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障房发展情况及居民歧视问题研究

保障房发展情况及居民歧视问题研究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住建部的数据,“十二五”期间,国内各类保障房累计开工4027.82万套,规模总量达到了21.6亿平方米,占同期城镇住宅施工面积的7.9%,基本建成2878.88万套,形成了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改房、限价房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保障房体系。其他城市居民甚至会对来自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居民产生戒备心理,为其贴上标签并“污名化”,来自这些社区的居民在就业、婚姻等市场上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保障房发展情况及居民歧视问题研究

在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前,中国城市在住房方面实行福利分房制度,职工居住在单位所分配的住房中,此时中国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分布表现为单位大院之间簇状的异质性分布。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城市改革的推进,我国对住房体系采取了“市场化”的改革,市场因素的引入促进了我国房地产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改善了民众的住房状况。但是,伴随着住房市场改革的是不断上涨的房价,住房问题在城市中已经成为民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早在1994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初,《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体系,建设经济适用房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经历多年的调整变革之后,保障性住房建设在2007年迎来高潮,同年四月发布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表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进一步得到国家重视,保障房建设成为我国当时十项“扩内需、保增长”措施中的首位。

根据住建部的数据,“十二五”期间,国内各类保障房累计开工4027.82万套,规模总量达到了21.6亿平方米,占同期城镇住宅施工面积的7.9%,基本建成2878.88万套,形成了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改房、限价房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保障房体系。在2013年,住建部等多部委针对保障房体系中存在的名目繁多、体系复杂等问题,发布了《关于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的通知》,将廉租房资源并入到公租房系统,实行统一管理。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转变公租房保障方式,推进公租房货币化改革,鼓励采取PPP(公私合营)的模式,将政府投资和管理的公租房交由专业化、社会化企业运行管理,我国的保障房管理模式转向精细化,租赁性保障房将成为未来保障房体系的重点。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为满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保障性住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管理不规范、政策目标过多、功能定位模糊等问题。在这诸多问题中,由保障性住房建设引起的居住隔离问题受到的关注较少,但是其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却又是长期的、重大的。出于预算和建设速度的考虑,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过程中多采取大量成片新建的模式,保障性住房社区在地理上呈现相对集聚、远离城市中心的特征。集中成片的保障性住房社区使得低收入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在空间上的相对集聚,人群构成较为单调,客观上形成了贫困人口的聚集地,带来了严峻的社会管理问题。(www.xing528.com)

在复杂的社区环境之下,保障性住房社区内的居民同城市的其他居民之间的社会互动和交往受到了阻碍,难以受到城市经济溢出效应的影响,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融合。其他城市居民甚至会对来自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居民产生戒备心理,为其贴上标签并“污名化”,来自这些社区的居民在就业婚姻等市场上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同时,保障性住房社区多位置偏远、交通条件差,距离城市核心基础设施较远,教育医疗等方面保障水平较低,无法充分享受城市资源和生活的便利,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也与城市内其他居民产生了空间上的隔离。保障性住房旨在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但是大规模集中建设的做法同保障性住房仅面向低收入人群的特点相结合,便产生了贫困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产生了居住隔离的问题,保障性住房社区内居民在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境地,深化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也会加剧和固化社会阶层、恶化社会公平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