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泛读与精读:快速理解和深度思考

泛读与精读:快速理解和深度思考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泛读,即一般性阅读,意在追求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阅读速度。泛读是一种广义上的快速阅读法,它与略读一样,常常与精读相对而言。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阅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熟读而精思”,这就是精读的含义。

泛读与精读:快速理解和深度思考

1.泛读

也叫粗读、略读、浅读。是指广泛地阅读、泛泛地阅读。其目的是为了身心愉悦、获取知识。对报纸、文摘、刊物等可以泛读,将无用或无关的略过以节省时间,并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

爱迪生为了发明“白炽灯”,曾翻阅图书馆的各种相关书刊,做了9万页笔记。他为了发明一种新型号的打字机,从图书馆借来了有关的书刊资料,足有3呎厚,但他只用两三个晚上就钻研完毕了。

那么,他是怎样看这些书刊的呢?他不可能在两三个晚上从头至尾钻研完这3尺厚的书刊,他只是搜集与新型打字机有关的部分,其余的无关部分则被忽视。

爱因斯坦说,他只汲取、抓住那些把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的东西,而把一切偏离要点而使头脑负担过重的东西统统抛掉。他还说,凡是书上有的,他都不记,只记书上没有的。

泛读的“泛”字,是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具备基础性的常识。我们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有所涉猎,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自己的思路。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曾钻研过1500多种书籍,通过海量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写作资料。

泛读,即一般性阅读,意在追求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阅读速度。“只观其大意”,而不注重一些字句的深究,不用咬文嚼字,也不用逐字逐句去理解文章,而在跳跃式的阅读中把握中心思想。

有人认为,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快速读完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这本书是否值得去深读、精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建议在15分钟之内读完一本书,这样既可锻炼我们的阅读速度,又可加强我们的总结概括能力。

泛读时,注意力应高度集中,才能在大量的文字信息中捕捉到必要的内容。另外,要善于抓住关键,视觉范围要固定,扫视速度要快。泛读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扫读法、跳读法、选择式阅读法、信息式阅读法、掠读法等。

泛读是一种广义上的快速阅读法,它与略读一样,常常与精读相对而言。

2.精读

也叫细读、研读、深读。是指深入、精细地研读,以掌握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积累知识为目的。对重要的文献、名篇佳作和本专业的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

精读时,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然于心,以便汲取其精华。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这样说,精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

“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倡导“求精求当读书法”。“求精”,是指读书要有所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要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进行阅读。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阅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如果读书只贪多而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只有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真正读到书里去。

郑板桥在“精”“当”读书法的基础上还要求“探”“研”“问”,也有人将其总结为“五字读书法”。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他认为“学问两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因为,只有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精读时,要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正如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所说的:“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www.xing528.com)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还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熟读而精思”,这就是精读的含义。

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丏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

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隐身的串门儿”,她说:“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3.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精读和泛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而阅读力主要就是指精读和泛读的能力。它们虽各有特定的目的,却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式的精读与“鲸吞”式的泛读。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就容易消化了。”人们在精读时,应该学习牛的吃法。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须鲸是鲸类中的庞然大物,游动时俨然一座飘浮的小岛,它却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原来,须鲸在游动的时候,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了鲸的胃袋。人们在泛读时,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

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就很难丰富起来。因为,单靠精致的点心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两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近代中国著名的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倡导“层次读书法”。他认为,读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泛读,随便翻翻,以发现有必要重读的书或章节;第二个层次是略读,通过略读发现有必要反复研读的书或章节;第三个层次是精读,将略读时选出来的书或章节,细细地咀嚼品味,充分吸收书中的营养。

4.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精读?

有人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要把经典论述的句子找出来;要对书中的名词、关键词、概念加以界定;要对该书形成的背景有所了解;要归纳出书本的基本观点和特征;要找出其局限性和不足;要把已经理解过的东西用自己的想法复述一遍;要写读后感;等等。

阅览全书是精读的前奏。其意在于大致了解书籍的主要内容,包括封面信息(书名、作者、出版单位),以及内容概要、目录、序言、前言、跋文和后记。每本书都有其主题和要点,阅览即是要抓住要点,澄清构造,以形成一个归纳性的主题,为进一步的精读奠定基础。

接下来是扫读一个章节,这是真正阅读一本书之实质内容的开端。扫读全章时,要重点关注起首段、结尾段、关键词、摘要、标题、评论和图表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在掌握全章的归纳性内容之后,要将其分成若干节,并对各节逐一详读,包括“提问、细读、考虑、复述”四个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