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拿破仑对英国实施的报复,以及咖啡与人类历史的纠葛

拿破仑对英国实施的报复,以及咖啡与人类历史的纠葛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拿破仑决心向英国实施报复的原因中,包括多米尼加岛的咖啡损失,更准确地说,是因为英国借海地革命攫取的贸易利润。然而,拿破仑直至生命的尽头才明白,这些不过是对抗英国的预备战役,对英国的作战令他刻骨铭心。然而,作为土耳其的盟友,法国需借助其强大的力量对抗中欧强国。漫长的与英对抗中,仅有一次让英国尝到了一点苦头——1806年,几乎在他远征印度和最后溃败俄罗斯之间,他也曾成功地给英国一击。

拿破仑对英国实施的报复,以及咖啡与人类历史的纠葛

追求自由的新时代转瞬即逝,因为一位更加强大的新君主——军事天才拿破仑出现了。

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法国人最先失去的是最宝贵的殖民地——圣多明各的咖啡天堂。撼动巴黎政府权威的力量最终在法国殖民的美洲大地上爆发:黑人及黑白混血种人认为,是时候为自己争取人身自由了。他们砍下岛上的一棵棕榈树,将其修剪成自由之竿1,根据法国传统,在其顶端悬挂弗里吉亚无边便帽,并在树干四周架起大炮,炮头首先对准所有白人。这场大革命的参与者不仅有法国人,还有海地的黑人!

从抢夺黑人奴隶做劳工、殖民美洲,到如今将矛头指向君主制的继承者共和制,专制主义的恶迹昭著。圣多明各的上等咖啡曾经令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及众多作家保存了“思想的温度”,如今,这些黑人决定要做咖啡的主人,拒绝向法国港口输送咖啡。巴黎普蔻咖啡馆的顾客中,有的面前的咖啡杯空空如也,有的只能买昂贵的爪哇咖啡。

1740年以来,法属美洲殖民地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地。欧洲人消费的咖啡中有2/3都产自安德烈斯群岛。圣多明各爆发的革命让当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摆脱了对法国的政治依附,却也摧毁了给当地带来财富的咖啡文化。黑人革命领袖杜桑·卢维图尔(Toussaint Louverture)虽然想挽救这一局面,但迅速壮大的黑人队伍将咖啡种植园和白人一起焚毁,成为奴隶制结束的标志。

自1791年起,多米尼加和海地再也没有产出过咖啡!于是,咖啡圣地的位置被爪哇岛取而代之。海军上尉德·克利的咖啡种植大业不幸毁于一旦。世界2/3的咖啡产自荷属东印度,而不再是法属美洲,这也意味着荷兰人可以大幅抬升咖啡价格。英国人也从中获利颇丰:盎格鲁印度茶商的生意状况得到改善,成为咖啡商的竞争对手。

拿破仑决心向英国实施报复的原因中,包括多米尼加岛的咖啡损失,更准确地说,是因为英国借海地革命攫取的贸易利润。然而,拿破仑直至生命的尽头才明白,这些不过是对抗英国的预备战役,对英国的作战令他刻骨铭心。

拿破仑若有所思地站在布伦港,期待奇迹从天而降,能够让他的军队越过这条狭窄的海峡(只有30英里宽)2登陆英国。他无奈地转过身去,因为海洋并不会此而裂开。百无聊赖的拿破仑及其陆军只能和其他国家的军队开战,然而这些军队总是逃到法军不擅长战斗且痛恨至极的海洋上。拿破仑如一匹狼一般沿着欧洲的海岸线追捕猎物。然而结局已经注定,因为他不善水性。

对此,拿破仑也曾做过尝试。年轻时候的他更像一个浪漫主义者而不是领导者,他曾乘坐一艘法国战舰穿过地中海,远征埃及。对此,法国政治家阿道夫·梯也尔(Adolphe Thiers)曾指出,这支埃及远征军完全没做好军事准备。这次远征有多大的必要性?为殖民埃及,拿破仑·波拿巴率领军队征战两年之久是正确的决策吗?由于法国军队不善水性,永远无法将这一殖民地与母国的海港联结在一起。然而,拿破仑的远征决定虽然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错误的,但确实成为了他辉煌传说的开始。人们预感到这位政治天才心中的宏伟蓝图:像曾经的亚历山大大帝一样,这位法兰西军事领袖的终极目标是印度,而开罗金字塔和苏伊士不过是他远征印度的跳板

如果拿破仑试图说服曾经的法国领袖弗兰茨一世、亨利四世或是路易十六入侵埃及,或许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他关押起来。这些统治者可不愿意让法国经历俄土战争的悲剧。奥斯曼土耳其和俄国长久的战争使土耳其苏丹政府受到重创并逐渐衰落。然而,作为土耳其的盟友,法国需借助其强大的力量对抗中欧强国。

