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纸币圈黑幕揭秘-纸币圈那些事

纸币圈黑幕揭秘-纸币圈那些事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纸币收藏市场上最绕不开的就是“忽悠”两字,忽悠不仅可以指出售者信口胡说、编造故事让购买者对将要入手的纸币充满想象,也可以指收购者花言巧语取得那些缺乏知识和理性认知的人的信任,令其蒙受较大损失。此后的纸币市场,似乎陷入一个怪圈。在这期间,出现了两个最具争议的事件,一个是绿牡丹的真伪,一个是虚假收购的模式。虽然这个纸币品种的确在该博物馆中,但绝不是什么珍藏,博物馆只是收集了各个国家的纸币以供游客观赏。

纸币圈黑幕揭秘-纸币圈那些事

纸币收藏市场上最绕不开的就是“忽悠”两字,忽悠不仅可以指出售者信口胡说、编造故事让购买者对将要入手的纸币充满想象,也可以指收购者花言巧语取得那些缺乏知识和理性认知的人的信任,令其蒙受较大损失。第一回中提到的那些案例,说到底就是出售者缺乏对市场行情和币种的了解才导致卖亏。

在我的感知中,纸币市场中发生的蒙骗案例就像演戏一样,必须做到“真”。做局者能说会道是第一条件,其次就是脸皮厚,但性质也要区分。有的蒙骗者是为了尽快把手里的东西售出以回收成本,所以会留给对方很大的盈利空间,这种忽悠的人心不算黑。但有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把多的说成少,把差的说成好,而且定价奇高无比,大有吃肉不吐骨头的样子。这样的忽悠者,心是彻底黑的。

1. 炒作(宣传)

纸币市场需要炒作,但不能无底线恶炒。老九指出,“某些人恨不得掉到钱眼里,每天拿着放大镜荧光灯一张张地看,找出来一点点不一样,哪怕是一个沙粒般的点、一条隐约可见的线,就恨不得吹上天去,然后命名一个文雅的艺术名,坐等着发大财”。这些话可谓是一针见血,是对当下纸币收藏市场畸形心理和奇怪行为的淋漓尽致的描述。待在微信纸币圈的3年中,我看到了太多的炒作事件,许多已经衰落下来,甚至一蹶不振,但有的仍在高歌宣传并继续炒作着。

至今依然记得第四套纸币退市时的情景。持有第四套纸币的人“忘乎所以”地把第四套纸币吹到天上,尤其是绿幽灵,一路炒到标十(普通冠号) 3 000 元。受那股热潮的影响,我也想收购一些绿幽灵,但很多人不情愿出让。纸币市场就是这样,价格越高越有人愿意买;反之,一旦跌落就无人问津。现在想来,幸亏没有买,售价1 000元的绿幽灵标十现在满大街都是。令人可笑的是,随着第四套纸币热潮的退去,第四套纸币中的一些品种现在连币商都不愿意收购,比如90100的普品,即使是面额出让,币商还一脸不情愿地对品相挑三拣四。

此后的纸币市场,似乎陷入一个怪圈。什么东西新,就热炒什么。比如,国家刚发行70钞,马上就有人大肆收购,面额伍拾圆且几乎人人都有的70钞,竟一路炒到80多元,好的号码甚至到90多元、100多元。然后呢?价格一泻千里,人见人烦。在这期间,出现了两个最具争议的事件,一个是绿牡丹的真伪,一个是虚假收购的模式。绿牡丹是一种具有特殊荧光的70钞,但大家对其真伪性各执一词。有的人说真,理由是老百姓银行取出来就发现了荧光。但也有人提出质疑: 为什么同冠同刀流水不是全有荧光?难道造币厂印刷时同冠同刀同流水的印刷机器不同?如果真的是机器不同,怎么会一刀叠放在一起?难道是生产车间故意错开配?微信群里一个藏友对老百姓从银行取出绿牡丹这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猜测。在他看来,不法之徒制造出绿牡丹后,拿出很小一部分存到银行,当有人到银行取款时,就产生银行有绿牡丹的假象。这件事情至今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因此我对绿牡丹的购买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毕竟一张的价格已经过万。

