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以“改换”为思维取向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它是以现有的事物作基础,以寻找新的替换物为思考方向,以达到创新改变的根本目的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换的过程。譬如电的发明,不仅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飞跃的发展,也给漫漫长夜带来了光明。水力发电的广泛推广,使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找到了用之不竭的动力源。而水资源匮乏的地方怎么办呢?烧煤,用火力发电,煤这种替换品成了动力源。长久以往,人们发现煤终有耗尽之日,水也有枯竭之时。于是,科学家们又在努力寻找动力源的其他替换物。风力、太阳能,甚至是大海的潮汐都被科学家们注目。目前,建立核反应堆,利用核能发电,这似乎已是许多电学专家的共识。虽然电的动力源发展的过程,是以发现自然的替换物为主的,不是我们这里要说的“改换”式的创新和发明,但是,动力源发展的思路与改换材料法的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终其一生的千余项重大发明中,就不乏运用改换式思维法的成功之作。(www.xing528.com)
例如电灯泡的发明就是这样。世界上第一个灯泡虽然是英国人斯旺发明的,但是,爱迪生在灯丝的研制上却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并做了大量的推广工作。于是,人们通常都说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爱迪生努力寻找延长灯丝使用寿命的过程,就是改换式思维的过程。他看到一位朋友的红胡子,便向朋友借了几根胡子制成碳丝,见到朋友的粗线外套便从朋友外套上扯下一团粗线,制成碳丝后,一经试验,虽然电灯亮了,但只连续点了45个小时。不满足的爱迪生仍然在继续寻找新的灯丝。经过对1600多种材料的不断改换试验,最后找到了日本出产的一种竹子制成的碳丝,这种灯丝能连续照明1200多小时。这是爱迪生改换式思维的成果。今天的灯丝已经是一种叫钨的金属元素制成的钨丝了。它耐高温,使用寿命更长。这是后人改换式思维的新发明。除此之外,再如橡胶,一经人们发现便被广泛地运用于众多领域。供不应求的客观限制迫使人们去寻找代用品。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德国发明了用石油为原料制造的橡胶。在前苏联发明了用土豆为原料制造的橡胶等。总之,改换式思维方法无论是改还是换,它都能启发思维,获得全新的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