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管理智慧:天人合一的概念及实践

中国管理智慧:天人合一的概念及实践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人合一”表达出中国先人们关于“天、地、人”关系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宇宙观上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观念表现在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具备或取得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必须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以实现。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三者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是“合而为一”的。

中国管理智慧:天人合一的概念及实践

天人合一”表达出中国先人们关于“天、地、人”关系的观念。“天”指自然万物、宇宙世界,“人”指人类,也就是指人自身。“天人合一”,是人与大自然,与世界的和谐统一,而人作为大自然固有的一种成分,“天人合一”更包含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先人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时,总是把人作为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天人合一的理论就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的内在意蕴是将自然环境与人看成是一个流转不息的共体,正是在此基础上,自然环境的“天”和自然环境中的“人”建立起互相交感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宇宙观上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观念表现在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具备或取得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必须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以实现。天人合一要求人类从思想到现实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天人合一要求人与自然共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和谐相处的融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之所得就是自然之所予,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的矛盾是不存在的。历史上“天人合一”理论涵盖的意义较多,在现代管理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包括如下两类。

1. 人天同构

人天同构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面。《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把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起来。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人的头圆、足方,以与天地相应。天上有日、月,人则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天干,人有手十指。天有十二辰,人有足十指、阴茎、睾丸与之相应,女子无阴茎、睾丸,但可受孕而怀有胎儿,以补其不足之数。天有阴阳,人有夫妻。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人身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下有潜伏的泉脉,人体内有流行的卫气。地上生有众草,人身生有毫毛。天有白昼、黑夜,人有睡时、起时。天有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包,人有小骨节。地有耸起的山石,人有高起的骨胳。地有林木,人有膜筋。地上有人烟凑集的村落都邑,人体有聚结隆起的肌肉。一年有十二个月份,人身有四肢十二骨节。地或四时不生草木,人或终身不育儿女。这就是人与天地相应的情况。”“天人同构”实质上表述了中国文化中的秩序观,认为和谐的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就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其实,这种思想可形成有效的管理手段,形成上下认同的理念,创造团结和谐的组织氛围。既然“天人同构”那么人人也是同构的,如果思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实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氛围。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有一次向孔子请教怎样做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司马牛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便问道:“不忧愁,不害怕,这就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君子经常反省自己;所以内心毫无愧疚,还有什么可忧愁、可害怕的呢?”随后,司马牛告辞了孔子,接着,司马牛见到了其师兄子夏。司马牛便忧愁的说道:“人家都有兄弟,那是多么的快乐呀,唯独我没有。”子夏听了安慰他说:“我曾经听说呀:‘一个人死与生,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富贵则是由天来安排的。’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在一个组织中,如果能够实现组织成员之间都像兄弟一样,这样的组织一定是团结的、和谐的和有战斗力的。

水浒传》一百零八员将士结义成兄弟,构筑了一种融洽、团结、和谐的氛围,并且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口号,作为汇聚天下英雄的共同愿景。在现代管理中并不是主张哥们义气,而是可以借助“天人同构”营造团结、和谐的组织氛围。

2. 天人同类(www.xing528.com)

大谈天人、古今,并寻求其中相通而且互向感应的共同规律与法则,是中国历史上汉代的时代精神汉武帝时代的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同类的理论,这种理论对与现代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三者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是“合而为一”的。他说:“事物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他又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之神》)

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论是有政治目的的。他的政治目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来统一社会思想,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强大。他特别指出“大一统”,强调“一”,而实现“大一统”则要依靠“王”。他给“王”字做了解释,认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天、地、人是一个统一体,而将他贯通起来的就是“王”。因此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要尊君王,君王是现实世界代替上天统御人民并主宰万物的。

董仲舒从天人同类、同类相召、天人感应为主要思路,并且整合了阴阳五行思想、儒家道德伦理论等各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构造了一个完整的“天人合一”理论体系,并借助于汉武帝的推崇,把它的影响扩大到社会方方面面。在现在管理中,我们可以运用天人同类的思想智慧,用于通过以德管理、用人管理、以情管理等方方面面。

例如“以德管理”中,运用人天同类的智慧,领导者为君王,首先必须做到道德的表率,否则以德管理就是空话,会出现“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结局。其次领导者要做到能够贯通天地人,天指的道理,地指的是实践,人指的是为人处世。做领导者需要懂理论、能把理论用于实践,并且能够有为人处世的艺术。做到这一点,以德管理就落到实处了。在行政管理上,选用人才必须以德为先也是这个道理,没有德的官员自然不能做到“以德管理”,没有德的人做了官,注定是贪官

对于企业来讲执行“以德管理”,贯彻“天人同类”的理念,就是要求企业的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经营活动中,不仅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到顾客、股东、经销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做到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社会和谐。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在总结他多年的管理经验时说:如果你想做团队的老板,简单得很,你的权力主要来自地位,得到地位则可以依靠上天的缘分或凭仗自己的努力和专业知识;如果你想做团队的领袖,则较为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格的魅力和号召力。由此可见,管理者只有把自己具备的素质、品格、作风、工作方式等个性化特征与领导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管理任务,体现执政能力;没有人格魅力,领导者的执政能力难以得到完美体现,其权力再大,工作也只能是被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