关于虚假收购的模式,微信群里一个好友私下告诉我一个情况。具体来说,70钞刚发行,就有人通过各种方式囤积了大批货。为了出货,他联合群内一批“志同道合”的炒友商量办法。有人会打头阵,在各大群和各大钱币网站放出高价收购70钞的消息。此后,他悄悄地按照比公告的收购价低一些的价格出让70钞,并不时地从散户手中以公告的高价买入70钞。比如,他的成本价是55元一张,收购价是85元一张,售出价是75元一张。由于有一个85元的收购参考价摆在那里,所以以75元售出是很容易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每出掉手中一张存货,就可以获得20元净利润,他再按85元的高价收购两张,虽然相对于75元的售出价一张会赔10元,但仍然保持了盈亏相抵。实际上,他出的货远比收的货多,所以必然能够保证利润持续流入手中。在这“一出一进”过程中,70钞的收购价不断涨高,他的售出价自然也同比例上调,结果是盈利水平不断提升。这种方式是股市中典型的波段操作,是市场炒作的一种经典模式。然而,随着出货人的增加,这种模式必然不可持久。70钞发行量高达1.2亿,因此它的涨价必定是因炒作而起的。实际上,时至今日,有很多人的70钞仍套在手里。

图4.14 传说中的“绿牡丹”(70钞)

有的团队炒作力度甚是强悍,宣传某个币品种时,不仅撰写软文和拍摄VR视频,还会煞有其事地编造故事,比方说某国际博物馆已经珍藏了这个纸币品种等。当我进入这个博物馆网站浏览之后,不禁哑然失笑。虽然这个纸币品种的确在该博物馆中,但绝不是什么珍藏,博物馆只是收集了各个国家的纸币以供游客观赏。除此之外,这些人在微信小群中常常集结在一起,实施分工,不遗余力地进行夸张宣传和推介。按理来说,我不反对纸币的宣传,毕竟很多币种从不知名到人人知道需要一个过程,但令人反感的是,宣传者打出的旗号颇有些“传销化”倾向,例如,“你想成为富翁吗?持有××,马上开启你的梦想!”再比如,“我现在推广这种纸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大家走向新的未来指明方向!”如此“无私的豪言壮语”,仿佛“圣人”在世,听多了只会让人心生厌恶。更重要的是,所谓带领大家走向富裕的币种,从来只有他们几个人拥有,定出的价格令人咋舌,简直人神共愤。

2. 打滑板

“打滑板”指的是钱币市场上以谋利为目的的职业捡漏人的行为,其特点是低价买,高价出,讲求时间快、双向交易迅速。他们之所以能够捡漏,一是利用了老百姓对专业知识和行情信息的不了解;二是全天候等待,其“守株待兔”的敬业精神值得“赞扬”。

打滑板是一桩“守株待兔”式的生意,不分寒暑每天苦苦等待是这批人必须付出的代价;游走于各大市场与币商交友建立联系,是他们必须具备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有超乎常人的察言观色本领,并有发现“商机”和“一眼熟”的素养。这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所以,打滑板的人虽然学历层次不高,很多都是无业游民,但他们拥有自己的本领。或许碰到一笔买卖,就足够打滑板者几年开销。打滑板的案例在第一回中有所涉及,这里仅仅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上海卢工门口,常年聚集着一批与钱币有关的人,他们或三五成团,或两两结对,每次来到卢工几乎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这些人中有纯粹的收藏爱好者,多是一些50岁以上的老同志,也有一些30—40岁的中年人,他们的眼睛时刻扫描着过往路人,看到手里拎包或者有意无意靠近他们的人,就会去问,“有萨默司要埋伐(上海话,有什么东西要卖吗)?”多数时候,他们换来的是无声的应答和擦肩而过的背影。但偶尔也会有人回应,往往在一番攀谈之后,就会有东西拿出来。好的藏品当然是非常稀少的,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收入并不低,至少接近一个小白领的收入。据我和几位职业打滑板朋友的交流,2010—2015年是钱币市场最火热的时候,这期间他们打滑板的年收入平均都在15万元左右。这几年钱币市场低迷,每年大概有8万元左右。当然,运气好的人,打滑板的一次性收入很可能达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在10年间,我只看到过一次打滑板超过10万元净收入的例子。由此观之,利益驱动下,人的努力和潜能真的可以发挥到极致。

