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常规课及精品课教学设计—《司马光》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常规课及精品课教学设计—《司马光》教材分析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芸芸教材分析《司马光》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这也契合了第八单元的“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主题。在危急时刻,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

小学语文常规课及精品课教学设计—《司马光》教材分析

叶芸芸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共三十个字,两句话,短小精炼。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一个孩子爬上瓮,失足跌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这也契合了第八单元的“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主题。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拗口难懂,可能会有畏惧心理。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应把教学的重点落实在朗读上。通过多层次、多元化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借助注释、插图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文言文学法,进而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学生学习后能通过诵读大致了解故事,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生字,会写“司”“庭”等生字。

2.通过跟读、自读等方式读好课文,读好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课文大意。

4.通过反复朗读和比较,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配乐、道具、词卡。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司马光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课前儿歌,活跃气氛

同学们,还记得这首儿歌吗?我们合作着读一读。(出示《姓氏歌》,师生合作读)

二、揭题导入,认识人物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复姓的大人物,他叫司马光,你来叫叫他。

2.我们要讲的是发生在九百多年前的故事,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司”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这个故事是很久很久以前古人写的,这样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也叫“古文”。(板贴,指名读)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请你们先跟着老师读。(学生跟读)现在请你们借助拼音自己读一遍。(学生自读)

3.学生读,教师正音。

(1)练读第一句。“瓮”“没”正音。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口小肚大的陶器叫作“瓮”,过去人常常用瓮来装水、酒、米。(指名读)

(2)练读第二句。“皆”“弃”“迸”重点指导。(指名读)

4.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读好这篇古文吧!

四、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1.学习文言文,我们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呢!

2.谁来读这句“群儿戏于庭”?(学生读)谁有不同的停顿?哪种更好,为什么?(学生交流并说理由)

预设:

生1:群儿戏于/庭。

生2:群儿/戏于庭。

师总结:这句话讲了谁在干什么。所以“群儿”后应该停顿一下。(指名读)

3.再来读一读“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和你的同桌讨论下,该怎么停顿?(学生交流并说理由)

预设:

生1: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生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生3: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总结:“跌”和“没”是两个动作。给“跌”找个词语伙伴“跌倒”。学习文言文,我们还可以用“组词语”的方法。用上这个方法,给“没”也找一个词语伙伴。是呀,他失足跌倒了,整个人都淹没在水中。原来,根据意思我们可以这样读“足跌/没/水中”,多危险啊!(指名读)

4.学生拿起笔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画好停顿。(指名读第一句)

5.第二句该怎么读?一边读,一边用“/”在文中画好停顿。

预设:

生1: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生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修正错误,学生自读第二句。

7.男女合作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感知意思

1.整体感知。

学习文言文,我们不光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还要读懂它的意思呢!请你们借助注释、插图,再自读一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看,我们把这篇古文做成了连环画。你能给这六幅图配上课文中的句子吗?

3.出示第一幅图。

(1)看,图片上的孩子们在干什么?(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做游戏)

(2)瞧,有些孩子还在玩捉迷藏呢!看着图片,猜猜他们会躲藏在哪里?(学生自由说:他们有的藏在假山后,有的躲在石头后)(www.xing528.com)

(3)现在让我们做做小古人,来说一说。瞧,这个孩子藏在假山后,我们可以说“一儿藏于山”,一个孩子躲在树后,就是“一儿躲于树”,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话。(生齐读)我们用五个字就能把一幅图说清楚,古人说话可真简洁!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4.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哎,这个孩子在干什么?(出示图片“登瓮”)

5.瓮口的边沿又滑又细,想一想,会发生什么呢?(他脚一滑,跌倒了,淹没在水中)

6.现在让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我问你答”。

群儿在哪里戏?——群儿戏于庭。

谁戏于庭?——群儿戏于庭。

是谁在登瓮?——一儿登瓮。

一儿在干什么?——一儿登瓮。

足跌怎么了?——足跌没水中。

因为什么没水中?——足跌没水中。

7.原来故事是这样发生的,再次齐读第一句话。

8.理解:众皆弃去。

(1)小伙伴淹没在水中,其他小朋友会怎么做呢?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一下。(学生自由说)

(2)是呀,一儿哭泣,一儿喊叫,一儿奔走。

(3)大家都慌乱地扔下他离开,这就是“众皆弃去”。(板书)

9.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在危急时刻,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谁能来演一演?(请一位学生表演,一边演一边说,顺势理解“持石”“击瓮”两个动作)

(2)终于,瓮破了!(指名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3)我们配上声音来演一演“光持石击瓮破之”。砰的一声,瓮被打破了!还有什么声音?(预设:哗哗哗,水流出来了)看看插图,说说水流出来是什么样子的。再看看注释,“迸”就是——涌出。水疯狂地向外涌出,这就叫作——水迸。

(4)这个孩子最终——得救了,真是太好了。

(5)小伙伴遇到了危险,众人都纷纷逃跑,而司马光巧动脑筋,你能用一句话夸一夸他吗?(出示资料)小时候的司马光就如此聪明,爱读《左氏春秋》,并能说出文章大意,所以长大后他成为有名的文学家!

10.现在请你连起来读读整篇课文。

11.在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你能读好它吗?

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2.古时候的文章不光没有标点,还是竖着排列,从右往左读,我们再来读一读。

13.最后让我们配上音乐美美地读一读吧!(熟读成诵)

14.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诵读、借助注释、看插图、组词语等方法学习了文言文。下节课我们还要学习把故事连起来讲一讲!

六、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司、庭、登。

1.仔细观察,发现字形特点,注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分布均匀。

2.师示范,生练写。投影展示,评议修正。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巩固。

2.同学们,我们用借助注释、插图、组词语读懂了故事,现在请你用横线画出故事的起因,用波浪线画出故事的经过,用圆圈圈出故事的结果。(学生回顾课文,教师板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齐读课文。

二、简说故事

1.这篇文言文虽然只有三十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那么接下来,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呢?(指名回答,随机评价)

2.为了把故事讲得更清楚,我们可以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讲述。看着板书,自己试试。

3.指名讲故事。

4.我们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说清楚了,但哪位故事大王能将故事讲得更生动有趣呢?

(1)“群儿戏于庭”。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描绘孩子们如何做游戏。

(2)“众皆弃去”。情境设置,想象众人慌乱逃跑的画面。

(3)“光持石击瓮破之”。关注插图中的人物表情,试着揣摩人物内心,想象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反应、语言

5.小组合作讲故事。

6.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

出示现代文《司马光砸缸》,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比较发现:文言文篇幅更短小,词句更精炼。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三、书写指导

1.学生书写“众”“弃”,仔细观察,发现字形特点:上下结构。强调:“弃”上半部分不能写成“亡”。师示范写,生练写。投影展示,评议修正。

2.学生书写“跌”“持”,仔细观察,发现字形特点:左右结构。师示范写,生练写。投影展示,评议修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