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料损耗降低实绩,持续改善

物料损耗降低实绩,持续改善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料成本方面每损耗0.1%,都是不小的一笔损失。为了能够对工厂在哪些环节损耗了哪些物料,损耗量是多少,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我们首先开展了一个“物料平衡”的数据统计工作。通过这样的“物料平衡”,我们得到了大量的统计数据,然后再对数据展开排序分析,并借此来识别物料损耗的原因,以及各原因的优先级。所有可以带来物料损耗降低的机会,就组成了我们的关注圈。

物料损耗降低实绩,持续改善

从2010年开始,我曾经在工厂亲自带领了一个团队,致力于物料损耗改善的活动。我们的这个团队,核心成员就有近40人,大家分别来自生产部门、维修部门、质量部门、计划部门、财务部门、采购、仓储、研发技术支持等,改善活动被分成了数个具体课题的改善小组,每个改善小组内有五六个成员,有的成员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更是同时参加了多个小组。我是整个物流损耗改善活动的负责人,负责协调团队建设、项目的立项、召集各个改善小组的组长进行每两周一次的进度回顾。

之所以如此大动静,是因为我们工厂运营成本的65%左右来自物料成本。物料成本方面每损耗0.1%,都是不小的一笔损失。

为了能够对工厂在哪些环节损耗了哪些物料,损耗量是多少,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我们首先开展了一个“物料平衡”的数据统计工作。针对财务数据上显示的损耗量比较大的物料,我们从仓库接收物料的环节开始,先是统计仓库收货了多少重量的物料,收货环节有没有物料重量的偏差,偏差大致处于什么水平。然后我们再去调查生产车间在一定时间内领用了多少量,生产出了多少产品,中间的差值是多少。下一步就是去调查这些差值都可能发生在哪些生产环节,每个环节的损耗量在多少。我们还进一步将这个“物料平衡”的概念,扩展到我们销售出去的成品,利用在线检验的数据,汇总了成品重量的分布情况,并跟我们最终产品包装上所标识的产品重量做比对。

通过这样的“物料平衡”,我们得到了大量的统计数据,然后再对数据展开排序分析,并借此来识别物料损耗的原因,以及各原因的优先级。除了常规容易想到的“跑冒滴漏”,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情况:比如,我们的产品,包装上标识了一个重量,但我们的配方表使用的是高于这个包装标识的另一个重量,而在实际生产中,我们产出的产品重量,又高于这个配方表重量。这就意味着,我们在领料并投料生产的开始,就已经计划要生产出超过标识重量的产品了,而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又进一步人为地提高了控制标准,生产出来了更重的产品。

换句话说,我们给消费者给多了。给多了这件事,对于团队里的成员,大家普遍感受到一种纠结情绪。首先大家也都是消费者,买东西商家多给,大家都觉得这是好事。可真的是好事吗?不是该给多少给多少才对吗?那既然这样,我们为啥会多给了这么多?毕竟这些多给的重量,对于工厂来说,就是一种损耗,是成本的增加。

于是大家去进一步了解情况。

原来国家法规有个规定,对于产品包装上的标识重量,有个要求,就是包装内的实际产品重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某个短缺量许可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的话,企业会面临巨额罚款。为了确保不踩线,考虑到生产的波动,所以在制定配方表的时候,就有人在这个法规标识重量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上浮的系数,目的是确保即便在生产发生波动,导致产品重量偏轻的情况下,也不会低于这个法规标识重量。这可以说是一个保险

而在生产中,为了遵循这个配方表的重量要求,确保不要有低于这个配方表所要求的重量的产品被生产出来,考虑到生产的波动,和对现有过程能力的信心程度,生产人员就会将设备各参数调整得宽松一些,这样一来,实际产出的产品,其平均重量,比起配方表重量,就又高了一截。