上海这个地方的确是民间藏品极其丰富的一个城市。很多外地打滑板的人来到这里后,纷纷表示,在其他地方收不到或者看不到的东西,在上海能经常看到。这些人为了防备生意从身边溜走,还会印制名片散发出去,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他们为了让出售者相信自己是正规的币商,还会联合卢工里正规币商并在名片上留下实体店铺的编号,条件是他们买到的东西必须优先卖给这家店铺。某种意义上说,打滑板是市场的“润滑剂”,让很多钱币交易流畅起来。当然,从所得上看,不懂钱币的出售者是最大亏家,但他们浑然不知,还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好买家。我之所以把“打滑板”列为蒙骗种类之一,是因为太多的打滑板者是赤裸裸地“抢夺”。他们分工明确,有人唱红脸施压,有人唱白脸“敲边”,还有的装评论人挑毛病,贬低藏品价值。就这样,在“一压二敲三谈”之下,原本1 000元的藏品多是以350—400元的价格成交,他们再以750—800元的价格售出,利润率达到100%。这种情况还算好的,有的黑心打滑板者使出浑身解数,无限压低价格,我见到的事例中较高的利润率达到500%—600%。

严格意义上讲,打滑板的收益属于知识或信息的溢价,即懂得钱币专业知识且深刻了解市场行情的人,永远能够把自己的定价放在一个保障盈利的水平。也许有朋友会问,互联网这么发达,为什么出售者出来之前不查查呢?原因是打滑板者的操作手法非常灵活,让出售者防不胜防,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无人收售,降低预期。互联网上显示的价格的确比较高,但这个价格绝不是成交价。当老百姓揣着查到的价格去市场出售时,按照这个价格基本是没有人收购的,由此导致出售者怀疑自己是不是弄错了价格信息。

第二,敲边打压,品相说事。纸币讲究品相,当“敲边”的人对品相“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时候,出售者也开始慢慢接受自己的纸币品相的确不是那么好的判断。(www.xing528.com)

第三,出售引诱,错误引导。打滑板者以收纸币为主业,但他们也会出售纸币,所以在这些人手里有许多经过清洗或者修补的问题币,甚至是学习币。当双方价格谈不拢的时候,他们会拿出同类的问题币并以极低价格请对方购买。这一招很灵验,因为很多出售纸币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问题币”,看着对方愿意卖给自己的价格远远低于自己的要价,多半会觉得自己的要价确实“过高”了。

第四,埋金于沙,形成错觉。这是打滑板者较为高明的另一招。当出售者有一叠纸币要卖出时,只要让他们扫上一眼,就能立即分辨出其中哪些是值钱币种,哪些是普通币种;只要让他们用手触摸一下,就可以知道纸币真伪。此时,这些人会把普通纸币按照接近甚至超出市场的价格收购,给出售者以卖得很值的错觉,但对于真正值钱的纸币则大打折扣,以极低价格购入。“小白”极难应对这种情况,毕竟纸币种类很多,没有专业知识根本无法分清楚纸币品种的贵贱。

第五是,攀谈聊天,温情脉脉。打滑板者并非上来就是买卖,他们会与出售者拉家常,递支好烟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在聊天中,基本持以同情、帮助、附和的腔调,让出售者感觉遇到好人,有些人甚至明知价格低也愿意卖给他们。

