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黎族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人实践现代陶瓷工艺

黎族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人实践现代陶瓷工艺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羊拜亮保突村有一位叫羊拜亮的阿婆,2006年6月被批准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最终由于老人的努力,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得以沿袭,昌江地区也是目前黎陶制作较为集中的地区。

黎族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人实践现代陶瓷工艺

(一)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羊拜亮

保突村有一位叫羊拜亮的阿婆,2006年6月被批准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阿婆生于1926年,不识字,最早从10岁开始跟着自己的母亲学习制陶,几十年前的保突村妇女大多会烧制陶器,制陶是妇女们必须掌握一项技艺。村子的四周丘陵起伏,干旱少雨,没有河流,田地很少,挖土烧陶成为保突村妇女养家糊口的特有方式。每逢空闲时间,村里的妇女便去挖土做陶,烧出各种陶器后便挑到附近村子里换取稻谷。羊拜亮在嫁给老伴黄阿度之后,又跟着婆婆学习做陶。她从母亲和婆婆那里学到精湛的技巧,再加上几十年的不断实践,她成为当地的制陶能手。从年轻时到现在,羊拜亮也记不清自己制作过多少件陶器了,利用简单的木杵、竹刀、蚌壳,以泥土为原料,经过系列的工序制作,大到水缸,小到碗、盆等陶器样样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而这些陶器大多是自产自销。附近的白沙、乐东等地区都留下过她卖陶的足迹。老人年轻时靠做陶养活了一家人,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使用这种土陶的人越来越少,这项原始的制陶技艺开始逐渐被忽视。为了不让这些传统的器物在黎民生活中消失,老人开始无偿制作陶器送给周边的居民使用。她始终坚持着“祖先传下来的手艺一定要传承下去”的理念,把技艺传承给了女儿黄玉英、孙媳文阿芬。制陶技艺在昌江地区得以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人的坚持和努力。最终由于老人的努力,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得以沿袭,昌江地区也是目前黎陶制作较为集中的地区。现在阿婆已经90多岁的年纪了,和孙媳妇文阿芬一家居住在一起,尽管行动不便,但依然坚持做一些小件的陶器。

(二)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县级传承人张色太

生活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孔车村的张色太,在2006年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她下定决心将制陶技艺传承下去,积极地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种制陶技艺传承活动,被确定为县级传承人。张色太1960年3月出生,由于父母的早逝,为了生活,年幼的她自七八岁起便跟随大人学习制陶的手艺,以换取粮食维持生计。这种长期的动手制作使她熟练地掌握了这一黎族特有的民间手工艺。近年来,张色太先后赴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海南体育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会展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并积极地在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展示馆无偿为国内外来宾、专家学者、实习的学生展示制陶技艺,受到了县文化部门的好评。2010年,在中国体博会海南国际旅游岛主题展区的海南昌江县展馆里,身着织锦服装的张色太,手拿五彩贝壳,现场制作土陶,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观看。婚后的张色太育有2男1女,丈夫和大儿子、女儿在外工作,小儿子在家里上学。由于女儿已到适婚年龄,按黎族的习俗,女儿出嫁要穿黎族的传统服饰。最近一段时间,张色太正在忙于为女儿织作嫁衣,只能是抽空做陶。(www.xing528.com)

(三)黎族泥片贴筑法制陶传承人刘玉华

就目前笔者考察的结果来看,黎族土陶产业虽然主要集中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但是海南岛仍有很多黎族村落在继续做陶并使用土陶。制陶艺人在现代化冲击下艰难地生存着,而政府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微乎其微。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南针村的刘玉华,1964年1月出生,文化程度高小,她目前掌握的是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制陶技艺。1984年,她开始跟文亚开学习纺织,由于家务太忙,就放弃了纺织学习。她是在1998年开始跟文亚开学习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制陶技艺的。目前,她采用泥片贴筑法制陶,制品主要有碗、钵、盆、盘、锅、罐、蒸酒器、蒸饭器、缸等。黎族片陶制作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传,另一种是向邻近的村民学习(主要是向长辈学习)。由于现在生产技术革新,片陶制作这一手工艺已逐渐失传。刘玉华之前跟着母亲学习做陶,掌握了制陶的一定技艺;同时,刘玉华经常与同村的妇女交流经验,手把手教会她们。现在,许多想学制陶的女同胞们都能够独立完成全部制陶程序。至今,她的学员已将近1 000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