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扶贫攻坚:舆情探析

陕西扶贫攻坚:舆情探析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陕西扶贫”舆情进行主题拆分,从不同消息来源上进行分析(见图1)。媒体指出,陕西省应充分发挥第三方扶贫服务提供主体“精准性、专业性、低成本、重服务”的优势,积极转变对重点人群的扶贫机制。

陕西扶贫攻坚:舆情探析

2017年4月20日陕西省政府网站对外公布《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对符合低保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确保到2020年现行扶贫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意见》一经公布,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7年6月1日至15日,西北政法大学社会治理与社会舆情协调创新中心针对“陕西扶贫”这一主题,采用主题追踪方法,利用大数据抓取和文本挖掘技术,对此期间与“陕西扶贫”相关的舆情信息在全网范围内(包括主流媒体、论坛博客、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实时监测,为从宏观角度把握陕西省扶贫攻坚项目的舆情动态提供参考。

通过对网络文本进行预分析,以“脱贫”“精准扶贫”“时间表”“逐户销号”“扶贫军令状”“投入”作为陕西扶贫舆情监测的主题词,运用专家咨询和语义分析方法确定了不同主题的关键词,见表1。

表1 陕西扶贫网络舆情追踪主题及关键词

从2017年6月1日0时开始,到6月15日0时结束,以24小时为一个采集周期,从全网4208个站点上共监测到与陕西扶贫有关的信息共9921条,其中来自微信3535条、微博2124条、网页3061条、报刊1063条、客户端63条、论坛75条。

对“陕西扶贫”舆情进行主题拆分,从不同消息来源上进行分析(见图1)。从内容来看,精准扶贫获得了各类消息源的最高关注度,尤其是在门户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声渠道中均超过了半数。这可能显示大众对扶贫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的落实还存在担忧,对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期望值很高。社会保障在各类消息源中受关注程度变化不大,总体上处于关注热点第二位。而“第一书记”制度在不同消息源中受关注程度差别很大:传统媒体对其关注程度甚高,在大多数人眼中认为,社会保障一直都是扶贫的一个痛点所在;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对此关注程度比例反而不是太高,尤其是微博、微信,关注比例甚至不到10%,这提示,在网民眼中看来,能够自食其力脱贫可能比政府保障脱贫更为重要。网民对扶贫时间表和扶贫军令状的关注比例低于表1中其余三个主题。

图1 陕西扶贫舆情主题构成比

通过文本挖掘、聚类分析以及阅读新闻报道,可以发现主流媒体对陕西省的扶贫政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报道,特别是在推行“第一书记”政策,加强对重点人群保障方面的措施,媒体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度。与此同时,媒体还认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与异地搬迁、生态补偿这一类的扶贫措施是密不可分的。见图2。

图2 陕西扶贫舆情关注点分析

舆情关注点在主流媒体上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针对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提出,重点关注陕西省扶贫治理机构的完善,扶贫活动中资源的传递和分配

部分媒体指出:受组织运行惯性、目标瞄准、扶贫对象权利意识提升等因素影响,以陕西省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组织型、管制型扶贫机制面临挑战;扶贫组织机构庞杂、审批权限集中且层级较高、制度化评估问责制和复查制缺失等致使政府行政参与过度,扶贫市场机制缺失,扶贫资源难以整合且在传递过程中内耗较大;审批与监管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督促作用减弱;扶贫对象内生发展动力难以有效激励且易形成政府依赖,政府扶贫管理创新仍需加强。

(二)媒体普遍认为陕西省实行“第一书记”制度能够满足扶贫对象的碎片化、个性化需求,有效消减财政扶贫工作中的“政府失灵”现象;是针对贫困主体对接能力不足、扶贫资源配置机制的一次大调整

但同时媒体已表现出对“第一书记”在制度执行中,敏感性不够、项目承接能力不足等问题的担忧。部分媒体提出政府减贫行为与资源配置机制调整应突破“路径依赖”,利用市场利益机制调节资源向贫困者流动,注重政府配置财政扶贫资源与市场配置社会扶贫资源的机制衔接,变原来的包办模式为协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各自作用与优势。

