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记叙散文与其他文言文有何相似之处

古代记叙散文与其他文言文有何相似之处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教版教材将高中文言文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分别为古代叙事散文、古代山水游记、古代议论文、古代人物传记、古代抒情散文,R老师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编者要这样编排。她开始静心研究古代记叙散文和其他散文的不同点,希望可以抓住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习古代叙事散文的过程不仅仅是看故事的过程,也是认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过程。

古代记叙散文与其他文言文有何相似之处

人教版教材将高中文言文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分别为古代叙事散文、古代山水游记、古代议论文、古代人物传记、古代抒情散文,R老师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编者要这样编排。她发现不同的文言版块,在单元提示上要求是不同的,这一发现给予她启发: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抓住不同类型文言文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她开始静心研究古代记叙散文和其他散文的不同点,希望可以抓住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R老师在必修一古代叙事散文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读到下面内容:

这些文章或展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这就启示她要抓住古代记叙散文“叙事”的特点。她又分析比较了其他模块的文言文单元,得出古代叙事散文有以下特点:

1.情节性

R老师曾经认为这个单元的文言文是整个高中文言文版块里最具有趣味性的,学生也会很喜欢这个单元的故事,但是自己的文言文课堂却变得死气沉沉,这让她不得不进行反思。经过反思与思考,她发现之所以课堂变成“满堂灌”,学生也毫无兴趣,最大的问题是叙事散文的情节性被忽略了。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文章主要讲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王,使秦军撤退的。本文虽简短,但也有曲折的情节。首先,郑国局势危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在这个紧急关头,郑伯在佚之狐的提示下想到向烛之武求救,本以为郑国会顺利化解危机,没有想到烛之武并没有爽快答应郑伯的请求,这是文章的第一个转折。郑伯道歉后烛之武方才答应,这是文章第二个转折。接下来叙述烛之武是怎样让秦退兵的。这一段基本是烛之武的语言描写,虽然仅有一段话,却是双方内心的较量。烛之武站在秦国的角度,看似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出发,建议秦王退兵,同时又利用晋国和秦国的历史间隙,让秦国失去对晋国的信任,最终秦王撤兵。这一段对话里也包含了一些转折,平静的对话的表面实则暗流涌动,是双方心理的较量,这是文章的第三大转折

R老师想到,学生都是刚刚进入高中的青少年,他们对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充满兴趣的,所以她考虑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抓住情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荆轲刺秦王》时,R老师围绕荆轲是如何刺杀秦王的,带领学生把握每个转折性的情节,使学生被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吸引。

首先是大军压境,太子丹等人谋划刺杀秦王,此时需要樊於期的人头才能见秦王,但太子丹不忍心伤害樊於期,这是文章的第一个转折。学生可能在想,既然太子丹不忍心,那刺杀秦王的计划能不能继续进行呢?这里就引起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荆轲看见太子丹不忍心就自己找到樊於期,利用樊於期父母宗族被秦军杀害的事实勾起樊於期对秦的痛恨,最后说服樊於期自愿献出首级。这样荆轲是不是就可以顺利刺秦了呢?这是文章的第二个转折。

接下来顺利地求得匕首和勇士秦武阳,三者皆备是不是就可以顺利进行刺杀计划呢?结果荆轲想等待一人和他一起去,等的那个人迟迟没有来。太子丹以为荆轲后悔了不想去了,这里是第三个转折,学生读到这里也会在想,荆轲会不会不去了呢?

最后荆轲一句“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表明自己必胜的决心,是文章第四个转折。

易水送别后,觐见秦王时又会发生什么?学生此时一定是带着诸多疑问的。正在实施计划的紧急关头,秦武阳因惧怕天子的威严而色变,这引起了秦王的怀疑。到这里他们的刺杀还能继续进行吗?这是文章第五个转折。

后来荆轲说秦武阳是因为见识短浅,被秦王的威严震慑所以惧怕,以此消除秦王疑虑,暂时化险为夷,这是文章第六个转折。

荆轲呈上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拿出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惊吓,想拔出剑却不能,大殿上群臣没有兵器看着这一幕也干着急。学习到这里,我们以为荆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成功刺杀秦王。就在这时,侍医夏无且用药囊向荆轲扔去,然后手下人提示秦王背着剑,最后秦王成功拔出剑反杀荆轲。本应成功的刺杀最后失败,这是文章第七个转折。

