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中缺乏爱的滋养,名师方法亦会失效

教育中缺乏爱的滋养,名师方法亦会失效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学生而言,教师个人再怎么优秀,教学方法再好,如果总是冷冰冰的,无法从情感上与学生产生链接,那么名师方法也会失败。有人对夏先生的观念提出质疑,甚至认为有一点“不负责任”的意味,但夏先生的解释是:“我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你教的是为学的态度。”在“情感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尊重,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释放,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激励,更是一种向上的动力。

教育中缺乏爱的滋养,名师方法亦会失效

我身边的一位朋友,至今提起高中时代的事情,还是有些情绪难以抹平。

那时候的高考,采用的是“3+X”的模式,朋友在理科班,“X”就是“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卷。她的数语英三科成绩都很优秀,唯独化学成绩每次都拖后腿,高考时也不例外,结果就因为理综分数低,只能选择一个二类的本科。

朋友解释说:“我们那个化学老师,其实还是一位优秀教师呢!我们都承认,那些看起来特别古怪的题,到了她那里,很快就能用简单的方法分析出来。可即便是这样,理科班的化学成绩还是不太理想,原因就在于,这位老师的脾气和那些刁钻的化学题一样,太古怪了!最恐怖的是,她担任了理科班的班主任!你很少能看见她笑,两只眼睛总是滴溜溜地环视全班同学,看起来就像是要找谁的‘麻烦’,让大家觉得特别压抑。哎,我上了大学以后还在想,要是换一个化学老师,结果会不会不一样?毕竟,那个老师实在让人‘爱’不起来,虽然她并不‘坏’。”

俨然,这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再一次呈现。对学生而言,教师个人再怎么优秀,教学方法再好,如果总是冷冰冰的,无法从情感上与学生产生链接,那么名师方法也会失败。毕竟,外因要通过内因来发挥效用,没办法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喜欢这门课,就没办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可能让他们产生自主性和积极性。如此一来,再好的方法,也是事倍功半。

之前,我在“校长派”上读到过一篇文章,提到的观点特别打动我:让教育离“人”更近一些,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文中提到,教师与其他许多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不仅依靠专业知识,更需要情感,比如爱、尊重等。

作者还引用了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育人故事,据夏先生的学生——女作家琦君转述,20世纪30年代,她在之江大学念书时,夏先生曾经告诫学生:“如果将来当老师,不要对学生过于苛求。因为人的禀赋千差万别,不能希望人人都是天才。作为教师,在课堂里讲几十分钟的话,难免有的学生会打瞌睡,有的会跑马开小差,一堂课只要有一二句话,真正落入某一二个学生的心底,使他们一生受用不尽,就算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了。”(www.xing528.com)

有人对夏先生的观念提出质疑,甚至认为有一点“不负责任”的意味,但夏先生的解释是:“我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你教的是为学的态度。”细细品味,的确是很有“人情味”的一番话。毕竟,学生之间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某些方面一味地苛求未必能收获好的效果,反倒是多一点体谅和包容,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自由空间,以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内心,促使其产生好的转变。

王宗(Anita)老师在北京四中璞瑅学校进行了数次“情感技能学习课程的培训,我觉得其中有很多环节,都涉及了上述理念,比如: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为基础,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发展,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优秀道德观。再如:在面对各种抉择的时候,鼓励孩子去发现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帮助他们审慎权衡各种选择可能产生的后果。这样的引导充满了尊重,而尊重本身就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情感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尊重,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释放,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激励,更是一种向上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乐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我想,这番话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铭记于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唤醒沉睡的生命,成就高尚的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