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构建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则强调整体总和,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影响进行测定,是对传统环境监测不足的弥补。为掌握大量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监测观测数据、实验室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地图数据、图像数据等,必须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库。

构建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生态环境监测,又称生态监测,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美国环保局Hirsch把生态环境监测解释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监测,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和改变。我国有学者认为,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19]也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监测是人类对某一地区因气候波动、人类活动及其他因素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采取地面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手段,就人类所关心的、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的某些指标进行综合、定期和持续的观测研究,并通过建立模型对发展变化趋势做出定量预测,定期向政府或通过媒体向公众提交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的统计结果与解释性报告的活动。[20]与环境监测不同,生态监测是指预先制订计划和用可比的方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各生态系统变化情况以及每个生态系统内一个或多个环境要素或指标进行连续观测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能够获得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的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数据和信息,为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污引发的健康问题,而且还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等问题。诸如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土壤沙化荒漠化、沙尘暴酸雨等,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原有的环境监测往往都是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的检测,强调局部剖析,只对大气、水、土壤等中的化学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进行测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生态环境监测则强调整体总和,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影响进行测定,是对传统环境监测不足的弥补。诚然,生态环境监测有自身的优势,但生态监测本身亦具有很大的复杂性,这使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呈现出自己的特性。

(一)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是能够用来定量地反映生态系统状况和各种生态条件的一系列环境特征的检测项目和参数。它能从一个或几个侧面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具有时空可比性。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是生态监测的基础。生态系统是一个包含了自然、生物和人类社会的复合系统,要在复杂的系统中形成统一、简便的指标体系。由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极其复杂,要在其中选择本质的、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评价就必须保持指标的简便性。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做到兼顾自然、生物和人类社会三个系统,体现综合性原则。此外,为使不同监测站台间同种生态类型的监测有可比性,也应该具有统一的指标体系。

(二)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

目前,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主要为地面现场调查、低空的航空照片判读和外层空间的卫星资料解析。地面现场调查监测就是采取常规和传统的检测方法,建立覆盖全区范围的监测系统进行监测,它主要是通过人工地面观察、测量和定位监测以及实验室分析测定的方法进行监测,及时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同时配合遥感监测,核实遥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低空的航空照片判读和外层空间的卫星资料解析的遥感监测是利用航空和卫星监测设备,在不直接接触被研究对象的情况下,获得数据,并通过图像解译处理,经过计算机综合分析空间数据,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最后提取和应用其研究对象信息的技术,它的特点是范围大、机动灵活、测量精度高、速度快、资料获取容易,能够及时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

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的选择,归根到底是仪器设备的选用过程,用什么类型、什么型号的仪器设备来实现生态监测目的,取得生态监测数据,这是生态监测的关键内容。目前,国家采用的生态监测仪器属大型监测设备,主要是“3S”技术,具体为遥感技术(RS)、地面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21]它可以定性、定量、可视化地及时提供各种地学信息,包括生态环境宏观、中观信息。遥感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它可以提供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信息、生物量信息、大气环流及大气沙尘暴信息、气象信息。利用遥感技术,观测范围广、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以较少的投入获取常规方法下难以获得的资料。地理信息系统是将各类信息数据进行集中存贮、统一管理、全方位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该技术可以将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加上多种地面调查数据按各种生态模型,测算各种生态植树,测报统计沙尘暴的发生、发展走向以及危害覆盖区域。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便携式接收机与均匀分布在空中的卫星进行无线电测距而对地面三维定位的测试技术。它可用于实时定位,为遥感实况数据提供空间坐标,用于建立实况环境数据库及同时对遥感环境数据发挥校正、校核的作用。

(三)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设想

实践中,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监测中的诸多不足,我们应进一步完善如下工作。(www.xing528.com)

1.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库和生态环境监测网

丰富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指标数据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与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的客观依据。为掌握大量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监测观测数据、实验室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地图数据、图像数据等,必须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库。计算机和“3S”技术的推广正好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实现动态化和宏观化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利于建立管理有序、技术规范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络。虽然生态环境监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没有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的成功经验,为配合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库效用的发挥,需要逐步实现典型生态监测网和常规生态监测网相配套的网络化监测体系。

2.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性要求很高,面对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必须时刻挖掘新技术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可用性,同时,也应就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性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及时将新技术运用到生态监测中。在以往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监测中,多注重现状研究和定性,而且监测领域有限,在现有的“3S”技术支持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监测应当建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模型,适时地总结成熟的方法,逐步实现有效可行的生态监测方法。

3.编写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监测网络。该监测网络还必须在国家利益至上、各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协作开展工作。丝绸之路经济带环境监测总站应该负责收集、存储、处理和利用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并负责编写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然后由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的有关主管部门及时、准确地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以及全国公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与环境的变化情况,从而确保各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监测网络工作进展情况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发生的重大生态事件,为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为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确凿充分,要充分利用已有的“3S”技术,在不同区位分设监测点,派专业人员监管。

4.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受地域特征的影响,不同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存在差异性。数据和信息获得所依靠的技术或方法也存有差异。为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进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定期开展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达到相互取长补短、彼此促进的目的,使生态环境监测落实到实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