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行为划分与新课堂教学组织技巧

教师行为划分与新课堂教学组织技巧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对个别学生斥责、恼怒等表现,会强化他们的不正当行为。对这种行为不予理睬,反倒排除了对他的奖赏,使他感到灰溜溜的没有趣味,从而使其停止不良行为。其意思是,教师为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提供一种合乎需要的替换行为,这种行为会给他带来一定的奖赏。

教师行为划分与新课堂教学组织技巧

(一)管理性组织

管理性组织的目的是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其作用是使教学能在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中进行。对于课堂纪律的衡量标准,过去和现在有着不同的看法。以前认为一个班级纪律好坏的基本尺度,是看它上课时是否安静。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能有一点声响,连一个图钉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声音。而现在,人们主张课堂不能像过去那样令人感到压抑,教师不是独裁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既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又要有纪律作为保障。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组织的时候,既要不断地启发诱导,又要不断地纠正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1.课堂秩序的管理

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迟到、看课外书、做其他功课、交头接耳、东张西望、吃零食等不专心学习的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课前准备不足,讲课时东拉西扯远离主题,缺乏系统而引致学生不专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同学之间闹矛盾,以及家庭矛盾等,使学生心情欠佳而不能专心学习;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等。有时课程的安排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如刚上完体育课,就要学生来考虑数学、语文等问题,也难以使学生做到精神集中。

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必须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了解他们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交朋友。然后对症下药提出要求,用课堂纪律约束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听从教师的指导。我们可以从下面两段对话进行一下比较:

对话一:

教师:张小刚,今天你怎么迟到了,发生什么事了吗?

小刚:是的,老师。走到半路我的自行车坏了,我推车跑到学校还是迟到了。

教师:你为了遵守校规,维护班集体的荣誉,推车跑到学校很好。但以后要注意早一点从家里出来,防止意外事故

小刚:是,记住了。

教师:请坐下安心学习,课间我帮你修车。

小刚:谢谢老师。

对话二:

教师:王强,你不知道在课堂上看课外书是违反学校纪律的吗?快点收起来!

王强:对不起,老师。我不知道,下次不会了。

教师:废话!昨天赵明明看课外书时,我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难道你没听见吗?

王强:但你没惩罚他呀。

教师:以后不要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谁再这样做,就会自找麻烦。你们一定要遵守校规。

显然,对话一的方式方法带有关怀的温暖,是正确的、可取的;对话二的方式、方法主观武断简单,粗暴是不可取的。

如何处理一般课堂秩序问题,教师可用暗示的方法。如用目光暗示,或在暗示的同时配合语言提示:“个别同学刚才恐怕没听见我说的话吧”,“我的话是不是每个人都听到了呢,我有点怀疑”。在这种暗示还不能起到作用的时候,教师也常常边讲解边走向不专心的学生,停留在他的身旁,或拍拍他的肩膀,以非语言行为暗示或提示,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

2.个别学生问题的管理

无论课堂规则制定得多么切合实际,教师多么苦口婆心地诱导教育,也难免个别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大多数不是他们道德观念上的产物,一般是出于好奇或不正常心理的表现。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互相信任、自然、亲切的气氛,在没有暴力、厌恶的情况下,对他们施加教育影响。对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使用以下三种方法:

(1)做出安排,使他们不能从不良行为中得到奖赏,从而自行停止不良行为。这种方法是当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在课堂上出现时,只要不影响大局,不会对他周围的学生造成大的干扰,就不予理睬。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其他学生进行一些活动,抵消他的干扰。如引导学生观察挂图、标本、模型等,或讲述一个生动的实例,用幽默的语言活跃一下课堂气氛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这种方法教师可能一时难以接受。但是,应该认识到,如果能学会避免对不良行为作出反应,就能更恰当地驾驭学生的课堂行为。教师对个别学生斥责、恼怒等表现,会强化他们的不正当行为。对这种行为不予理睬,反倒排除了对他的奖赏,使他感到灰溜溜的没有趣味,从而使其停止不良行为。

(2)用替换行为取代不良行为。其意思是,教师为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提供一种合乎需要的替换行为,这种行为会给他带来一定的奖赏。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讨论时总爱打闹,影响讨论的正常进行。教师可指定他专门思考一个讨论要点,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如果在小组发言较好,让他对全班讲,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此,使个别生在不良行为和替换行为之间做出选择,从替换行为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为了取得预期效果,对替换行为的奖赏必须是强有力的,足以抵消不正当行为,促使学生选择替换行为。

(3)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对个别生的惩罚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如果在惩罚之前,帮助学生明辨事理,明白了对他的惩罚是合理的,就可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假如一个学生故意或不小心打破了窗子的玻璃,教师对他讲明了利害关系和爱护公共财物的重要性,让他把碎片收拾起来,并适当赔偿损失,学生就会接受惩罚而没有怨言。在学生明白道理以后,会产生一种内疚感,认识到这是他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假如你只是从教室的讲台上观察学生,假如学生仅仅因被点名才走近你,假如他跟你的交谈只限于回答你的问题,那么,无论什么心理学的知识也帮不了你的忙。应当像对待同伴和直言规劝的朋友那样跟孩子子打交道,同他们一道分享胜利的喜悦和失意的忧伤。”

(二)指导性组织

这种行为特指教师对某些具体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组织,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的方向为目的。