再看《鸿门宴》,第一段曹无伤告密,范增说服项羽,宴会是消灭刘邦的好时机,此时项羽已经决定要攻打刘邦。不料,此时项伯因为不想张良无辜受牵连,提前将计划告诉张良,因此刘邦知晓了项羽的计划。这是故事的第一个转折。

刘邦借助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和项伯结成儿女亲家,并让项伯转告自己的衷心。刘邦成功取得敌方一个重要人物的信任,项羽还能成功吗?这是故事的第二个转折。

第二天,刘邦参加鸿门宴会,范增多次使眼色暗示项羽趁机杀死刘邦,无奈项羽不能领会其意。实在没有办法,范增让项庄舞剑,想趁机杀掉刘邦,本以为会顺利进行,不料项伯也站起来舞剑,处处挡在刘邦前面,使项庄找不到刺杀机会。这是故事的第三个转折。(www.xing528.com)

此时,樊哙冲了进来,“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地望着项羽,诉说刘邦的委屈:劳苦功高却被人怀疑。项羽慢慢相信刘邦的忠心,放松了戒备。这是故事的第四个转折。

刘邦以上厕所为借口溜了出来,顺小路逃回军营,成功脱险,张良留下献礼物,项羽的计划没能成功,错失了杀刘邦的最好时机,这是故事的第五个转折。

R老师认为,上述三篇文言文都是情节性很强的文言。情节性也是叙事散文的突出特点,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就要抓住故事的情节来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塑造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古代叙事散文的又一特点。学习古代叙事散文的过程不仅仅是看故事的过程,也是认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过程。

R老师备课时发现,《烛之武退秦师》主要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烛之武起初因为郑伯没有重用他,因而带着怨恨的情绪拒绝郑伯的请求,但最后还是“许之”,可见他以大局为重,胆识过人。在劝退秦军的过程中,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为秦着想,并晓以利害,巧妙地利用秦晋的矛盾,最终说服秦王退兵。这些都体现出烛之武是足智多谋、谙熟人物心理、具有超凡策略能力的人。对晋文公虽着笔不多,却也可以看出晋文公善于权衡利弊,知错就改,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荆轲刺秦王》主要塑造了荆轲的形象。他粗犷豪迈、沉着勇敢、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具有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文章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单纯地只讲解字词,要将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益于学生熟悉文言字词,更有可以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

《鸿门宴》主要塑造了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通过故事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课堂内容会更加精彩。刘邦善于用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善于纳谏,能言善辩,有奸必除。项羽直率好爽,狂妄自大,政治无知,目光短浅,刚愎自用,头脑简单,忠奸不分。

R老师想,这些人物形象都是特别鲜明的,作为高中生,他们需要学会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她总是习惯在课文讲完时直接花几分钟时间,专门讲人物形象,这时学生往往只满足于记笔记,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学习能力提高缓慢。

上述三篇课文要么在字词中表现人物形象,要么在语言或情节中表现人物形象。R老师考虑能不能将这些进行融合,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3.独特的写作方法

(1)详略得当。

R老师认为,《烛之武退秦师》短小精悍,真正做到了详略得当,对于郑国的形势和秦军撤退都没有过多交代,文章主体部分就是烛之武劝秦退兵的对话。文章把最多的笔墨放在烛之武与秦王的对话中,这个对话特别重要,是退秦的关键,也是表现烛之武个人魅力的关键,作者在详略上安排得特别合理。要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特点,而不是老师直接灌输给他们?这个问题引起了R老师的沉思。

(2)人物语言个性化。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语言可见其性格,《鸿门宴》中项羽和刘邦的语言也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性格。甚至张良、项伯和樊哙的语言也能体现其各自性格。R老师希望学生理解文言文中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性,领悟经典文化中个性化语言的塑造。在后续的备课中,她花费了不少心思。

(3)场面描写。

《荆轲刺秦》中有两大场面:一是易水送别,二是荆轲殿前刺秦。前者悲壮,后者紧急,无一不给人视觉冲击。在 R老师看来,场面描写正是叙事散文独有的,是区别于其他文言散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点需在教学中紧紧抓住。

R老师认为,上述三点是古代叙事散文相对于其他版块的文言文的不同之处,该版块有自己的特色,老师应该抓住这些特色进行教学。文言文课堂会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提高。同时,R老师在王荣生教授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教》一书中,认为其提出的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文言、文学、文章、文化的统一这一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R老师希望自己能探索出“四位一体”的古代叙事散文的教学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