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个步骤助您创造故事立意

四个步骤助您创造故事立意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分别从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作品中各选择一个案例来讨论文学立意与文学材料的互动过程。当刘墉把这四个不同时空的材料串联在一起时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故事的线性叙述,一些各个材料本身没有包含的新底蕴和一些虽然意识到但并没有明确传达出来的新立意就鲜明地裸现了。由此看来,虚构与非虚构文学在文学立意的创建和欣赏方面有下列复杂情形。

四个步骤助您创造故事立意

如果说文学材料是文学写作的“血肉”的话,那么文学立意则是文学写作的“魂”,是对文学写作的过程与成品“点铁成金”的魂。在非虚构文学创作中,哪些“普通人的平常事”能够演变成为文学艺术;在虚构文学创作中,哪些想象的、改造的文学故事能引起读者共鸣,演变成为高品味、高质量的文学精品,写作者在使用文学材料的过程中的文学立意的确立和表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学立意与文学材料有一种很微妙、很复杂的互动关系。有时候,写作者在非虚构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是生活中一个材料的底蕴触动了他,对这个材料底蕴的认识、体验就是他对生活的一种艺术发现和生命体验,这种艺术发现和生命体验可以说就是最初的文学立意;当写作者形成了这个最初的文学立意时,他此时的文学写作动机(或说创作冲动)就已形成和启动,为了表达好这个已初步成形的文学立意,有经验的文学写作者就会对非虚构的文学材料做一些联想和提炼工作;对虚构类文学做一些想象和虚构性的工作,使文学材料能对应着文学立意能完善、完美起来。文学材料的完善可能使文学立意更为清晰,而更清晰的立意可能会使文学材料更为完善——这就是文学材料与文学立意——一个具体、有形,一个抽象、无形的文学元素相互依赖、相互联动、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文学写作过程中的构思活动。我们分别从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作品中各选择一个案例来讨论文学立意与文学材料的互动过程。

刘墉散文《当我们年轻时》:这篇散文使用了四个不同时空的生活材料,每个材料都包含了某一个侧面的故事底蕴。当刘墉把这四个不同时空的材料串联在一起时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故事的线性叙述,一些各个材料本身没有包含的新底蕴和一些虽然意识到但并没有明确传达出来的新立意就鲜明地裸现了。刘墉的写作艺术就在于他能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写作材料的底蕴,用一颗巧妙的心去拼合写作材料,让材料与材料组合起来后产生一种一般人没有发现、没有感觉出生活哲理与文学立意。

第一个材料是自己学生的故事。一个35岁的女博士因“公主行为”而让对她产生好感的“男海归”有了“养不起”的感觉。第二个材料是自己同学的故事。一个生活拮据的大学同学因几杯甘蔗汁而打了爱情退堂鼓。第二个材料与第一个材料相比,可说是故事内容不同但故事内涵相同。第三个材料是作家自己的恋爱婚姻故事。谈恋爱时,作家的女友也有表现不同、但本质一样的“公主行为”,但20多年的婚后生活已把她重塑为一个“贤妻良母”。第四个材料是作家记忆中的“小学同学妈妈的故事”。小时候同学的妈妈曾是舞女,但几十年后这个舞女却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有一个令人感动的贤妻良母的美。第四个材料与第三个材料相比,可说是故事内容不同但故事内涵相同。当作家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四个材料相拼合、相串联时,1+1>2的情形出现了,一个四个独立材料中并不具备的新内涵、作品的新立意出现了——婚前女性的“公主行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而婚后的女性经过生活的重塑能够表现一种女性潜藏的贤妻良母的天性。这样的文学立意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站在较高的生活哲理的高度来审视爱情现象和家庭现象。我们如何看待女性婚前的种种“公主行为”?如何把握爱情航船的正确航向?如何协调恋爱前、恋爱后、结婚前、结婚后的两性关系?如何评价婚后女性比较普遍地出现收敛“公主行为”、贤妻良母的天性?

