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因调查及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因调查及分析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后,首先应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尽快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分析,查找病因。若流行病学病因不明,应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若怀疑为中毒事件时,在采取适当救治措施的同时,要尽快查明中毒原因。查清中毒原因后,给予特异、针对性的治疗,并注意保护高危人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因调查及分析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后,首先应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尽快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分析,查找病因。若流行病学病因(主要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易感人群)不明,应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在流行病学病因查清后,应立即实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若怀疑为中毒事件时,在采取适当救治措施的同时,要尽快查明中毒原因。查清中毒原因后,给予特异、针对性的治疗,并注意保护高危人群。若病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清,或即使初步查明了病原,但无法于短期内找到有效控制措施的,应以查明的传播途径及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核实与判断

1.核实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出专业人员(包括流行病学或卫生学、临床、检验等专业人员)对不明原因疾病进行初步核实。

2.判断

根据核实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判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否存在,若确认疫情存在,应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性质、规模、种类、严重程度、高危人群、发展阶段和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并制定初步的调查方案和控制措施。

(二)病例调查及分析

1.病例搜索

根据病例定义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搜索类似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入户调查和社区调查。设计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统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2.初步分析

统计病例的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病程等指标,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

(三)提出病因假设

1.从临床、流行病学基本资料入手,寻找病因线索

分析思路: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再考虑少见病、罕见病,最后考虑新出现的疾病。如果初步判定是化学中毒,首先考虑常见的毒物,再考虑少见毒物。

(1)根据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病情进展、常规检验结果,以及基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个人史、家族史、职业暴露史等),初步判定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如果为感染性疾病,需考虑是否具有传染性。

(2)如考虑为非感染性疾病,需先判定是否中毒,结合进食史、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中毒,以及可能引起的中毒物;再考虑是否为心因性、过敏性、放射性(辐射)或其他的原因引起的疾病。(www.xing528.com)

2.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

(1)掌握背景

现场环境、当地生活习惯、方式、嗜好、当地动物发病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因素。

(2)归纳疾病分布特征,形成病因假设

通过三间分布,提出病因假设,包括致病因子、危险因素及其来源、传播方式(或载体)、高危人群等。提出可能的病因假设,可以不止一个假设,适宜的病因假设包括导致暴发、流行的疾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传播方式、高危人群,提出病因假设后,在验证假设的同时,应尽快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四)验证病因

1.流行病学病因验证

根据病因假设,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假设验证。

2.实验室证据

收集样本(血、咽拭子、痰、大便、尿、脑脊液、尸解组织等),通过实验室的检测验证假设。

3.干预(控制)措施效果评价

针对病原学病因假设进行临床试验性治疗;根据流行病学病因假设,提出初步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或污染源,减少暴露或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通过对所采取的初步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也可验证病因假设,并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4.再验证

若通过验证假设无法成立,则必须重新考虑或修订假设,根据新的线索制定新的方案,有些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能需要反复多次的验证,方能找到明确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