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声势浩大足以震动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在任何时代都青睐浪漫主义,而这一行动正彰显了拿破仑的法式浪漫主义蓝图!从布伦港到英国只有30英里,然而万里之遥的印度也属于英国,而且是英国财富和权力的神秘源泉。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历经了葡萄牙和荷兰之手,如今掌控在英国人手中,而通往印度的陆路需要跨越埃及和阿拉伯!(www.xing528.com)

眼看败局已定,拿破仑出逃埃及。然而他现在除了两条简陋的船只,连一艘战舰也没有。拿破仑毅然决定弃车保帅,留下他的军队在埃及孤立无援,就像几十年后滑铁卢战败一样落魄。拿破仑保全自己到底有何计划呢?在阿卡战役前夕他说道:“如果这场战役胜利,我将成为叙利亚帕夏3。那么我将再出兵到大马士革、阿勒颇……待我到达君士坦丁堡,我要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连根拔起!我将在东方建立一个新的帝国,永垂不朽!”不久,当他成为法兰西皇帝后,在奥斯特里茨战役4前夕,他还向他的将士们谈起这一伟大而有远见的曾经的理想。他呼吸着摩拉维亚5的空气,情绪激昂:“如果我当时占领阿卡,那么我就成为了穆斯林,我的将士们也很可能如此……我将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在伊苏斯6而不是在摩拉维亚作战。那么我将成为东方最高首领苏丹,还有可能越过拜占庭一直打回欧洲。我将超越穆罕默德,建立一个新的宗教,头上也佩戴头巾,身骑大象,手握崭新的《古兰经》……”

“七个咖啡壶,”他继续讲述着,“当时我将它们一直放在炉上,以清醒地和土耳其人彻夜讨论宗教问题……”拿破仑远征印度和亚历山大东征亚洲,这是西方统领和东方皇帝之间的较量!这些充分展现了他既是一个幻想家和自大者,也是一个世俗的天才。让他无法释怀的还是那30英里的海上航线,然而他只有陆军。他整个一生都没能培养出强大的海军队伍,尤其是从他的战舰毁于埃及的阿布基尔村之后。

印度,那里有充足的阳光,拥有大量的黄金和香料。

亚洲,那里远比欧洲精彩。如同拿破仑早年远征埃及,结果走到颓败的边缘一样,最终他还是在远征俄国时彻底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这次远征更像是一次长途的考察旅行。1797年,他决定绕道非洲南部去往亚洲;1812年,他选择穿过莫斯科北部,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致命的路线。远征印度时,埃及和叙利亚的瘟疫让他饱受折磨,而此时西伯利亚的寒冬迫使他不得不折返。最终,拿破仑没能看到印度,也没能将英国人从这里赶走。漫长的与英对抗中,仅有一次让英国尝到了一点苦头——1806年,几乎在他远征印度和最后溃败俄罗斯之间,他也曾成功地给英国一击。这一击被称为“大陆封锁政策”。

1806年11月21日,拿破仑在柏林夏洛腾堡宫颁布《柏林赦令》(Berliner Dekret),宣布对大不列颠诸岛实施封锁。与法国颁布的其他诏令相比,这更像是一项必然的战时经济对策,1914~1918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对德国及其同盟国实施的封锁政策也是如此。但法国及其盟友国(不久俄国也加入进来)在欧洲大陆的各海港对英国船只的封锁,不论从地理上还是地缘政治上来看,规模都要庞大得多。一方面,由于当时还没有蒸汽船和铁路,因此从地理上来看,涉及的范围比今天更广;另一方面,即使在卡尔大帝时期,欧洲的力量也从未像此时这样集中。

拿破仑自己也越来越欧洲化。将英国及不列颠诸岛排挤出欧洲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欲望所驱。这不仅是正确与否的“政策”和深思熟虑的对策,更是拿破仑对政治敏感的结果。除了思考,“国家意识”已成为他的第六感。政治对于他来说不仅是脑力或体力活动,更是一种对日常状态的身心自然反应,他是一位天生的统治者。

1806年11月21日,一个雾茫茫的清晨,拿破仑在普鲁士一个陌生的城堡中签署了《柏林赦令》。他将对英国的毕生怒火发泄在这个签名上,伴随着这气吞山河、锐不可当的几笔,一道道沉重的闸门出现在普鲁士北部的威悉河、易北河、奥得河及波兰维斯瓦河的入海口,那不勒斯、马赛和巴塞罗那也纷纷瞄准了英国船只,俄国圣彼得堡港、普鲁士柯尼斯堡港、波兰但泽港和荷兰阿姆斯特丹港都向英国关上了大门。

针对同时期的德国诗人席勒的这段形象的诗句,拿破仑以欧洲人的身份做出了回应。他举起一把锋利的小刀,毅然决然地将这只珊瑚虫的触手截断。

这些触手将会再次生长起来。但究竟是何时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