……。正是因为愉快教育遵循、吸收了人类所有的科学和思想成果,它有着宽广、深厚的理论支持,所以愉快教育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愉快教育以人类的科学和思想成果为基础,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愉快教育的具体探索的理论依据都完全相同。人们不是把已有的认识成果机械地叠加,也不是死守某些理论条文,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规律于实践。这样,必然会出现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具有不同理论依据的多形式的愉快教育实践。比如,在我国的“愉快教育”实验中,“苦学”和“乐学”问题一直是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体性的激发和培养,因而大家更多运用的是学习动力规律,重视乐学思想和经验的借鉴;主要是从教育动力的角度去运用、选择各种规律。合作教育学作为愉快教育的一种形态,核心问题则是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合作”,其实质是教育中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的问题,因而他们非常注意运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运用社会心理规律和有关的教育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在愉快教育中,教育者不是规律的奴役,而是驾御规律的能手,他们创造性地运用规律,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合规律。愉快教育合规律,其实就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合规律。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合规律,这离不开教育者的探索和创造。也就是说,教育者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掌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实践情况,在理论指导下,精心设计教育活动的方案,艺术性地组织教育方案的实施,力求教育活动优化、合理、和谐、高效,圆满地达到教育目的。只有教师创造性地工作,教育活动才能体现出合规律性。当然,教师的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灵活运用规律,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创造性地从事学习活动,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育活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是一个基本的教育规律;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参与教育活动,这是教育合规律的一个重要表现。(www.xing528.com)

如果说合规律是愉快教育的一个内在特性,那么,师生的主体创造则是愉快教育基本的外在标志。教师没有创造地工作,则教育不可能合规律;学生没有创造地学习,则教育必然不合规律。师生共同创造,这是理解愉快教育的钥匙。愉快教育的各种关系,只有和师生共同创造联系起来才能合理地加以解释。合作教育学让学生自我管理,实行集体创造性自治,结果学生反而严于律己纪律良好。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一味强制要求,用外在的纪律去约束学生,那么学生就容易产生强制接受的感觉,对约束自己行为丧失了积极性;让学生自我管理,学生把遵守纪律看做是自己的事,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了,集体教育和管理便成为了创造性的活动。可见,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上,能否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否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也是集体教育和管理能否成为愉快教育的根本。

2.愉快教育是合目的的教育

合目的是指愉快教育体现着教育的崇高理想追求,充分展现着教育的崇善性。

愉快教育是合目的的,是崇善的。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崇高理想从个人方面而言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亦即弘扬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才干、升华人的精神、发掘人的潜能、实现个人解放,总之是使个人变得更美、更强、更自由;从社会方面而言则是促进社会进步,亦即增强社会的生产力、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促进社会的和平、发展、民主,总之是使社会更发达、更文明。当然,教育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来实现的。愉快教育的具体探索,虽然目的不尽一致,但都是符合现代教育的崇高理想的,即具有合目的性。我国的“愉快教育”实验,就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过重等教育弊端,是为了扭转小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局面,旨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地发展,亦即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崇高目标——个人全面发展。

愉快教育的合目的性,是和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联系在一起的。是自觉追求的结果。可以说,愉快教育合目的,就是教育者自觉追求教育的崇高理想,实现教育之善。只有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亦即主体创造,教育才能确定崇高而正确的理想目标;也只有教育者的主体创造,教育的崇高目标才能实现。我国的“愉快教育”之所以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在于教育者的正确选择和积极创造。

3.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性

在愉快教育中,合规律和合目的是有机统一的。合规律和合目的的有机统一,这是愉快教育最一般的共性,是愉快教育的基本的内在规定性。或者说,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便是愉快教育的本质。

4.愉快教育本质的进一步说明

把愉快教育的本质理解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在更高的层次上包容了关于愉快教育本质的各种认识。诸如愉快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愉快教育是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是情感教育、愉快教育是使学生乐学的教育、愉快教育是热爱学生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愉快教育是具有艺术性的教育等等不同的主张,都可以合理地兼收并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