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古王国末期的混乱分裂状态有关

中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古王国末期的混乱分裂状态有关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古王国末期以来的混乱分裂状态,使尼罗河的灌溉经济的正常发展遭到破坏,商业交通也相应受到严重影响。中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在第十二王朝时才有了较明显的发展。考古材料说明,在毕布罗斯的废墟里发现埃及中王国时期的制品,如镶着黄金铭文,豪华的器皿。他们是中王国时期王权统治与地方割据势力进行斗争的依靠力量。中王国时期的农民地位,随着奴隶制的发展比以前更加低下。

中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古王国末期的混乱分裂状态有关

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古王国末期以来的混乱分裂状态,使尼罗河的灌溉经济的正常发展遭到破坏,商业交通也相应受到严重影响。客观的经济发展要求埃及重新统治起来,结束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第十王朝时(约公元前2130—2040年),北方逐渐以希拉克里奥坡里为中心统一起来,南方以底比斯为中心建立起第十一王朝(约公元前2133—1991年),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后来底比斯的统治者曼图霍特普征服了北方,代替了希拉克里奥坡里的第十王朝,统一了全埃及。从此,埃及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王国时代(包括第十一王朝后期和第十二王朝,约公元前2133—1786年)。

中王国的初期(第十一王朝),以州长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仍很强大。他们在各州拥有军、政、财、神权,他们很少受国王控制,直到阿门涅姆赫一世[1](公元前1991—1962年)建立起第十二王朝以后,地方割据势力才受到抑制。尤其是在阿门涅姆赫三世(公元前1842—1797年)统治时,王权才取得优势地位。这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客观条件。

中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在第十二王朝时才有了较明显的发展。就生产工具来说,虽然石器尚未排除,但铜器的使用更加广泛和普遍了,而最明显的进步是出现了质地坚硬的青铜器。它不仅是冶炼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农具的制造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出现了以深耕的装有横木把手的新犁。

国家的重新统一,使埃及的灌溉系统得以复兴和发展。第十二王朝国王阿门涅姆赫三世对法尤姆(孟斐斯西南)绿洲美利多湖的沼泽区进行了巨大的水利建设,环湖筑坝,疏通渠道,排干沼泽,开垦出2500余公顷的耕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

手工业方面,除上面提到的开始冶炼青铜技术外,在矿产开发上有了明显的发展,西奈半岛的铜矿和努比亚金矿都得到了开发。从第十一王朝墓地发掘情况来看,纺织业在利用地方原料(亚麻)和利用卧式织布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造船业也有相应的发展。此时埃及出现了玻璃制造业。第十一和第十二王朝的国王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比如在底比斯修建的第一个巨大的阿蒙神庙,这不仅反映了此时埃及的经济繁荣情况,而且也表明了建筑工程技术也在向前发展。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此时埃及出现了一些象法尤姆地区卡呼恩这样的新兴城市。埃及与毗邻地区有着巩固的商业贸易联系;在海外与毕布罗斯克里特岛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考古材料说明,在毕布罗斯的废墟里发现埃及中王国时期的制品,如镶着黄金铭文,豪华的器皿。而在埃及,在中王国的一个墓穴的墙壁上画着37个典型的亚洲人,他们在其领袖的率领下来到埃及,其目的显然与密切的商业往来有关系。此外,随着王权的复兴和加强,埃及开始了对外的商业远征和军事掠夺。阿美涅姆黑特三世,曾派人率领远征军深入到叙利亚一带。在这个时期,埃及和巴比伦建立了广泛的商业联系。第十二王朝国王谢努塞尔特三世曾远征南方,到达第二瀑布,在库马和塞姆那之间建立了城堡。第三瀑布以南的喀尔马成为他们的商业据点,在那里建立起殖民地,并派遣总督和驻军。(www.xing528.com)

奴隶制的发展与阶级关系 对外掠夺战争的加强,增加了战俘奴隶的数量,许多努比亚人、利比亚人和叙利亚人被掠为奴。同时,触犯国法的埃及人也是奴隶的来源之一。 《布鲁克林博物馆藏第35·1446号纸草》 (正面)上保留了一个逃亡者名单,被捕拿的这些人可能永远交给“大监狱”,而成为国家的奴隶。[2]奴隶数量的增加和奴隶地位的进一步恶化,表明了中王国时代的奴隶制处在发展中。除显贵拥有奴隶外,中小奴隶主也拥有几名或几十名奴隶。国王常把奴隶作为赠品赏给臣下。谢努塞尔特三世时,一个卫士曾获得60名奴隶的奖赏。布鲁克林纸草还记录了南部城市土地长官赠给他的妻子95名奴隶,其中83人留有名字(埃及人33,亚细亚籍人49,籍贯不明者1)。[3]据上述情况估计,大奴隶主官吏可能拥有更多的奴隶。奴隶劳动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生产部门和家内服役的非生产部门。据上引的布鲁克林纸草的记载来看,奴隶为奴隶主干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如家仆、厨师、教师、酿酒工、皮鞋工、纺织工、理发师、讲故事者、花匠等。他们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作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被继承、转让和赠送;并从此时开始,象牲畜一样,按“头”计算。

随着社会经济和奴隶制的发展,中王国时期的社会关系有一些新的变化。自古王国末期见于文献记载的称“涅杰斯”(意为“小人”)的小所有者,到此时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他们有的变成了所谓的“强有力的涅杰斯”。 《聂菲尔列胡预言》中记载的聂菲尔列胡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涅杰斯”。他们当中有些已成为中小奴隶主,占有牲畜和奴隶,甚至成为高级官吏和州长。他们是中王国时期王权统治与地方割据势力进行斗争的依靠力量。很可能因此种原因,使他们当中有的人得到高官显位。但是, “涅杰斯”的多数则是贫穷者,他们依靠耕种土地维持生活,有的甚至贫困到“哀求施舍给他们一顿晚餐”的地步。

中王国时期的农民地位,随着奴隶制的发展比以前更加低下。由于地方贵族势力在国家统一后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农民不免遭到了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压迫。统治者不仅课征重赋,而且任意欺压他们,劫掠他们的财产和牲口,致使他们失地破产。在这方面, 《杜阿乌夫之子阿赫托依给其珀辟的教谕》一文,对农民、纺织工、园丁等下层群众所蒙受的苦难有过深刻的描绘:“农民(一译为佃农),他们的帐单是永恒的。他的喊苦声比‘阿布’鸟还高。他比徒步三角洲旅行家还劳累。可是他是一个难得的人,他的安全就象狮群中间那么安全!”“在炉口干活的铜匠,手指象鳄鱼皮一样,而他的气味比鱼子还难闻。”“纺织作坊织工的处境比妇女还坏,他的大腿紧贴着肚皮,他吸不到新鲜空气。假如他没有如数织出一天的布来,他就要挨五十皮鞭。”[4]

城市里的社会分化也十分明显。卡呼恩城的遗址就显示出这种分化的情景。城的东部有许多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宽敞大院,这显然是贵族居住区。城的西部则是贫民区,在一块土地上挤满了矮小房屋,每所住房面积还不到贵族的五十分之一,相比之下贫富之别极为明显。贫困无生的人们,或者行乞,或者行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