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东馆藏汉代石椁调查与研究:石椁结构与墓葬演变

山东馆藏汉代石椁调查与研究:石椁结构与墓葬演变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椁墓在鲁中南地区广泛流行, 从西汉早期一直持续到东汉晚期,东汉中期开始逐渐减少,晚期少见。西汉早期以单室石椁墓为主,由地表开掘竖穴墓圹,在圹内安置石椁。此类石椁墓结构简单,画像内容单调,线条粗犷,以阴线刻为特征,为画像石的滥觞期。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石椁画像墓,也是较早的汉画像石。从西汉中期开始出现双室石椁墓并逐渐增多,到晚期出现多室并列石椁墓。杖在西汉是长者、老人的象征。

山东馆藏汉代石椁调查与研究:石椁结构与墓葬演变

石椁墓在鲁中南地区广泛流行, 从西汉早期一直持续到东汉晚期,东汉中期开始逐渐减少,晚期少见。按墓葬结构,石椁墓分为单室石椁墓、双室石椁墓和多室石椁墓。西汉早期以单室石椁墓为主,由地表开掘竖穴墓圹,在圹内安置石椁。石椁采用预先加工的石板扣合而成,由前、后挡板和左、右侧板4块石板组成,又用数块平整石板分别铺底和盖板(一般铺底板和盖板各为3块)。画像内容一般在挡板或侧板内侧,刻出密集的平直、斜直或斜线条,组成三角形、菱形或不同走向的线纹;多数挡板石正中常刻一个巨大圆璧图案,再贯穿以对角十字。十字穿璧纹四周錾刻密集直线组成方框,有的方框内錾刻不同走向的斜线。有的石椁挡板和左右侧板无穿璧纹,而代之以常青树、鱼、龙和铺兽衔环等图案。此类石椁墓结构简单,画像内容单调,线条粗犷,以阴线刻为特征,为画像石的滥觞期。例如:在济宁市东南的微山县微山岛一带,凡墓中伴出西汉半两钱的石椁画像墓只刻圆璧、柏树、三角几何纹和菱形几何纹[4]等纹饰;邹城市王村乡龙水西汉墓群[5],其年限定在文景帝至武帝初年[6]。这说明汉武帝初期或以前的石椁墓就已出现简单画像。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石椁画像墓,也是较早的汉画像石。从西汉中期开始出现双室石椁墓并逐渐增多,到晚期出现多室并列石椁墓。这些石椁墓画像内容同早期比较已趋向复杂,在石椁内侧或外侧一般先刻边框分出方格,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头足挡板和侧板錾刻出边框,两侧板分3格或两格,内容刻在方格内;另一种是在头足挡板和侧板錾刻出边框,只在两侧板一侧分出3格或两格,另一侧板虽然也体现3幅画面,但之间不再分格。画像内容主要有车马出行、建鼓舞、杂技历史故事、墓主生活、神话故事等。这种复杂的石椁画像墓一直持续到东汉早期,以后石椁墓逐渐减少。考古发掘中少见内容复杂的东汉晚期石椁画像墓,说明这一地区小型石椁墓从东汉早期开始向房屋式墓室演变[7],更复杂的画像转移到墓室构件上。

从以上石椁画像墓的发展演变分析,M1、M2石椁画像墓的年代上限为西汉中期,下限为东汉早期。

从M1画像可以看出,建筑是这座画像石椁的主题,东、西、南、北四面都把建筑当作重要背景,墓主人活动的场面都是在建筑的氛围之中。在头部挡板中主人坐着车子穿过阙门,足部挡板重檐双阙,南北侧板主人均端坐在高大建筑之中接受拜祭。其次是歌舞。两幅歌舞画面的主要表演形式是长袖舞和建鼓舞。男性的建鼓舞和女性的长袖舞分别表现了男女舞蹈的阳刚和阴柔之美。相比舞蹈而言,乐队似乎不怎么被强调。建鼓舞中只是一组排箫和一队歌舞者而已。长袖舞的场面中也只是一张琴瑟、一只小平鼓和两个吹笙者、一位歌者。

新出现的画像内容是凯旋图。献俘本来是国家的盛事,“四夷款伏”表示的是天下太平,是最大的祥瑞。由此画像分析,这应该是王莽时代的产物。王莽执政和做皇帝的时代,尽管王朝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矛盾已经十分严重,大小战争不断,胜少败多,但一味好粉饰太平的王莽却不断虚报战绩,甚至不惜重金贿赂部分少数民族首领假扮臣服朝贡者,以哄骗天下老百姓,为他上台制造政治舆论。

夫妇同车同堂也是画面处理的一种新形式,但男性的身躯比女性略大一些;在堂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男性居左居前,女性位右位后。两幅拜祭图中男性都是凭几而坐,女性则什么依靠也没有。这种差别表明了男女之间地位的高低尊卑。从这一点看,这座石椁的年代也应该产生于王莽的时代。王莽虽然依靠其做了三朝太后的姑母王政君而发迹发达,最终攫得了皇帝的宝座,但其思想却是典型的腐儒,其骨子里积聚的都是男尊女卑的偏见。他对儒学的过分痴迷和复古主义的固执不能不对他的大政方针产生影响。济宁师专画像[8]所见主尊宾卑、主尊仆卑等表现形式,和此处的男尊女卑一样,应该与王莽时期以及西汉晚期的崇尚儒学的社会思潮有关。这种现象至少在西汉武帝以前是不会有的,因为从吕后到文、景两代的太后都具有左右朝政的强大影响力;到了元、成、哀帝时代,母后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也不可能允许贬抑女性的思想或者行为公开存在。只有当王莽篡夺了帝位之后,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才有可能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逐渐流行开来。这应该是画像石断代的一个重要信息。

