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自然课堂中的公园漫游笔记

探索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自然课堂中的公园漫游笔记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席设计师俞孔坚在2001年《新建筑》中发表的《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介绍: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的文化,作为生活和城市的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美。在岐江公园建成前,中山已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并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但岐江公园还是将俞孔坚与其团队的诸多理念加以展现。

探索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自然课堂中的公园漫游笔记

2001年10月,昔日的船厂以另一种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占地11公顷的岐江公园上,破铜烂铁们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成为历史的叙述者。艺术的新景观,引发了游人对生态保护与历史传承的体会。

据透露,在设计岐江公园之初,曾经有三个可能摆在设计师面前:借用当地古典园林的手法进行创作;或是设计成一个西方古典几何式园林;又或是借用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手法,但却要抛却极端的保护与生态主义。在选择时,面对曾经承载着粤中船厂“威水史”的这片土地,公园的首席设计师俞孔坚与他的团队萌生了借鉴西方环境主义与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理念,对工业遗址保留、更新和再利用的想法,因地制宜地建造出独一无二的公园气质。

中国传统园林强调“曲径通幽”,西方古典园林强调几何对称,岐江公园却以一种不同于以上两种方式的另一种美感动着每一位游客。

△ 家长拿起荒废许久的画笔,与孩子一起寻一寻童心 赵学民/摄

这种美看似杂乱无章。笔直的园道随意交错,鸟瞰下宛如一张大网。园内的植物看似毫无章法,仿佛许久之前就已野生于此。没有小桥流水,没有园艺造景,没有亭台楼阁,野草丛中藏遗址,从一处景观至另一处景观,是两点为一线的最近距离,简洁直白。

公园建造在中山市粤中造船厂的遗址之上,占地11公顷。首席设计师俞孔坚在2001年《新建筑》中发表的《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介绍: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的文化,作为生活和城市的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美。(www.xing528.com)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当时的中国,这些理念并非无人知晓,但并非所有的设计师都能成功地影响决策者的最终选择。俞孔坚头顶戴着“中国第一位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海归”的光环,为设计方案增添不可忽视的说服力。但俞孔坚则曾经表示:“我们(国内)不缺好的设计师,我们缺好的甲方。”岐江公园的超前设计在最初亮相之时也引起业界争论,甚至遭到大部分评审会专家的质疑。但在双方的积极互动下,方案最终付诸实践。该方案的生态理念吸引着素来注重环境保护的中山市政府。在岐江公园建成前,中山已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并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也正因此,这块地处商业繁华地带的风水宝地最终没有成为少数人享用的房地产小区,而成为人人得以亲近的公园。

△ 公园内的水域,也是垂钓爱好者常到之处 缪晓剑/摄

虽然,受施工工期和施工过程的限制,部分设施构建物最终被放弃,对旧有建筑和设施的一些改造也因安全问题考虑做了重新调整。但岐江公园还是将俞孔坚与其团队的诸多理念加以展现。它也成为俞孔坚们的一个成功标本

公园于2001年10月建成,一年后,岐江公园相继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协会年度荣誉设计奖、20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2004年度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和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2009年,它又凭借其独特的设计从美国旧金山捧回了“2009年度ULI全球卓越奖”。从这些奖项的名称可见“景观设计”的范畴跨度,它已不再拘泥于传统“风景园林”的绿化美观。

2017年是正值中山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20周年,11月8日,俞孔坚受邀参加了在中山举办的“大湾区时代:城市人居与人文”发展论坛。他提到,岐江公园体现了中山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多个“第一”:它是中国最早实行不收门票的公园,从一开始便设定为将公园融入城市的设计;它是中国最早建成的工业遗址公园,是“足下文化”与“循环再生”的先行者;它在中国最早开始践行生态修复、试行海绵型城市;以来自中山五桂山的野草创造的景观新美学,则体现了文化文明由“追求特殊”转为“走向平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