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循证社会工作研究进展及方法系统评价与分析

循证社会工作研究进展及方法系统评价与分析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8月《社会建设》杂志邀请齐铱教授组稿发表了循证社会工作研究专题,系统介绍了中国社会工作引入循证理念和方法的必要性、研究现状和研修班部分成果论文。2017年9月,在南京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循证社会工作研究与证据合成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近百名学者参加并交流如何推动中国循证社会工作发展。

循证社会工作研究进展及方法系统评价与分析

1992年,医学领域首次实践循证理念。随后,Geraldine MacDonald(1998)和Eileen Gambrill(1999)将循证理念引入社会工作研究。2000年,国际Campbell协作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告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与Cochrane协作网合作,为社会福利、心理、教育、司法犯罪学及国际发展政策等非医学领域提供科学、严谨的系统评价决策依据。目前Campbell图书馆收集了社会福利领域的相关研究97篇,其中注册题目28篇、研究计划27篇和系统评价全文42篇。2003年,Leonard Gibb出版了第一本《循证社会工作手册》;同年,Aaron Rosen和Enola Proctor制定了《循证社会工作索引》。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中引入循证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提升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显示度,进而提高决策质量,还可以让服务对象参与相关服务方案的设计及政策制定过程,使得最终制定的服务方案能充分涵括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和期望。此外,循证社会工作还使现有最佳证据能被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避免主观独断,同时也保证了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性与透明度,最大限度地缩小了研究和实践之间的差距。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循证社会工作的发展,国际社会工作实践和相关决策的实施越来越重视科学证据,循证实践导向的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成为当今社会工作的主流。

2004年,何雪松教授提出循证实践“是推动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并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可能策略”,倡导将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模式引入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循证理念和方法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工作模式的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全新的范式。这一理念和方法自2004年引进后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前进,从开始的默默无闻到最近两年在循证医学和国际循证社会工作机构和学者的帮助下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从2015年开始,在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和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齐铱教授和Haluk Soydan教授的推动下,邀请何雪松、黄悦勤、冉茂盛、隋玉杰、沈晖、高翔、拜争刚等专家,举办了4期循证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南京理工大学张曙教授组织承办了第一期和第四期研修班;深圳大学徐道稳教授组织承办了第二期研修班;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赵学慧教授组织承办了第三期研修班),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近百名社会工作研究者参加了研修班培训。2017年8月《社会建设》杂志邀请齐铱教授组稿发表了循证社会工作研究专题,系统介绍了中国社会工作引入循证理念和方法的必要性、研究现状和研修班部分成果论文。2017年9月,在南京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循证社会工作研究与证据合成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近百名学者参加并交流如何推动中国循证社会工作发展。会议期间邀请Campbell协作网前主席Julia Littell教授首次给国内开展Campbell系统评价培训,推动中国循证社会工作研究与国际接轨,循证实践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从2009年开始,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和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开发了“中国儿童与老年健康证据转化平台(Chinese Clearinghouse for Evidence Translation in Child & Aging Health,CCET)”。平台为中国儿童和老年健康的“循证研究-项目评价-服务机构能力”提升提供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与培训,具体包括:(1)社会工作干预项目研究方法培训(循证优选问题法、需求评估法、项目设计和实施方案、项目评估、研究质量评价及报告规范);(2)Campbell系统评价在社会工作研究中的应用培训(Campbell系统评价的注册与发表、定性系统评价、定量系统评价);(3)循证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制定方法培训(循证指南制定流程、证据分级与推荐方法)。此外,平台中的儿童健康项目主要来自“加州儿童福利证据转化平台(California Evidence-based Clearinghouse for Child Welfare,CEBC)”,老年健康项目主要来自“美国循证研究与实践注册数据库(National Registry of Evidence-Based Programs and Practices,NREPP)”,分别由儿童健康项目评价委员会专家和老年健康项目评价委员会专家按照评价标准进行筛选,由“南京理工大学循证社会科学与健康决策研究中心”负责推广和传播。

然而,从循证社会工作研究发表文献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地域分布不均衡、二次研究文献数量不多、文献质量不高、循证理念传播范围小、循证社会工作方法不明晰等问题。从文献发表数量和年份来看,循证社会工作研究在国内发表数量总体偏少,最早的一篇研究出现在2004年,但此后4年再无新文献发表,可见循证社会工作自引入中国后所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对循证社会工作概念、方法和理念仍十分陌生,而国内又缺乏相关的知识宣传或是说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尚未引起社会工作研究者的兴趣。至2009年,相关文献数目开始逐年增多。这是由于2006年后国家大力支持社会工作的发展,而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与日俱增,相关文献数量的递增体现了循证社会工作开始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为社会工作者迫切需要能帮助实际工作的决策和证据,使得研究人员开始借鉴国外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致力于循证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同时,随着循证医学理念在全球的传播和快速发展,国际上Campbell协作网的发展,国外社会工作已步入由循证理念和方法指导的道路,而国内社会工作领域要提升其专业性、独特性和科学性,势必要紧跟国际时代的潮流,加快循证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应用。

由于循证社会工作这一全新理念在国内兴起较晚,目前学界认知度不足,发表文献尚少。总的来说,国内循证发展主要存在以下3类问题:(www.xing528.com)

(一)循证社会工作局限于理论层面,实践者和管理阶层对循证理念和方法在现实工作中的应用仍不了解。

(二)由于经济文化和地域状况的差异,全国范围的循证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存在极大的区域不平衡现象。

(三)循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道路坎坷,社会工作领域内未形成系统的循证方法体系,导致我国循证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滞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