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案编制新课堂教学组织技巧课时计划有效实施

教案编制新课堂教学组织技巧课时计划有效实施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时计划即教案。教案的格式多样,常见的有以下两种表2—5课时计划(一)表2-6课时计划(二)(二)教案的结构根据内容的详略,教案可分为详案和简案两种。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的得与失,有利于及时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2.发展目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初步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现实生活和自己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三)讲授新课引言及第一章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共分五步。

教案编制新课堂教学组织技巧课时计划有效实施

课时计划即教案。是教师备课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备课工作中最为全面系统、深入具体的一步,是保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上好课的必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个教师都应坚持编写教案、写好教案。

怎样编写教案?

(一)教案的格式和结构

1.教案的格式。教案的格式多样,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表2—5 课时计划(一)

表2-6 课时计划(二)

(二)教案的结构

根据内容的详略,教案可分为详案和简案两种。一份合乎规范的详案(见下面案例)其结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概况:包括课题、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型、教学方法等;

2.教学进程:包括教学步骤及其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3.板书、板画设计;

4.教学后记:即教师课后的小结或教学随感。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的得与失,有利于及时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简案,其结构与详案大体相同,只是对教学过程一栏的具体内容不予展开。其形式有表格教案、卡片教案和微型教案。

案例:

政治课教案

题目:第三课《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引言及第一章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班级:湖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二180班

任课教师:缪礼端

教学目的:

1.教养目的: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矛盾概念,理解矛盾双方是怎样“对立”的和怎样“统一”的,明确认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2.发展目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初步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现实生活和自己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教育目的:使学生认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内条件最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矛盾的概念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从知识方面来看,矛盾概念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弄清矛盾的含义,才能理解本课其他章节所要阐明的基本知识。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方面来看,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学生比较难理解。

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懂得矛盾双方是怎样具体“对立”又是怎样具体“统一”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只是背诵概念的弊病。

课型:讲授新知识的课(www.xing528.com)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谈话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预习情况(学生用铅笔在书上划出层次和提出疑问)。

(三)讲授新课

引言及第一章(共两课时)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共分五步。

第一步: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阅读提纲:

(1)牛顿、惠更斯、爱因斯坦分别提出了对光的本质认识,请比较一下,爱因斯坦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与前两人有什么不同?

(2)生物体的同化与异化、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学校中的教与学三个事例内部的两个方面分别是怎样对立、又怎样统一的?

(3)哲学上讲的“对立”是什么意思?哲学上讲的“斗争”与社会生活中讲的斗争是不是一回事?

(4)哲学上讲的“统一”有哪两种情形?

(5)运用本课的哲学观点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能只要自由,不要纪律;或者只要纪律,不要自由?

(6)怎样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第二步:学生阅读教材后,议论并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在学生边谈、教师纠正、补充、完善答问的同时,教师边板书,学生一面在课本上划出(订正)层次,一面书写笔记(通过这一步,很自然地概括出矛盾的概念定义)。

在这一步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①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具有广泛的意义:②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使我国由穷国变为富国的国内最重要的条件;③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步:教师重点讲解以下问题(结合谈话)。

(1)简介爱因斯坦生平。说明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科研中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的规律来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也就是第二课说的“实事求是”。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就要既看到事物的这一方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方面,“既是这个,又是那个”,而不是“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这就是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方法。这正是爱因斯坦与牛顿、惠更斯对光的本质认识问题在思考问题方法上的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事物“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例如:同化就是同化,异化就是异化;化合就是化合,分解就是分解;生就是生,死就是死;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光明就是光明,黑暗就是黑暗如此等等。这些说法,概括起来就是“甲就是甲,乙就是乙,甲中不能有非甲,乙中不能有非乙;非此即彼,而不能亦此亦彼”。没有受过辩证思维训练的人们,往往习惯于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这也就是我们要学点哲学的原因。我们应该改变习惯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任何事物不仅“甲就是甲”、“乙就是乙”,而且“甲中有非甲,乙中有非乙”,亦此亦彼。

(2)矛盾的对立与统一,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三个事例之外,谁还能举出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教师提示并分析:①绿茵场上足球比赛中的进攻与防守、胜利与失败;②学习中的苦与乐、顺境与逆境(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的对立统一关系,教材第三章《正确对待矛盾》中有所阐述,此处可不必分析。这样处理可分散难点)。

通过以上几个事例的分析,教师要强调指出:掌握矛盾的含义,关键是要理解什么是“对立”?什么是“统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是怎样具体对立的?又是怎样具体统一的?如果同学们能分析客观存在的几个事物的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本领,就是提高了马列主义水平,就算取得了成绩,就应该受到称赞。

(3)“统一”的两种情形相比较,第二种情形更为重要。因为事物没有转化,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但要注意两点:第一,矛盾的转化,是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是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而不是向任何别的东西转化。第二,矛盾的转化,必须有一定的条件。由于条件不同,转化的情形也就不同。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向后倒退的转化,一种是向前进步的转化。尽管存在着向后倒退的转化,但是,从自然界、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说,矛盾的转化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尽管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曲折,会出现某种逆转,但是,归根到底,新生的事物总要战胜腐朽的、落后的事物(这一点在第四课评述)。

教师运用上述观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分析论证(本课的“热点”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如果学生有要求,教师可作简要分析)。

(4)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本章的小结)。

(四)巩固新课(即第四步)学生再阅读课文,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即第五步)请列举你熟悉的几个矛盾,并分析矛盾双方是怎样对立统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