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上瘾:咖啡的历史与咖啡产业的发展

全球上瘾:咖啡的历史与咖啡产业的发展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萨克森选帝侯“强力王”奥古斯特的宝库中存有一只出自皇家金匠迈尔修·丁零格之手的金制咖啡壶,华丽的色彩和夸张的设计充分彰显其独一无二。因此,在帕德博恩主教区,喝咖啡的市民不仅会面临高额罚款,而且可能遭受刑罚。只有在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政府不施压不干涉,咖啡产业才有发展的空间。相比于此,莱比锡作为会展城市及外国人聚集地,那里的咖啡的命运显得更加重要。

全球上瘾:咖啡的历史与咖啡产业的发展

在18世纪的法国,“咖啡”与“启蒙”为同义词:当意大利人彼得·斐利(Pietro Verri)在巴黎创办一份文学哲学杂志时,他直接取名为“IlCaffé”,尽管杂志中的内容与咖啡这一饮品毫无关系。

那么德国呢?仿佛当时的莱茵河比今天更宽似的,人们对所有与法国有关的东西都是模棱两可地认可。从普遍的历史观来看,在17世纪和18世纪之交,德国人似乎对法国采取仰视的态度。但为什么当时的传单文化都包含明确的反法立场呢?海德堡城堡被炸毁1给德意志民族心中留下的伤疤,几十年也无法愈合。由于当时还没有新闻业(尤其没有报纸),导致一场如普法尔茨城被毁这样的灾难对民众内心的冲击虽然较慢,但却更深刻……若确如一些铜版画上所描绘的,德意志民众如此亲法,那又如何解释当1757年腓特烈大帝在罗斯巴哈打败法军时,全民族都欢欣鼓舞的现象?

事实上,德国人视“法国货”为一把双刃剑。它们不仅得到欣赏和赞叹,也遭遇不少抵制。然而,像波兰人哥辛斯基及他与咖啡起源相关的英雄事迹并没有传播出维也纳的范围一样,当时的北德人和中德人只看到,咖啡是产自法国。只有国际化的地方——充满世故圆滑及生活习惯高度统一的地方,例如皇宫,才欢迎法国的东西。萨克森选帝侯“强力王”奥古斯特的宝库中存有一只出自皇家金匠迈尔修·丁零格(Melchior Dinglinger)之手的金制咖啡壶,华丽的色彩和夸张的设计充分彰显其独一无二。现在应该没人想用这样一件表现巴洛克时期选帝侯的附庸风雅的文物来斟饮咖啡吧!黄金和珐琅的材质,以及绕壶身一圈的鳄鱼、蟒蛇及雄鸡图案表现出的野蛮和放纵,让人不禁联想到古希腊诗人荷马的诗句:

毫无关系的目的和形式或许根本无法共存。

法国王室直到1730年左右才将咖啡的相关知识和饮用方法传播给高等公民阶层,实际上这并非完全自愿。因为这些附庸风雅的假绅士的基本态度是“保护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惯不被模仿”。因此,在帕德博恩主教区,喝咖啡的市民不仅会面临高额罚款,而且可能遭受刑罚。只有在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政府不施压不干涉,咖啡产业才有发展的空间。

当时的德国只有汉堡莱比锡两座城市常年受到外国游客的青睐——如今我们称之为“国际都市”。1690年左右,汉堡出现了第一家咖啡馆,当然并非为取悦市民,而是应英国商人和海员的要求。因为当时的商品并非经过威尼斯纽伦堡,而是通过伦敦水路抵达德国。即使几十年之后“咖啡老哥”光环不再,英国人喝咖啡的习俗依然留在汉堡。相比于此,莱比锡作为会展城市及外国人聚集地,那里的咖啡的命运显得更加重要。今天的人们大多是从歌德的少年回忆中了解到莱比锡这座城市的重要性——这里是当时16岁的歌德生活过的第一个真正的大城市。事实上,歌德并没有经历莱比锡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普鲁士向市民征收的战时军税给这个城市撕开了一道似乎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但直到1750年左右,莱比锡都是比柏林和德累斯顿更加富有和重要的城市。外贸仓储权3、商贸通道和展会业让莱比锡美名远扬,甚至有人将其比作“小巴黎”。更重要的是,后来德国的印刷业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迁至莱比锡。于是,除了参展商人,莱比锡还迎来了一大批文学家。

莱比锡的八家咖啡馆的知名度并不亚于它著名的玫瑰谷公园[玫瑰谷公园(Rosental)在当时比维也纳普拉特公园更知名]。虽然听起来难以置信,但当时的大学生不仅只喝啤酒,他们确实还常光顾“咖啡树之家”。

展会参观者、参展商、顾客、俄国人、波兰人和法国人围坐在一起,尤其是以讽刺派作家查哈里亚(Zachariae)为代表的萨克森的文艺爱好者也聚集在此,在当时,他们甚至比喝酒的大学生以及“耶拿的自诩派”4更加闻名。咖啡立刻行使它的使命——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萨克森式语言”诞生在当时并不重视精神刺激的德国,即德国洛可可式语言或六音步的“亚历山大诗体5

