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组织理论第二版:分析影响效能的因素

公共组织理论第二版:分析影响效能的因素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共组织的类别不同、制度差异和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科学地确定公共组织效能问题的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对公共组织而言,影响其效能的结构性因素包括内部结构性因素和外部结构性因素。一般环境是指有可能影响公共组织运作的基本环境因素。

公共组织理论第二版:分析影响效能的因素

要提高公共组织的效能,就有必要对影响公共组织效能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公共组织的类别不同、制度差异和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科学地确定公共组织效能问题的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下面就从组织管理的理论角度把影响公共组织效能的因素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

1. 结构因素

在组织行为学中,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关于职位、目标、权威和角色等组织基本要素而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的形式。组织结构是可以设计的,应当随着组织问题的出现而进行优化,组织结构和组织效能的实现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公共组织而言,影响其效能的结构性因素包括内部结构性因素和外部结构性因素。内部结构性因素是指源自公共组织自身结构影响的因素,它基于公共组织自身即为一个具有类似组织特征的子系统。内部结构性因素,如: 组织成员的素质结构、组织设置的职位结构、组织权威和角色的层次结构等。外部结构性因素是指源自公共组织外部结构影响的因素,它基于公共组织是国家或社区共同体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外部结构性因素如: 公共组织在共同体权责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结构、公共组织在共同体功能体系中的结构性作用等。

2. 管理模式因素

管理模式是公共组织为了实现其自我管理,有效地应对公共组织与组织环境互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行为制约体系。确立组织的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章立制,在组织总目标的指导下明确内部各管理层次和每一层次各内设机构的职权,确定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组织内部的工作程序、纪律要求、人财物配置等各项规章制度。这样,一个公共组织的工作开展就有章可循,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一个公共组织的管理模式的约束性、稳定性以及强化作用可以维持和增加公共组织所期望的组织行为的发生频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公共组织的效能。

3. 人员因素(www.xing528.com)

公共组织的成员是公共组织有机体的基本单元,他们赋予公共组织以生命。一个公共组织有了科学的结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之后,人员就是组织实现效能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公共组织的所有制度要靠人执行,工作计划要靠人制订,工作任务靠人完成,组织的功能靠人来发挥。人员的知识、能力、品格敬业精神、责任心、纪律观念等,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成效,影响着组织的效能。良好的个人素质是组建协调性团队和高效型组织的前提。团队精神则需要协调的人员搭配。

4. 物质因素

基本的物质条件、技术手段等,是公共组织效能得以正常发挥的物质基础。公共组织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这些物质技术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质条件是公共组织完成任务的后勤基础,技术手段则常常直接决定着工作能否开展及工作绩效的高低。物质技术因素正在彻底地改变着大多数的公共组织,这种改变甚至触及了公共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规模、组织目标和组织效能等核心的领域

5.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公共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的程度。组织环境是公共组织活动的外部条件。影响公共组织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两类。一般环境是指有可能影响公共组织运作的基本环境因素。具体环境是指与公共组织发生互动的直接环境因素,如直接针对公共组织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等。公共组织与组织环境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公共组织应通过组织变迁和组织更新提升自身适应环境、控制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增强组织与环境的协调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