1.对阅读、观察、实验等的指导组织

阅读、观察、实验等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如何使学生迅速地投入这种学习,并掌握这种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指导性组织。

阅读在文科教学中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在理科教学中也受到了重视。学生在没有掌握阅读方法之前,常常是从头读到尾,把握不住重点。教师若利用阅读提纲或提出问题的方式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读,读有所得,就能逐步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生平事迹或学科发展史时,教师可提出时间限制等要求让学生自学,最后总结出科学家主要事迹和本学科的主要科学成就。在这个指导性的组织中,给出时间限制是要求学生迅速投入,抓紧时间快速阅读,以训练其阅读的能力。要求概括主要内容,不仅会使学生在阅读时注意集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时思考的问题和阅读后所要进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为回答问题作好准备。

观察是持久的注意,是带着观察的目的对对象的各方面进行一番研究。一般地看一看不等于观察。在准备让学生观察时,首先要给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然后才让学生进行观察,常常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解决问题。例如,生物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细胞吸收水分的实验》的观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不同时,细胞会产生吸水和放水的现象。观察的重点是实验中所加入溶液多少的变化,被试物(萝卜土豆等)软硬的变化。观察中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的指导组织,学生才能通过观察进行学习。

2.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www.xing528.com)

讨论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在文学历史、社会等学科的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对于自然科学教学中存在的有争论问题,讨论也是适用的。当课题富有争论性或具有多种答案时,运用讨论方法是最适合的。

讨论的特点是使班上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地思考课题,给予反应。通过讨论彼此启发,相互补充,对问题做出结论或概括。这样,学生就成为知识的主动追求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讨论中个人参与交流的程度随分组的大小而定。分组较小,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分组较大,不善于发言者有可能自动退出讨论。讨论的方式,可根据讨论的目的,班级的大小和学生能力,采取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全班讨论

当学生还不能自行领导讨论,或某些问题需要全班一起明确时,可采用全班讨论的方式。在这种形式中,教师是讨论的领导者。他提出问题后,发动学生相互交流,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参加讨论。因此,这种方式能保证交流或争论顺利向着预期的目标前进。而讨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启发、引导的能力,其缺点是不能使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2)小组讨论

这种形式是把全班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个组有主持人和记录员。讨论进行时,教师要一个组一个组地去听取发言,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引导。这种类型的讨论,必须限定时间,才能使学生把精力放在主要问题上,不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都要把讨论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并向全班汇报。

(3)专题讨论

这种形式是选几名学生组成一个专题小组,每人对所选论题从不同方面做发言准备,然后在全班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同学要边听边记下每个人发言的要点,准备发表支持或不同的见解。发言结束后,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对选题做出明确的结论。

(4)辩论式讨论

这种方式是将对某一问题持相反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批驳对方的观点。采取这种方式时,辩论的题目必须有突出的含义,包括辩论的成分。主持人在开始时要有简短的引言,结束时要进行总结。总结要充分肯定辩论的成绩,指出不足之处,对于结果有时可不做结论。

(5)对于讨论指导的要求

首先,论题要具有两个以上的方面,不具有简单、现成的答案。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论题进行深入的揣摩。其次,论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但又不十分明了的问题。再次,为了使讨论能顺利进行,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事先准备。在讨论中要善于点拨和诱导,使所有人参与讨论,要制定讨论规则,以防乱吵或把争论变成个人冲突。

(三)诱导性组织

诱导性组织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1.亲切热情鼓励

这种组织方式,既适用于好学生,更适用于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思想的学生。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后两类学生一般都比较紧张。这时教师应该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们:“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没关系”。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或词不达意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及正确的回答,然后鼓励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就是语言还没组织好”。接着给予适当的提示,使他们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不能回答问题的学生,要比较委婉地进行处理。比如说:“如果你再仔细考虑一下,我相信你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坐下再考虑一下。”经过这样不断地鼓励和引导,他们定会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当他们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时,教师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给予表扬,鼓励他们继续进步。在教师亲切热情的诱导下,学生会乐于接受知识和完成作业,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设疑点拨激发

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学习的欲望,是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思考问题的一种好办法。首先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而学生的理解又比较肤浅时,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当学生要求解决矛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紧接着是使学生会思考,学会运用理论,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求得矛盾的解决。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意是说,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习,是引导不是拉拽,是激发不是压抑,是诱导不是代替。也就是说,教师除了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外,还要启发诱导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种子中含有水分实验的结论,是以小麦种子加热后在试管壁上出现水珠而证明的。如何使学生从个别(小麦种子)的实验结果,推导出一般的结论——种子中含有水分呢?当实验出现结果时,有的教师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教师:在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试管壁上出现了水珠。

教师:水是从哪儿来的?

学生:是小麦种子受热后散发出来的。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种子里含有水分。

教师:我们是以什么材料进行实验的?

学生:小麦种子。

教师:用小麦种子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呢?

学生:说明小麦种于里含有水分。

教师:对啦。这个实验只能说明小麦种了里含有水分。其他种子里是否含有水分,还要通过实验来证明。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证明了种子里都含有水分,才得出了“水分是组成种子的一种成分”的结论。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也没有代替学生的思考,把结论灌注给学生。而是积极启发诱导,使学生沿着一定的思维路线,科学正确地得出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