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管理智慧:知行观与中国哲学

中国管理智慧:知行观与中国哲学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行观即认识论,中国的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等问题,于是便形成了中国传统智慧的知行观。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知行观是经过几千年发展,是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认识论。

中国管理智慧:知行观与中国哲学

知行观即认识论,中国的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等问题,于是便形成了中国传统智慧的知行观。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有: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进行;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知行并进等观点;这里仅选取对管理有启迪作用的知行关系进行分析,用以探究中国管理的智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知行观,本质上是知行统一的观点。知行观是经过几千年发展,是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认识论。

1. 知与行的概念

“知”就是知识、知觉、思想、认识;“行”就是行为、行动、践履、实践。“知”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他是“知”的始点,因为“知”是人的“知”不是动物的“知”,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能够具有“知识”,并且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在代与代之间传承。有了知识人就比动物强了,可以依据知识来处理应对所遭遇的情景。当人依据知识应对各种复杂的情景时,便产生了知觉,也就是对所处情景内外事物的直接把握。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便产生了思想,在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结合情景,便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当然“知”离不开“行”;行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行为,也就是与“知”密切相关的一举一动;行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行动,与行为不同之处在于行动是具有目的性的行为;行的第三层含义就是践履,指的是践履本为足踏地之意,《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后转为步行、经历等义,再引申为行动、实行、实践,在知行观中指的是遵循、依照“知”而行。现实中,知性的互动又非常复杂,特别是涉及与人交往的知行互动,往往超越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更富有深层含义。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为人诚实,宽厚仁义,尤以御将有思而为时人称道,史称“气质淳厚”。其实曹彬对付小人也很有一套办法。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任命曹彬为主将,率军征讨南唐,临行前太祖交给他一把尚方宝剑,说:“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接着又问曹彬还有什么要求。曹彬说,请求皇上恩准,调用将军田钦祚担任另一路的前敌指挥官。这一请求弄得部下们莫名其妙,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姓田的既狡猾又贪婪,爱争功名,最讨人嫌的是爱在背后打小报告。这样的人大家躲都来不及,为什么还要把他弄到军中呢?曹彬事后曾对心腹言明个中道理:此番南征,任务艰巨,时间要很长,需要朝中群臣的全力支持,自己领兵在外,若朝中有人不断进谗言捣乱,这很有可能坏了大事,而这个田某就极可能是这样的角色;要防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派他点用场,分他点功名,堵住他的嘴;再者还有尚方宝剑嘛,不怕他闹事。

现实社会中,有君子就有小人,这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对付小人一味躲避不是上策,曹彬将其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办法。人和动物是不同的,动物的所有行为都依其本性而发,属于一种条件反射或自然的反应;但人不同,因为人具有思维,他可以经过思考,根据自己当时的需要,做出各种不同的行为选择,这就是知与行的关系了。然而,人的知与行的关系是复杂的,夹杂着很多价值判断、行为主体的意愿、客观环境的要求等诸多因素。如当众拥抱你的对手,这似乎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看到自己的对手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若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会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说一些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拥抱对手是多么难!能当众拥抱对手的人往往是站在主动的地位,处于这种位势的人往往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你采取主动,不只迷惑了对方,使对方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对方到底是敌是友,甚至有可能误认你们已化敌为友;可是,是敌是友,只有你自己心里才明白,自己明白的才是真知。但你的主动,却使对方处于一种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不能也拥抱你,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气量太小的评价,一经比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了轻重。所以当众拥抱你的对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你都是赢家。其次,当众拥抱对手,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之内降低对方对你产生的敌意之外,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换句话说,为敌友之间,留下一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地球是圆的,天涯不相逢!此外,你的拥抱动作,也将使对方失去对你再次攻击的立场,若他不理你的拥抱而依旧攻击你,那么他必定会招致别人的谴责。而最重要的是,当众拥抱对手这个动作一旦做了出来,做久了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让你和人相处时,能容天下人、纳天下物,出入无碍,进退自如,这正是成就大业的本钱!所以,竞技场上比赛开始之前,比赛双方都要握手敬礼或拥抱,比赛后也是如此,这是最常见的当众拥抱对手的情形。事实上,当众拥抱你的对手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能克服心理障碍,你就可以做到。

2. 知与行的关系

对知行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哲学的一大问题。是行先知后,还是知先行后,还是知行合一?

