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碑林纪念9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经石校文及石经文本复原

西安碑林纪念9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经石校文及石经文本复原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4]第四行蒙卦,汉石经“渎则不告”唐石经作“渎则不吉”。汉石经本为十一字,唐石经十二字,复原衍一字。第十二行,汉石经有“近望君”,唐石经作“几望君”。第三至六面,无石经残石出土,经文无法校勘,暂以唐开成石经本经文复原。残字笔画纤细,结字横宽,字体与《易经》残石文字形成强烈反差,且排比不正。因此删去伪石,以唐石经本文字复原。

西安碑林纪念9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经石校文及石经文本复原

洛阳白河书斋长期进行熹平石经残字拓本之收藏,至今,熹平石经《易经》拓本收集三十六石共计1454字,其中包括碑林藏石494字,文素松藏石487字,占总字数之大半。校文以唐开成石经民国皕忍堂本和北京大学出版社重刻宋版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为底本,以《经典释文》为工具,校勘唐石经本与汉石经文字之同异,此举为经碑复原之前期基础工作。

《周易》经碑复原共八面。第一面38行,行73字。其中第一行坤卦“坤元亨利”石经本“坤”作巛,释文谓:“坤,本又作巛,今字也。”马衡注:“今汉碑坤字皆作巛,无作坤者。”[24]第四行蒙卦,汉石经“渎则不告”唐石经作“渎则不吉”。第六行需卦,“有不速之客”至“敬之终吉”,屈万里谓“疑石经本无终字”[25],复原从之。汉石经本为十一字,唐石经十二字,复原衍一字。第十行师卦,“九五显比王用”,唐石经本作“九五显比之王用”,多一“之”字,复原删之。经石正面第十一行比卦,汉石经有“六比无”三字,唐石经原文是“上六,比之无首”,此句《象传》为“比之无首,无所终也”[26],证汉石经缺一“之”字。第十二行,汉石经有“近望君”,唐石经作“几望君”。第十二行履卦,“视履考”唐石经刻石“考”字之下毁一字,《经典释文》云:“本亦作详。”第十三行“泰小往”至行之下部“其孚于”残字间唐石经本比汉石经衍一字。第十三至十四行,同人卦“克功”至“无悔”间汉石经上下二石应为二十五字,唐石经为二十六字,衍一何字,尚无法考证。第十六行谦卦以唐石经本复原,行衍一字。唐石经“行师征邑国”句,宋版孔颖达撰《周易正义》魏王弼、韩康伯注本 谦卦注曰:《释文》出“征国”云:“征邑国”[27]者,非。以此删去“邑”即与行字数合。

第三至六面,无石经残石出土,经文无法校勘,暂以唐开成石经本经文复原。每面均三十八行,行七十三字。

第七面为第四石碑阴,行七十三、七十四字不等。其中二十二行欠二字,二十四行欠四字,三十七行衍六字,其原因尚无文献考证。此面文字同异为:第二十二行“睹”唐石经本作“覩”,《说文》言:“睹,见也。”覩,古文从见。二十九行“臣试其君子试其父”唐石经本“试”并作“弑”。《说文》:“弑,臣杀君也。”《释文》于“臣弑”下云:“‘本或作杀,音同。’石经于《春秋》‘弑’皆作‘杀’。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唐石经本无“也”字。三十行“而以从王事”唐石经本无“而”字。三十一行“美在中”今本下有“其”字。《说卦》分章与今本不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接“昔者圣人之作易也”不分章;“故易六画而成章也”及“盖取诸此也”下皆空格加点,各为一章。前者与唐石经本同,后者则异。三十四行《说卦》“生肴”之“肴”,唐石经本作“爻”。三十五行“故易六画而成章也”唐石经本“画”作“位”,下无“也”字。三十七行“乡明而治”之“乡”,唐石经本作“向”,汉《曹全碑》两用此文,字皆作“乡”,盖“乡”“向”古今字也。三十八行“欿者水也”之“欿”,今本皆作“坎”,《释文》于坎卦“习坎”下云:“京、刘作欿。”《毛诗》“坎坎伐轮兮”《鲁诗》亦作“欿”,知此《经》坎卦字皆作“欿”矣。(www.xing528.com)

第八面为第一石之碑阴,因张氏《碑图》序卦第十六至二十二行经文与残石文字不合,屈万里根据马衡《汉石经集存》所存残石校正重新复原。复原图第十六至二十二行衍十一字,为伪刻残石文字所致。《集存》收录《易经》序卦第246图为二石组合[28]。残字笔画纤细,结字横宽,字体与《易经》残石文字形成强烈反差,且排比不正。第一行首字上无字位置1.7厘米,而该石字径为1.4厘米。第二行“以”“小”二字上下间距1.6厘米,而汉石经《周易》文字,上下间距仅在0.5至0.9厘米之间。汉石经文字虽无界格,但章法严谨,与此石不类。因此删去伪石,以唐石经本文字复原。

杂卦第二十五行衍二字,宋本《周易正义》杂卦注云:萃聚,“聚”后古本有“也”字,下“谦轻”“渐女归”后并同。校勘唐石经本,《周易正义》本“萃聚”后未见“也”,仅有“而”字,“渐女归”后亦不见“也”[29],以此分析,“萃聚而”“谦轻而”均多“而”字,删二字则与行字数和。亦证汉石经为“萃聚”“谦轻”“渐女归”,均无“而”矣。第二十六行衍二字,文献未见有注,从文句风格看应多副词。疑“大壮则止遯则退也”为“大壮止遯退也”,暂存疑,依此复原。第二十七行衍六字,杂卦全文仅246字,三行有余,其中一行衍六字绝不可能,应为章句移位所致。该行“既济定也”之后,有“归妹女之终也”句六字,应移至次行“未济男之穷也”之后,汉石经原文应为:“未济男之穷也,归妹女之终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