3. 托儿

托儿的意思是在旁边诱人受骗上当的人。“托儿”原本是北京方言,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最初指的是商店或是路边小摊雇上一个或几个人,假装成顾客,作出种种姿态,引诱真正的顾客购买其产品。卖的是什么东西,就叫什么托儿,如卖布的叫“布托儿”,卖鞋的叫“鞋托儿”。刚才提到的“敲边”就是币托儿。在微信纸币交易中,不乏托儿出现。

第一种托儿是利用朋友圈以天价收购或者出让某个币种,把价格托起来(和炒作的意思基本相同)。比如,我曾经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则收购信息,发布者提出要以百万元收购一捆无4、7的某个绝品新版币种。当时,我非常气愤,在群里直接谴责这样的虚假标价行为。意料之外的是,一群很少在群里说话的人群起围攻于我,并说“标价多少是收购者的自由,市场行为嘛,想怎么标价就怎么标价”。寡不敌众的我深感此群与我的收藏理念完全不符,不愿再与托儿们共处一群,便毅然陈述一番,选择退出。

专栏4.2 我的退群陈述

各位群友,或许我的发言侵犯了某些人的利益,但我仍然要说。在我看来,钱币收藏界有两句话最具迷惑性: 一是什么热玩什么,这叫顺势而为,美其名曰相信市场总归没有错。二是标价多少是我的事,想怎么标就怎么标,因为市场经济讲求自由。其实,这些说法的背后大有玄机,看似是客观标价的行为,却很可能隐藏巨大的主观谋略。在我的常识中,相信并顺应市场的前提是,市场是完全竞争且自由竞争的,更是无法操纵的。但现在的这个钱币市场却存在极大的可操纵性。大户囤货居奇原本无可厚非, 但是通过后期人为炒作甚至是联合炒作, 则极可能影响买家的选择。这种市场从来都是需要干预和引导的,否则《反垄断法》就没必要出台!再者,关于标价问题,如果是实体店铺或者一对一谈价,你有随意标价的自由。因为能看到的人非常有限,所以你随意标价带来的传播效果也比较小。在微信群里或者朋友圈中的过高标价原本也是自己的事,但现在却和“钓鱼”有着某种联系。所谓钓鱼,类似于电商的刷单,钓鱼者通过制造虚假成交和传播信息,误导初入藏圈的朋友。恶意标价值得警惕。对进入纸币圈的朋友来说,不能把看到的东西就当成真实的存在,或许你看到的可能只是骗局的冰山一角。

我的一个南京藏友张彦后来对我说:“胡大哥你实在太较真了,托儿在钱币买卖中太普遍,我都替别人做过托。”然后,他开始叙述事情经过。在一个纸币拍卖微信群中,每逢周一、三、五都会有许多拍品零元起拍。一次,他的一个好友要上拍一张纸币,但非常担心以低于成本价拍出,加上自己不便直接托价,便请张彦做了一次托儿。张彦告诉我,后来这张纸币以20%的盈利顺利拍出,他还得到了一包香烟作为酬劳。当然,他当托儿不是为了这包烟。他进一步补充道,其实现在每个拍群都有托儿。这个拍群还知道规定不能自己托自己的钱币(当然形同虚设),有的群干脆明确表示允许自己托自己的钱币(这种拍群我也见过,其规则明确可以自己拍回自己送拍的物品。当然,对那里的拍卖师而言,只要成交就有手续费,又何必管你托与不托呢?)。拍群是这样,很多拍卖平台也是如此。据他所知,现在还有职业托儿,他们每个月能拿到两三千元不等的酬劳。

理想再一次被现实击得粉碎,我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张彦的话,一阵悲哀涌上心头。我反对托儿,但肯定比对待诈骗或欺骗要更宽容一些。纸币市场上,谁都不愿意自己的藏品贱卖,所以,合理托一下价没有问题,但如果超过了限度就显得无法接受。虽然过于离谱的托价无法实际成交,但虚假的成交价格却可以成为该纸币下一次拍卖时竞拍者的参考价。那么,真正的纸币收藏爱好者如何才能防止自己不陷入某个“局”呢?

