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渐进国际化理论在智利和中国的比较研究中的成果

渐进国际化理论在智利和中国的比较研究中的成果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Johanson和Vahlne对国际化渐进模型过去30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其主要观点认为,国际化渐进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从研究“外资劣势”到研究“外部者劣势”,即从研究单个企业在东道国(地区)的问题发展至研究企业在关系网络中的问题。

渐进国际化理论在智利和中国的比较研究中的成果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国际上对于跨国公司发展的理论往往从企业成本风险分析着手。20世纪70年代中期,瑞典学者约翰逊、瓦尔尼及保罗等北欧学派的学者通过对瑞典典型企业跨国经营的纵向实证考察,于1977年提出了企业国际化渐进论。该理论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国际化往往是从偶然、零星的出口开始,逐步发展为通过稳定的代理中介出口、建立海外销售机构以及建立工厂等国际化形式。这种形式被其称为“建立链”(establishment chain)。渐进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过程的一个特征是企业在“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的作用下先在近端发展,而后逐步向远端发展。“心理距离”与“外资劣势”(liability of foreignness)有关,即外资难以理解东道国(地区)环境

在初始的国际化渐进理论模型中,学者认为企业能够从国际经验和运作中学习,并能够通过投资建立“承诺”(commitment),从而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学习市场知识,做出承诺决策,实施市场行为,实现市场承诺并进一步在这一环境下学习市场知识的动态过程。

在早期国际化渐进理论提出后的十余年间,大量研究发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网络(network)关系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北欧学派进一步从网络的视角审视了国际化渐进论(Johanson和Mattsson,1987;Johanson和Vahlne,1990)。他们认为,这个网络是由各类相关企业(包括客户、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甚至公共机构等)构成的,企业间通过各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技术关系等)相互联系,而这种关系网络是难以被外部者(outsider)深刻感知的,只能通过与内部者(insider)的交互关系才能理解。在这一环境下,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地区)是东道国(地区)内部者将其带入当地关系网络的过程。所以,从网络的视角来看,企业的国际化不再是基础模型中跨国公司单边的行为,而是与整个市场网络互动的过程。

此后,北欧学派进一步发展了网络视角下的国际化渐进理论。Johanson和Vahlne(2003)基于关系网络的视角考察了学习和承诺的问题。他们将国际化过程中的“国界”观念淡化,突出了“关系网络”的观念,而国际化进程问题也自然成为加入特定关系网络的过程,国际化扩张是发展现有网络关系、建立新网络关系和发展新网络关系的过程。(www.xing528.com)

2009年,Johanson和Vahlne对国际化渐进模型过去30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其主要观点认为,国际化渐进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从研究“外资劣势”(liability of foreignness)到研究“外部者劣势”(liability of outsider),即从研究单个企业在东道国(地区)的问题发展至研究企业在关系网络中的问题。进一步,作者在1977年基础模型上提出了国际化渐进理论的修正模型。在基于网络视角的修正模型中,企业学习的内容更加突出了对于机会相关信息的学习,因为“机会”是推动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进而跨国公司做出基于关系网络的承诺决策,并在关系网络中学习和建立信誉,从而形成其在关系网络中的地位。而在新的地位形成之后,企业又能够基于新的网络地位学习相关知识,从而不断推动国际化进程。

可以肯定的是,渐进国际化理论明确给出了企业从国际化初级到高级阶段如何由简到难开展国际化的过程,并且将多个阶段动态化结合起来,认为企业可以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为后续国际化阶段的升级做准备。然而,该理论的渐进式过程却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跨国公司在国际化初期阶段就对心理距离较大的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现象,并且忽略了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母国(地区)能力来源的作用及其形成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