这篇散文的文学立意在作品的最后一部分采用了“半点破”的方式。不直接点破,而只能通过文学材料的组合方式和文学双关、隐喻、象征等方法暗示给读者,让读者通过自己的艺术想象来领悟这篇作品的文学立意。在非虚构类文学中文学立意可以点破,可以半点破(当然也有不点破供读者想象的)。这篇散文的文学立意——作家借一个女生的话首先点破生活中很富有概括性的现象——婚前,男性为女性做牛做马几年;婚后,女性为男性做牛做马几十年。接着作者再直接走到“前台”,他用一种抒情性的排比和借喻,直截了当地点破这四个材料串联后的文学立意。最后一个细节是作家用丰富的艺术想象设置了一个生活中并没有出现,但是又可能出现的生活情景。这个细节出乎意料地深化了作品的立意,形象化地点染了生活的情趣。这个神来的想象之笔立刻使作品增添了一种特别的余韵。

对比阅读刘心武的非虚构类作品《云锦满心湖》,会让我们对文学材料、文学立意、文学结构、文学人物以及文学欣赏有一个综合的观察和体味。

文学立意质量的高低常用于决定文学作品的优劣与成败。但文学立意是文学写作者依托文学材料,通过文学材料的改造、提炼、组合而艺术呈现的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和审美评价,是从文学故事的叙述中概括出来的思想意义。叙述性文学故事的文学立意是文学写作者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虚构类文学作品的立意在表达上非常富有艺术性,它隐藏在人物、事件的深层和背后,需要文学读者通过符合规律的欣赏,透过个别的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来把握。有些不成功的文学写作,常常是作家按捺不住自己的创作激情,从文学人物和故事的背后站了起来,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他的认识和理解,他对人物和故事的看法和评价。这些文学立意的创建是不成功的。而对于非虚构类的文学作品来说,作家像《当我们年轻时》那样,文学立意通过特定的文学手法(隐喻、双关等)和文学材料进行点破、半点破或象征、隐喻均可。

由此看来,虚构与非虚构文学在文学立意的创建和欣赏方面有下列复杂情形。文学立意将由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作品客观内涵两部分构成。有时作者的主观意图能够在文学写作中圆满实现(即成功创作)。有时作者主观意图在文学写作中不能完美实现(即不成功的创作)。而读者对作者的主观意图和作品的客观内涵有时可以同步,有时又不同步,甚至有些还相违背,于是文学立意的创建与实现将出现以下三种复杂及微妙的情形:

文学立意(作家主观+作品客观)=读者解读(www.xing528.com)

文学立意(作家主观+作品客观)>读者解读

文学立意(作家主观+作品客观)<读者解读

当文学读者的鉴赏能力不强,而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立意比较丰富、多重,且表达又比较艺术时,文学读者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的立意,有时甚至出现不能正确地理解文学主题,导致完全错误的解读。20世纪80年代,贾平凹创作过一部关于农村改革、转型的中篇小说《鸡洼窝的人家》(后改编成电影《野山》),有些读者没有看懂作品,也不理解作家的主观意图,认为这部小说只写了一个“两兄弟换老婆”的故事。这种对文学故事和文学立意的解读是低层次的,没有看到作家想透过两个家庭重组的故事来从农村家庭、爱情的深层观念的变化来深刻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新转机这个主观意图。

当文学读者的鉴赏能力比较强,遇到立意比较丰富、多重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可能会出现文学立意理解的超越和提升。文学读者不但领会了文学作者在文学材料和文学人物里寄寓的主观意图,而且还发现和感受出了文学作者没有意识到的,文学形象在获得艺术生命后的滋生的客观内涵。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懂得文学创作与鉴赏的作家会充分理解和高度评价文学读者的这种出乎意料、令人惊奇的新发现、新领悟。

从上述文学立意在写作过程和接受过程的实际情形看,文学作者创建文学立意的方法与技巧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第一,通过多角度分析、把玩文学材料、文学故事的实际内涵,掌握从这个文学材料和文学故事里挖掘若干层面的立意内涵的可能性。

第二,根据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基本确立的、本次文学写作活动要表达的文学立意(是只突出地表达某一种文学立意,还是艺术地表达两层以上的文学立意?)来寻找、构思与这个基本确立的文学立意相匹配的文学故事形式及写作方法、技巧。

第三,允许在文学写作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文学立意。这个文学立意包括更改、替换、深化、强化等技术性工作,使文学立意的质量与艺术表现形式更趋完美。如非虚构文学写作可像《云锦满心湖》《我们年轻时》那样采用象征、隐喻、并联组合的方法;虚构性文学可像《写作教授》那样采用“斜升重复”等方法来创建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