对于生产过程中,为什么生产人员会把设备参数调高一点,调查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生产过程能力的稳定性的确很差,CPK值相当低,只有0.21,通俗地讲,就是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同批次的产品重量偏差比较大,同一批次内不同时间段的产品,重量偏差也比较大。如果重量检测中,发现有低于配方表重量允许偏差的,这批产品就得返工。为了减少返工,大家就倾向于做得重一点。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因为产品超重,所带来的物料上的损耗,成本上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从数据上,它是我们应该要重点关注的。于是我们团队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改善课题,目标是要减少这种产品重量多给的情况。

但在项目的实际开展中,我们碰到了一个极大的困难。这个困难不是来自工厂团队,而是来自我们集团亚太区总部的老大。这位老大是我们集团亚太区的总裁,在升职任总裁之前,担任过多年的销售总监。工厂厂长因为觉得变动重量这样的事,算是个大事,于是就向他做了汇报和请示。结果,老大给了一个明确而肯定的指示,不准触碰产品重量!(www.xing528.com)

为什么呢?这么大一笔损失。

因为老大说,我们现在售卖的产品重量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调整了重量,虽然是做到了标识要求,但这会改变产品的外观,我们不能让消费者感觉到我们的产品变了。因为如果消费者感觉到产品变了,他们就不会买我们的产品了。

可是,平均到包装内每粒产品上,也就只有0.04克左右的变化!我们的产品是糖果类的产品,每一粒的当前重量的均值,在1.50克左右。0.04克的变化,真的会被消费者敏锐地发现吗?况且,我们并不是在用偷工减料的手法,来欺骗消费者。我们所做的是将产品的重量做到标识的重量。

而且我们的改善思路,也并不是简单粗暴地直接将重量降下来。我们团队的计划,是首先要将生产过程能力稳定下来,通过研究找到目前流程控制上不稳定的地方,通过改善,让过程控制更加稳定,让产品重量的偏差变化不再高低起伏、差异很大。我们的目标,是将生产过程稳定性的衡量指标,也就是CPK值,提高到1以上,甚至更高。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可以大幅度减少因产品偏轻所导致的返工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产品超重过多的情况发生,这等于把产品的重量偏差,控制在一个较窄的波动区间。在过程能力稳定的基础上,重量的控制就更加容易达到,也更有信心受控。那么接下来,在这个信心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再考虑逐步调低控制标准,改善和加强控制手段,并通过验证来确保措施的可靠性,从而逐步向标识重量的标准靠近。

可是老大通过厂长传达回来的指令是,不许触碰产品重量,什么都不许改变。

在这个例子里,物料,是我们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方面,物料损耗,就是我们改善的关注点。所有可以带来物料损耗降低的机会,就组成了我们的关注圈。而老大说不可以改变产品重量,当时对于这点,我们团队大家一致觉得没办法,没有人有胆跟他争执和去解释,况且厂长已经去沟通和解释过了,答案是不许触碰产品重量,什么都不许改变。那么在这个关注圈里,将产品重量做到包装标识重量的改善,在当时来说,就只能是我们的“关注”了。我们特别想做,但是又无能为力。它在我们的关注圈内,却又不在我们团队的影响圈内。

不过我们还是做出了一些努力。我们觉得,关于重量改善的关注里,还是有文章可以做的。配方表是研发给的,我们遵照配方表去生产,就是没有改变产品重量呀,而是严格按产品质量控制要求行事呀。另外,改善过程能力的稳定性总可以吧,将产品重量做到配方表重量,总是对的吧?

过程能力稳定性的改善,严格按配方表标准控制产品重量,而不是超过配方表要求,是我们可以去做的。而这些就是我们的影响圈的事了,也就是我们可以采取切实行动去影响的事物。

所以经过小组讨论后,我们启动了两个相关联的子项目:1.改善过程能力的稳定性;2.严格按产品配方表生产。

通过确定关注圈,区分影响圈和关注圈,我们将团队的精力放在我们能够掌控的事物上,避免了因为纠缠在无法掌控的事物上而带来的无力感。当然影响圈和关注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在这个亚太区老大离职之后,我们通过前期对过程能力稳定性改善的证明,提出了对产品配方表的上浮系数进行下调,并获得了正式批准,因此我们得以朝着包装标识重量,又靠近了一步。我们把我们的影响圈,适时扩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