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化的阶段和特征-《城市学概论》中的成果

城市化的阶段和特征-《城市学概论》中的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社会的人口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人口增长。在城市化稳定阶段,为了保持社会必需的农业生产规模,人口向城市转移过程放慢,甚至可能停滞。

城市化的阶段和特征-《城市学概论》中的成果

(一)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发现,各国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轨迹,可以概括成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如图2-1所示。

图2-1 城市发展的诺瑟姆“S”型曲线

诺瑟姆在总结欧美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城市化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也较慢,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是城市化加速阶段,当城市化超过30%时,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第三是城市化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在有些地区,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二)各阶段城市化的特征[36]

1.城市化起步阶段

城市化起步阶段,城市化率为10%~30%,农业社会色彩尚浓,国民经济中农业比重大,乡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下,农产品商品率不高,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工业比较单调,主要是一些简单的资源型或加工型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是以农产品及其他日用品销售为主。(www.xing528.com)

2.城市化加速阶段

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率为30%~60%。工业化基础逐步建立,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各项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明显超过前一阶段,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大大提高,剩余农产品日益增加,为非农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可靠的粮食、原料和劳动力的条件。由于营养、卫生和医疗技术条件的改进,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口猛增,正在形成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规模扩展较快,即城市面积增大,城市人口比加大,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第二产业仍以资源密集型和加工业为主,随着资本积累,特别是资本引入,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第三产业规模也有长足发展,主要表现为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休闲、娱乐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医疗保健市场的建立与健全。城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集聚效益为主,以扩散效益为辅。经济发展只有将有限的社会资源集聚在城市,才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益,分散就会降低经济效益。

3.城市化稳定阶段

城市化稳定阶段,城市化率达到70%~90%。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城市化进程缓慢。全社会的人口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人口增长。在前一阶段的城市化发展中,农村人口先后经历相对比重和绝对数量减少,从事农业的绝对人口急剧下降。在城市化稳定阶段,为了保持社会必需的农业生产规模,人口向城市转移过程放慢,甚至可能停滞。现代工业则因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发达,生产的发展主要不再依靠劳动力的增加,工业剩余大量劳动力在城市内部调整,为丰富第三产业提供条件。(2)城市区域化。城市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起到协调资源的作用。城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集聚效益与扩散效益并重。一方面社会资源继续向城市集聚;另一方面,资源开始向城市周边扩散。在这个阶段,集聚再不是向单个城市孤立的点上集聚,同时也伴随从老的聚集点向新的聚集点的扩散,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3)城市体系结构优化

城市化并未停顿,而是继续深化,城市数量虽然增加缓慢,但是城市质量不断提高,城市体系结构更加优化。在此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富裕的人宁愿居住在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乡村,而不愿居住在大城市中心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