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生态文化的靓丽名片:自然课堂、公园漫游笔记

中山生态文化的靓丽名片:自然课堂、公园漫游笔记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山人对公共绿地休闲空间的需求增大。生态与人文相融的景观设计将使树木园成为中山生态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作为中山唯一一处专类植物园,从市林业局下属的科学研究所到为人人共享的公共绿地,树木园免费向公众敞开大门,让中山人得以认识身边的绿色伙伴,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身体,在亲近自然中深化对这座城市的家园感。

中山生态文化的靓丽名片:自然课堂、公园漫游笔记

一条8公里长的环山路穿行于树木园的青山绿水间,是健行者锻炼的好地方,行走一圈大约一个小时。每次周末到访,我都能碰见几群穿着“家庭装”的一家人,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欢快地奔跑,笑声背后洒下串串晶莹的汗珠。脚力好的游客可通过15公里长的登山路一直爬到山顶。但见不远处是此起彼伏的现代楼宇,我更加珍惜脚下这片绿土。

来自中山市国有森林资源保护中心的廖工告诉我,树木园最初远非今日这般蔚然深秀,而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所栽树种以松树杉木为主。“整座山林的表情略显呆板,看上去颇为单调。”

△ 游人可以按照树木园的游览图到达想要去的地方 吴可量/摄

△ 位于园内左侧的科普基地 孙俊军/摄

△ 水生植物区 吴可量/摄

根据规划介绍,树木园原称“中山树木标本园”。园内左侧深处的休闲广场原是市林业局科学研究所门前的小广场,它仍保留着三十多年前的模样。当年种下的枫香、柚木、秋枫、八宝树、牛乳果树等已成参天大树,它们见证了树木园的发展,如今犹如慈祥老者,守护着树下玩耍的孩子们。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山人对公共绿地休闲空间的需求增大。经过多年酝酿。树木园被定位为以本土植物为特色,以森林生态示范建设为中心,集科研、推广、科普、科教、种质资源基因保存、苗木培育和生态林建设、示范、生态观光、休闲建设等于一体的树木专题园。自2013年正式开放以来,游园者络绎不绝。树木园也应市民需求不断扩张它的版图,继第一期、第二期工程建成后,第三期扩容与品质提升工程也在有序开展中。廖工告诉我,2017年,整座树木园正迎来大规模的景观提升,在现有约一千四百亩的基础上,再生出两百七十四亩的面积,最终达到近一千七百亩。

在游览中,我得以对第三期项目规划书先睹为快,深感树木园即将翻开一个色彩更为丰富、更具人文艺术气息、园区周边交通更方便、更强科普科教科研功能的崭新篇章。

其中增设的项目包括多彩中山园、湿生木本植物展示区、紫葳展示区、沉香展示区、棕榈展示区、盆景园、侨乡纪念林等特色园区。新增地块还将增设入口广场,增加停车位置,力求将树木园打造成全国独具特色的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中心及广东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生态与人文相融的景观设计将使树木园成为中山生态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www.xing528.com)

植物园与一般观赏园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对科学知识的发展与普及。作为中山唯一一处专类植物园,从市林业局下属的科学研究所到为人人共享的公共绿地,树木园免费向公众敞开大门,让中山人得以认识身边的绿色伙伴,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身体,在亲近自然中深化对这座城市的家园感。

△ 孩子在荷塘边仔细观察水中的小鱼 吴可量/摄

△ 园内的草地是不错的亲子乐园 吴可量/摄

△ 位于半山腰上的侨乡公益林 吴可量/摄

△ 园内有关竹子的科普知识吴可量/摄

△ 大树下的巨石也刻着有关树木的信息吴可量/摄

为保持树木园自然环境的天生丽质,以水泥构造的硬体化建筑在园内并不多见,靠近原大门口的年轮广场算是最为显眼的一处。它为何命名为“年轮”?若以无人机从空中鸟瞰它的地面铺石,你便会发现一圈圈的树轮。未来,这里将增加一座两层高的生态展示馆,举办标本陈列展和各色科普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