如果有人不喜欢这种朴素的诗体,一定是忘记了德国古典主义的语言并非来源于杂乱无序的巴洛克风格,而是深受倡导语言纯净化的戈特舍德(Gottsched)6时期的影响。“亚历山大体”的诗歌中对咖啡的赞美,要远胜于60年后德国诗人约翰·海因里希·沃斯(Johann Heinrich Vo.)在其代表作《路易丝》(Luise)中以六音步诗体对咖啡的描述。在这部作品中,沃斯将咖啡称作“强劲的黑人饮料”,他完全没有提到咖啡的精神刺激作用,因此这一描述听起来不免庸俗。

另一部以咖啡为题材,同样有世俗的风格,但同时充满了天才的幽默感的作品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著名的《咖啡康塔塔》(Kaffeekantata)。毫无幽默感的沃斯并不了解,天才的创作家们在描述每天的例行公事时喜欢将幽默和激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巴赫的谱曲听起来大胆、活泼、富有热情又不失庄严,故事中的父亲更是风趣幽默。(www.xing528.com)

巴赫的这部作品灵感来源于莱比锡诗人皮坎多(Picander)7的一首被称作“巴黎寓言”的诗歌:

路易十五时期,咖啡垄断所引起的混乱一直蔓延到莱比锡。巴赫非常喜欢皮坎多这首发表于1727年的世俗诗,于是请求他创作一篇以“妇女的咖啡瘾”为题材的康塔塔歌词。将世俗的生活融入音乐中的做法在当时并不少见,例如《调酒师》(Wein-und Bierrufer)、充满呼喊和呻吟的现实主义作品《牙医康塔塔》(Zahnarzt-Kantate)、描写猫狗的作品《守夜人的爱》(Nachtw.chters Liebe)、《斑点蛋糕卡农》(Wurmkuchen-Canon),等等。在巴赫的《咖啡康塔塔》中,老施连德(Schlenderian)的女儿丽思恩(Lieschen)像大多数莱比锡女孩儿一样钟情于咖啡,老施连德想要帮女儿戒除咖啡瘾,然而一切威逼利诱都没有成功,只有终极办法似乎起了作用:“要咖啡还是男人?”不过,丽思恩欺骗了她的父亲。一边老施连德急切地寻找女婿,另一边丽思恩唱道:

这部作品节奏活泼明快,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但绝不能就此认为,1740年左右,在世界都市莱比锡以外的其他德国城市,普通公民的女儿也是这样整天喝咖啡。因为当时德国的中产阶级还保持着非常朴素的生活方式,原因有多方面:皮坎多在他的“巴黎寓言”中将咖啡禁令归因于当时的地方侯爵,但他们绝不是导致这种狭隘且有失体面的经济政策的唯一罪魁祸首。经济上的这种不自由往往起因于另一领域,例如德国的公会精神。

自从“创造自由的咖啡”成为商品,咖啡本身却失去了自由。它们最初属于咖啡种植者,再经过商人之手成为消费者的财产。当然,最大的所有者是国王。咖啡并不属于手工业同业公会,但有时公会甚至比国王更加专制和垄断。

不仅在法国,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侯爵和贵族眼里容不下公会,并且想尽办法抵制他们。理由也很明显。

这些公会在最初卓有成效,因为对手工业来说,它们既保证了声誉,亦确保了质量。然而几个世纪之后,这些公会却僵化为行业垄断商。禁止自由竞争最初是为了防止有人投机取巧,但城市手工业被操控在少数人手里,就像17世纪和18世纪一样,这不得不让地方领主心生戒备。因为这种垄断做法违背了政府政策的最高原则:国家人口的繁衍

“加快人口繁衍”是启蒙运动后法国绝对专制主义的一幅重要蓝图。当时的人口经济被视为与林业经济同样重要的国家经济部分。然而,长期的战乱和瘟疫导致了一直延续到1800年的人口短缺问题。例如,当时德国和奥地利总居住人口为2500万,英国只有600万。这一现象比当时每个家庭婴儿的高出生率更加突出。虽然在当时一个家庭有8个、10个、12个甚至15个孩子很普遍,但欧洲仍然人口稀少是不争的事实!当时尚不完善的卫生条件导致儿童在成年之前的死亡率很高,这一状况直到19世纪才有所改善。

但是一些社会因素对人口增长停滞不前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当时的同行业商人们相互联合来排斥外来人口,这不仅限制了行业自由,同时也抑制了人口的增长。于是,地方侯爵开始采取措施打破行业公会的垄断。他们派人观察边境国家的情况:如果萨尔茨堡公国的行业技师抓住自己手中的独家特权不放,萨尔茨堡的大主教是否将其驱逐。

“请跟随你们的行业公会离开!”因此,可以看出,当时侯爵的行为虽独断专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可取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