这座石椁画像传达的另一个新的信息是杂技表演。虽然表现的只是一人倒立的推球动作,但说明杂技已经影响到了远离京师的山东一带。根据汉代人的记载,杂技作为引进的一项艺术形式,深受中土人士的喜爱。从文人士大夫们的文赋中对杂技的津津乐道可以了解汉代人们对杂技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是何等的迷恋和崇尚!这座石椁画像杂技的表现内容所占比重很小,说明杂技在这个时代尚未成为大众化的艺术,在艺术世界里起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传统的建鼓舞和长袖舞。杂技内容的单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证了这座墓葬的时代特征。

M2画像北侧板右格两位扶杖晋见的人物与以往所见宾客不同。杖在西汉是长者、老人的象征。《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有向70以上的老人授予鸠杖的礼仪。目前所见拜谒宾客行列中,很少有扶杖而来的,而且宾客们晋见的姿势一般上身都微微前倾,腰微弯,背微躬,表现的是一种毕恭毕敬的姿态,那是一种虔诚的朝拜。但是,这两位晋见者则不同,前面一人上身后倾,后面一人也没有多少恭敬的样子。

结合整个北侧板3幅画像分析,左边两位人物拱手相向,而且靠的距离很近,既可能是一次肝肠寸断的送别,又似乎是一次久别重逢的再会。秦汉时期的人们认为,死其实是一次远行,是一次久别。画像所见这两位送别或久别重逢的人物表现的也许就是生离死别的内容。右格两位蹒跚而来的扶杖老人也许是先于墓主逝去的亲属,自地府前来迎接新的地下成员。至于画面中格的厅堂人物,也应该与M1一样,是从地下世界来到宗庙或祠堂并在那里接受子孙家人祭祀的墓主。

综合M2画像的基本内容构成,与M1相比较,也是出行、歌舞、拜偈、厅堂端坐和门阙护卫等。不同的是,M2出场的人物一般都两两相对,除守门吏、骑吏、随车仆从都是一对外,连拜谒的宾客、歌者舞者乃至水中的鱼也是成双成对。这种两两对称的构图形式也许是作者的偏好,也可能与西汉晚期社会上弥漫的一股浓厚的阴阳思想有关。阴阳思想不但产生了对立,也产生了对称、均等、平衡等审美观念。西汉晚期画像石椁构图中处处可见的对称、均衡等形式应该是这一时期社会思潮的反映。

与M1相比较,M2的画面构图比较简略,除歌舞图中有5个人物外,一般每个画面不超过两三人。北侧板主人孤零零地端坐在厅堂之中,原本是期待着有人来拜祭的,但除屋顶的两只水鸟外,只有一座空荡荡的房子相伴。歌舞图中既不见声势浩大的建鼓舞,也没有热闹非凡的歌队、乐队,而只是两个人的舞蹈、两个人的清唱和伴奏。与M1相比,这里的歌舞未免显得冷清了一些,反映出两座墓葬主人之间地位的高低尊卑关系。

这两座石椁画像墓画像内容组合基本一致,都是出行、谒见和歌舞,不同的是M1增加了一幅凯旋图,M2多了一幅捕鱼图。在细节方面,两墓都有了倒立的杂技形象点缀。在象征地下世界和辟邪措施方面,墓树依然存在,只是M2屋顶上的水鸟在M1中换成了朱雀和双龙衔璧。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M2画像中除做倒立的杂技演员身躯较小外,其他人物从个头上看不出有多大的尊卑主从关系,而M1的男女主人却作了前后和大小的区分。如果仅以画面构图的繁简划分的话,M2画面相对简略一些,M1则比较繁杂;在雕刻技法上,M2阴线刻明显比M1稚拙,说明M2的时代要略早于M1。M1的时代应在王莽时期,M2约在元、成、哀、平帝之际。

肖王庄石椁墓采取并排合葬的墓葬方式,应是夫妻并穴葬的埋葬习俗,于西汉中晚期出现并在鲁中南地区广泛流行[9],一直持续到东汉晚期。如嘉祥县长直集汉墓群[10]、曲阜花山墓地[11]、滕州东郑庄墓地[12]、微山县微山岛汉墓群[13]等均发现有类似的墓葬。时至今日,这些地区仍流行夫妻同穴、并穴合葬的习俗。就画像内容而言,M1的凯旋图、二龙衔璧图和M2的老人亲迎图等是这两座石椁墓最重要的画像,其中二龙衔璧图在山东地区较为罕见,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思想以及丧葬观念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以往报告中对这类墓葬有“石棺墓”“石室墓”“石板墓”“石匣墓”等不同称谓。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近年通过对鲁中南千余座中小墓的发掘证实,这些墓葬用石板围砌的“石室”实际起到“椁”的作用,因此用“石椁墓”称谓较为恰当。(www.xing528.com)

[2]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东汉任城国王及其配偶的墓葬群。原有土塚9座,现存4座,编号为1—4号墓。3号墓位于墓群东北。从近年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看,墓群区域之内多为明清墓葬。区域之外3号墓北部区域有汉代小型墓葬。

[3]马王堆3号墓之遗策中说:“建鼓一……鼓者两人,操枹。”“枹”指鼓槌。

[4]杨建东:《微山岛伴出半两钱的石椁画像墓》,载《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

[5]1993年济宁市文物考古研究室、邹城市文物局联合发掘了该墓群,墓群皆为西汉石椁墓。

[6]田立振:《济宁汉画像石分期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载《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

[7]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8]济宁市博物馆:《山东济宁师专西汉墓群清理简报》,载《文物》1992年第9 期。

[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鲁中南汉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1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鲁中南汉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1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鲁中南汉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1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鲁中南汉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13]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微山县微山岛汉代墓葬》,载《考古》2009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