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管理智慧:实现天人合一的自我管理

中国管理智慧:实现天人合一的自我管理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要紧的,是借助“天人合一”的理念,通过修身养性、抑制贪欲、忘记自我三部曲来实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五种需求都来自于人的自然本性,需要自然而然地逐渐展开,不可强求,不可妄为。忘记自我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内心世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持续和谐的状态,是一种喜悦,是一种安逸,仿佛忘记了自我。遵循“天人合一”自我管理的人,有机会成为合乎中庸品德的人才。

中国管理智慧:实现天人合一的自我管理

个人内心和谐是实现其他和谐的前提。要做到内心和谐绝非易事。最要紧的,是借助“天人合一”的理念,通过修身养性、抑制贪欲、忘记自我三部曲来实现。

人之所以要修身养性,是因为人生在世,不可避免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心灵世界与外在现实世界的冲突,心灵世界所期待的安逸同现实世界的物质追求不断发生矛盾。应该大力提倡通过修身养性解决心灵世界与外在现实世界的矛盾,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从而真正做到内心和谐。“天人合一”思想告诉我们,天一与我为一体,万物与我同在,世界的美好与我共存;让这种想法不断强化你的心灵,久而久之就实现了心灵中的“天人合一”。

抑制贪欲的关键是掌握如何正确对待物质欲望,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活在世界上,必须满足一定的物质欲望的需求,例如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无法生活。人生在世不管你想要干什么,第一要务就是活着,或者本身人类的第一个需要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指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按照优先顺序可以把人的需求分为五大类:(1) 生理需求。指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即衣食住行等生存方面的基本需求。(2) 安全需求。指人们对安全的、有保障的物质环境和情绪环境的需求以及人们不受威胁的需求。(3) 归属需求。指包括对社会交往友谊情感以及归属感等方面的需求,反映了人们渴望被同事接受、享有友谊、成为团体的一部分、为人所爱的需求。(4) 尊重需求。指人们需要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并赢得别人的注意、认同和尊重。(5) 自我实现求。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心中理想、追求最大成就的需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五种需求都来自于人的自然本性,需要自然而然地逐渐展开,不可强求,不可妄为。“天人合一”思想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需求、对待人的物质欲望?是无限制地去追求物质方面的高层次享受,还是顺应自然、尽人力听天命?“天人合一”思想告诉我们,寻求和谐不是禁欲,而是自然而然,是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

忘记自我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内心世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持续和谐的状态,是一种喜悦,是一种安逸,仿佛忘记了自我。按照《庄子·人间世》所倡导的“心斋”说法,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态度,忘我就是内心的斋戒,使心灵不受外界纷繁事情的干扰,专心致志,摒除一切杂念,使心灵潇洒自在。同样,忘记自我的心斋并不是啥都不干的懒汉心态,而是一种积极逍遥的投入,全身心的执着追求。(www.xing528.com)

通过这三个步骤,调整人内心的平衡。以这种心态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自然会达致和谐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再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形式,无论处在哪种需求动机,都是逍遥快乐的;做到在积极为各种动机而努力,却不因需求动机的实现而过度喜悦,也不因所处的需求动机还比较低层次而烦恼,顺其自然,逐层次地满足和实现自己的需求动机。

遵循“天人合一”自我管理的人,有机会成为合乎中庸品德的人才。道家始祖老子的弟弟文子对符合中庸品德的人才提出了标准,他说:“总括人才的美德,应该具备‘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六个特征。”所谓“心小”,意思是说性格要谨慎周密,在祸患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能考虑到预防的措施;灾祸刚刚显露出征兆的时候,就能提高警惕,有所戒备。最根本的对策是不放纵内心的欲望。所谓“志大”,是说立志要宏大,以实现天下大同、全人类共同富裕为己任,在错综复杂的是非风云面前,坚持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总则。所谓“智圆”,意思是说智慧要圆融无隙,像圆形球体一样,处处融合,找不到起点和终点,但是能够包容四方,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又像地底深处的泉水,永远不会枯竭。所谓“行方”,意思是说行为要正直端方,不屈不挠,纯洁清白,有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澄清涟而不妖,在贫穷的煎熬下,决不改变情操,飞黄腾达了,又不被冲昏头脑。所谓“能多”,意思是说才能要达到文武兼备,不论是在有所作为还是静默孤独的时候,都能使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所谓“事少:是说善于把握事物的要领和关键,做到举一发动全身,以一机治全局,以静制动,以静待躁。

做人要想保持大聪明、大智慧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永远处于虚灵愚蒙的心理状态,就要做到“天人合一”的自我管理。范仲淹岳阳楼而吟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在此情境之下,只有“天人合一”的心灵才能心如止水的平静,才能领悟修身于自然的奥妙,然后才能心平气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变不惊、逍遥自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