(三)对重点人群保障的关注进一步引发了以往进行的普惠式扶贫政策的反思

陕西省早期的普惠式扶贫政策模式较为单一、区域与个体差异性体现不够。在扶贫工作中要素市场发育迟缓、资源整合困难、贫困人口生计脆弱。媒体指出,陕西省应充分发挥第三方扶贫服务提供主体“精准性、专业性、低成本、重服务”的优势,积极转变对重点人群的扶贫机制。

(四)具体扶贫工作中扶贫政策异化现象突出,应警惕扶贫资源边际效益递减 (www.xing528.com)

新形势下,陕西省内相对贫困代替绝对贫困成为当前主要贫困类型,媒体开始关注“支出型贫困”现象,并进而深入报道经济增长与减贫的正相关性减弱,扶贫资源边际效益递减且扶贫资源越来越难以惠及扶贫对象。

(五)舆论关注异地搬迁和整村推进,并担忧特殊贫困群体进一步边缘化,发展不平衡带来贫困群体社会剥夺感增强

陕西省内革命老区和山区等特殊困难地区以及外力侵扰下的工程移民、生态保护区人口等特殊贫困人群呈现显著边缘性特征,并日益成为扶贫工作的重点瞄准对象;加之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农村内部不同发展层次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部分区域发展的高增长与少数村镇的繁荣掩盖了贫困地区的低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现象,发展不平衡致使贫困群体社会剥夺感增强。

陕西省扶贫工作所形成的舆情倾向性意见主要包括:坚持精准扶贫;实施普惠式扶贫向适度竞争式扶贫转变;注重扶贫治理机制创新,优化扶贫资源运作与传递;提升贫困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关注“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见图3。

图3 陕西扶贫舆情主要倾向性

(一)媒体展示出对扶贫工作尤其是精准扶贫的高关注意愿

6月1日至15日约有47%的媒体不同程度表现出对系统扶贫、治本扶贫、高效推进扶贫工作的积极关注。大多数媒体都强调除现行自上而下体制确定贫困人口发展帮扶思路,还要超前谋划,找准“贫”根寻对“困”源,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做到“扶贫五定”(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使精准帮扶真正落到实处;实施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做到扶贫对象、扶贫目标、扶贫任务、扶贫措施和扶贫责任的精准,确保扶贫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二)陕西省实施普惠式扶贫向适度竞争式扶贫转变,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

针对普惠式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扶贫资源渗漏、扶贫对象瞄准困难、扶贫方式陈旧等诸多挑战,有24%的媒体做出了反映。其主流的意见为未来扶贫工作应依托当前普惠性扶贫政策基础,实施适度竞争式扶贫战略,设计并完善扶贫项目竞争申报、实施与管控制度,辅之以完善的贫困人口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明晰发展项目产权与完善发展项目收益分享机制,健全要素市场促进发展要素流动,推进扶贫工作专业化,强化政府依法依规监管,逐步建立起“贫困主体全过程参与、发展项目竞争择优,政府普惠扶贫托底”的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三)部分媒体关注扶贫治理机制创新,尤其是对优化扶贫资源运作与传递的关注增加

有17%的媒体设计加强扶贫法治化建设,建议尽快出台国家《扶贫法》,明确扶贫机构责权利、贫困界定标准、扶贫资源来源与投向、反贫困主要措施、扶贫监管等内容,强调把扶贫纳入法治化的轨道。针对陕西省的具体情况,媒体多认为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贫困人口识别制度,夯实精准扶贫基础;推进省内区域连片开发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大扶贫联动推进机制,实现帮扶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健全扶贫资金投入与监管机制,扩大产业化扶贫资金规模,建立辅助产业滚动发展。

(四)在针对陕西省扶贫的具体现状的报道中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贫困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12%的媒体认为陕西省贫困区域发展既要调动本地潜能,又要吸引和嵌入外源性资源;既要发展比较优势,又要培育区域竞争优势;既要加强资源开发,又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依托陕西省内资源比较优势,遵循需求弹性、技术、关联强度和动态比较优势原则选择主导产业,充分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旅游业、资源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健全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继而推动关联产业及其本地化、多样化,抢占产业链条高端,逐步实现区域以产品、龙头企业等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助推贫困人口就业与提高收入水平,实现减贫脱贫。

同时,由于舆情演化的关系,关注“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和陕西省内扶贫资源的整合,这两个舆情热点正在逐渐成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