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肥胖病的分类与影响因素—来自《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成果

肥胖病的分类与影响因素—来自《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3.2.3膳食、生活方式因素1.进食过量超重/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

肥胖病的分类与影响因素—来自《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成果

3.3.2.1 肥胖病的分类

1.单纯性肥胖病 患者一般体态匀称、皮下脂肪分布均匀。其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不良的正能量代谢,最终导致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或同时脂肪细胞数量增多且分布异常,体重增长。

2.继发性肥胖病 继发于某种疾病所引起的肥胖,一般均有原发性疾病存在。主要包括:①下丘脑病变:炎症、创伤、出血及肿瘤等引起肥胖病变;②垂体病变:垂体瘤、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④皮质醇增多症:肥胖呈向心性分布,同时伴有满月脸、高血压、多血质外貌、痤疮及皮肤紫纹等。如要确诊皮质醇增多症,应做实验室检查确定;⑤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多毛及男性化。

3.3.2.2 肥胖病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学研究表明,人类体重的变异,70%为遗传因素所致。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为50%;双亲均为肥胖,子女肥胖率为80%。另有研究者调查的一组肥胖儿童中,其39%为母亲有肥胖、12%为父亲有肥胖、18%为双亲有肥胖。肥胖常伴有多种基因的改变所致基因多态性,故肥胖为多基因遗传。遗传因素对于肥胖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但不是唯一决定性的,还有其他因素,如包括环境因素及年龄因素等。

2.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基因的多态性)仅增加人体对肥胖的易感性,促进肥胖的环境因素对多种易感基因表达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机械化劳动程度的明显提高,以及教育程度相对偏低的中下层人群中常导致总能量摄入明显增多及三大产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结构配比明显不合理,静态行为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而明显增加,导致能量消耗减少。

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和行为偏离、民族习俗等,如快餐类饮食,喜食高糖类、高脂类、油炸类等高能量食物;饮用大量具有能量的饮料及酒类;看电视进食;临睡前进食;进食速度快等,均可致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www.xing528.com)

3.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垂体前叶功能逐渐减退、内分泌代谢功能下降,导致人体由合成代谢为主逐渐转为以分解代谢为主,以致代谢失去平衡,细胞功能下降,人体体成分改变,体脂群逐渐增加、分布异常,瘦体组织群逐渐减少,总体水分减少。临床表现为对糖、脂肪代谢能力明显下降。中老年人群在摄入等同能量时与年轻人群相比更易肥胖。

3.3.2.3 膳食、生活方式因素

1.进食过量 超重/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工业发达国家的肥胖症患病率远远高于不发达国家,其原因之一是发达国家人群的能量和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大大高于不发达国家。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食物供应丰富,人们对食物能量的基本需求满足以后,膳食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的消费量大增,能量的总摄入往往超过能量消耗。与我国传统的膳食模式相比,很多城市,尤其在大城市的人们摄入富含高能量的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增多,而谷类食物减少,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偏低。已有研究证明含脂肪多而其他营养素密度低的膳食,引起肥胖的可能性最大。研究还发现含糖饮料与儿童肥胖的发生率有关。有一项研究显示,每天每增加摄入一份含糖饮料,发生肥胖的优势比增加1.6倍,这与增加能量的摄入有关。另有研究表明,从含糖软饮料摄入过多的能量与成人肥胖患病率增加有关。研究指出含糖软饮料消费增加的妇女,每日的总能量摄入亦增加,平均每日增加1498 kJ(358 kcal),而且增加的能量摄入绝大多数来自软饮料,并且发现对果汁酒、果汁以及含糖软饮料亦是这种情况。这项结果亦支持了下述发现,即:个体增加液态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并不会相应减少固体状食物的摄入,而是相反,导致更多的能量摄入。一罐12盎司(约340 g)的含糖苏打水的能量为627 kJ(150kcal),平均含糖40~50 g。如果在典型的美国饮食中增加了这些能量,而不相应减少其他的能量供应时,每天饮用一罐苏打水将导致1年后体重增加6.75 kg(15磅)。液态碳水化合物携带的能量不能完全被饱腹感增加代偿消耗,由此导致体重增加。

2.进食行为 进食行为也是影响肥胖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不吃早餐常常导致其午餐晚餐时摄入的食物较多,而且一日的食物总量增加。我国的膳食指南提出,三餐的食物能量分配及间隔时间要合理,一般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晚上吃得过多而运动相对较少,会使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而储存起来。现在很多快餐食品因其方便、快捷而受人们青睐,但快餐食品往往富含高脂肪和高能量,且其构成却比较单调,经常食用会导致肥胖,并有引起某些营养素缺乏的可能。肥胖者的进食速度一般较快;而慢慢进食时,传入大脑摄食中枢的信号可使大脑作出相应调节,较早出现饱足感而减少进食。此外,进食行为不良,如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喜吃零食,尤其是感到生活乏味或在看电视时进食过多零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由于食物来源比较丰富,在家庭中的备餐量往往较多超出实际需要量,为了避免浪费而将多余的食物吃下,也可能是造成进食过量的原因之一。

3.体力活动过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坐着看电视是许多人在业余时间的主要休闲消遣方式,也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某些人因肢体伤残或患某些疾病而使体力活动减少;某些运动员在停止经常性锻炼后未能及时相应地减少其能量摄入,都可能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4.社会因素 全球肥胖症患病率的普遍上升与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也有关系。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进食模式有很大影响。在中国,随着家庭成员减少、经济收入增加和购买力提高,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贮藏技术有改善,可选择的食物品种更为丰富。随着妇女更广泛地进入各行各业,在家为家人备餐的机会日益减少;加上家庭收入增加,在外就餐和购买现成的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的情况增多,其中不少食品的脂肪含量过多。特别是经常上饭店参加宴会和聚餐者,常常进食过量。在遇到烦恼、愤怒等不顺心事时,有人往往以进食消愁。此外,经常性的吃肉过多(尤其是猪肉含较多脂肪和蛋白质),容易导致消化器官(肠道、肝脏)与肾脏负担过重和脂肪在体内蓄积,也是造成肥胖的因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