首先,行重还是知重?在不同的管理领域,行知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例如,研究与开发管理行重于知。研究与开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一个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强就体现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重视和加强研究与开发,并把相关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在竞争中夺得先机,赢得主动权。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知重于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所奉行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与其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只有知人才能善用,这是中国管理智慧的重要内容。(www.xing528.com)

中国管理智慧所强调的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行与知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知是行的指路明灯。只有有了知,在探索具体管理的道路上才会少走弯路。但仅仅有了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所知付诸于行中,知才是有价值的知。知如果不将其付诸于行动,就只能停留在理论上,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其次,对于知行的先后顺序,不同的管理领域也存在差异。市场营销投资等绝大多数领域是知先行后;研究与开发等少数企业运作领域是行先知后。中国管理智慧更多地强调知先行后,强调知己知彼,谋先而后动。但是,中国的知先行后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是彻底知道之后才行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只知道很少的情况就必须行动了,因为时间不等人,都知道了可能花时间太多,或者根本不可能都知道。因此,中国管理智慧认为,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总是知行合一,是强调知先行后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更多地体现在企业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上。

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知”,主要指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行”,主要指人的基于特定思想与价值观的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与实际行动的关系。在中国管理智慧意义上的“知行合一”指基于企业管理道德所践行的社会责任的统一。管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它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对管理者自身而言,可以说是管理者的立身之本、行为之基、发展之源;对企业而言,是对企业进行管理价值导向,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所需的一种重要资源,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源泉,可以说管理道德是管理者与企业的精神财富。在中国管理智慧的意义上,“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是密不可分的。王守仁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中国管理智慧上看,企业的管理道德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能脱节,突出地把一切管理道德归之于企业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企业的社会责任离不开企业的管理道德准则。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企业的管理道德认识和管理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企业的管理道德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按照企业管理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企业“良知”的工夫。在企业管理道德指导下产生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关计划与设想是开始,符合企业为管理道德规范要求的付诸于行动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企业“良知”的完成。

宝洁公司的宗旨是在现在和未来的世世代代确保每个人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基于宝洁的宗旨,宝洁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在宝洁,我们着眼于显著的改善,以产生最有意义的影响。我们的承诺源于公司的宗旨、价值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植根于此,在系统性的、着眼于长远的努力方式中发扬光大”。宝洁公司的知行合一体现在宝洁的宗旨、战略目标与该公司在产品、公益事业、人才培养等上的一致性。在产品上,宝洁把两个关键的力量“消费者洞察和科学”捆绑在一起,传递可持续的创新而不放弃对性能和价值的追求。在公益事业上,“亲近生活,美化生活”是宝洁公司的使命,通过细微但有意义的方式不断美化现在和未来世世代代消费者的生活,不仅体现在宝洁公司的产品品牌和服务上,更体现在宝洁公司作为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上。在人才培养上,宝洁通过完善的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和健全的人力资源和福利系统,帮助员工达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知行合一抹去了知与行的界限,把二者统一起来,从内心世界的升华到外在实践的飞跃,知行合一把二者统一起来。但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知与行、行与知不是随随便便,“知”是在一定的原则下的“知”,“行”是在一定谋略下的“行”。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知行关系的内外原则就是“外圆内方”;基于“外圆内方”的管理过程的表现形式就是“灵活圆通”;基于“外圆内方”方法论的依据是“上善若水”。如下部分将逐一展开分析“外圆内方”“灵活圆通”“上善若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