我以为,面对时下鱼龙混杂的纸币市场,币商们的炒作应收敛一些,藏家的心态也要理性一些。这里先讨论三个问题:

一是理性炒作的问题。提出理性炒作是为了把币种的宣传和币价的炒作做一个合理区分。有些人打着宣传名义,却反反复复说着那几句空话,诸如某某评级公司上标、某某目录认可、一眼清珍稀题材等。他们拿不出任何权威数据和论据来证明其稀缺性,只是一味地在套用网络话语,如“今天的我你爱答不理,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等等。从其系列操作的手法来看,短线拉高出货是目的,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损人利己行为。与此不同,理性炒作重在币种宣传,而绝不是通过“饥饿营销”方式促使收藏爱好者丧失理智。应该让大家感受到推广期内出售价格的“漏”,大家都有了“漏”捡,这个币种的市场基础就比较牢固,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加入进来。

二是善意炒作的问题。不编造谎言、不团伙哄抬价格的炒作行为,就是我理解的善意炒作。收藏品有投资功能,价格越低或者预期价值越差,就越不会有人购买,但这不是刻意哄抬价格以及编造谎言的理由。真正有良心的币商,会注重纸币成长的规律以及其收藏价值的挖掘,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把对币种的研究发现、标准特征、流水冠号讲解清楚,给予大家足够的寻货时间。这种增值是健康的,是信息和知识的增值,能够这样行事的人可以称得上儒商。

三是内容炒作的问题。许多纸币的炒作只见价格不见具体内容,即使有那么一些与纸币有关内容的讨论却根本不足以支撑起其高额定价。比如,几乎每张同类纸币上都有的特征,经过吹嘘之后,似乎成为稀缺品种的特征,这就是空手套白狼的典型行为。纸币的稀缺性首先取决于存世量,其次取决于题材。存世量稀少是需要证据的,不是说有了差异内容就一定稀缺,而题材则来自美好的寓意和想象,这就是很多第四套纸币荧光币的命名如此曼妙动听的原因。

在前文提到的老九评论中,有一段话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对纸币不懂就肯定不会专业。有的藏友为了一个冠号、一个流水号段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们甚至不惜以高价买入未曾接触过的冠号、流水号码,然后研究、拍照、总结,最后是低价卖出或者收藏。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对这个品种多一点了解,多一点发言权。”这段话让我想起995红9的研究者——广西“甘彬”先生。为了研究第五套纸币的一个趣味品种——红9,他用一年多的时间查验了近八万张995,涉及八十多个冠号。现在,这位30多岁的小兄弟成为红9专家,并发表了较为专业的研究文章,虽然其中对价格走势的判断未必科学,但对于趣味纸币玩法的推广倒也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其实,无论是币商还是收藏爱好者,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爱纸币和爱收藏的心。或许今天你是出售纸币的人,但有一天你也许就是购买纸币的人,将心比心,以同理心善待对方,可以让别人心怀感激,也让自己心安理得,这也许就是收藏交易和交易收藏原本应有的理念。

最后,我还要重申一下,本回的内容或许让大家产生不适,认为纸币市场太乱,但事实不尽如此。我在纸币圈待了十几年的时间,纸币圈里善良的人远远多于那些心怀恶念的人。很多素不相识的藏友乃至币商,都成为挚友。每一次开心的交流、坦诚的交易,都有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感觉。当然,“一粒老鼠屎会坏掉一锅汤”,所以我们也需要谨防那些“面善心恶”之人。这里再次强调的是,网络交易还是要以安全第一,只有确保了安全,你才能更好地去体验网络交易给你带来的方便和好处,也才能够真正领悟到纸币世界的真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