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朝中都地区的私家藏书及藏书家简述

金朝中都地区的私家藏书及藏书家简述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中都、平阳、宁晋是金朝的刻书中心。《金史·地理志》称这一带“家置书楼,人蓄文库”。藏书家比辽代明显增多,总计有二十人左右,主要的藏书家简述于后:首先说金源贵族完颜氏,曾出现过几个藏书家。第三位是完颜孟阳,其生平不详。很勉强称得个藏书家。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宗因藏书引为祸身的悲剧。为金末文坛领袖,藏书大家。足见其收有一定的藏书。

金朝中都地区的私家藏书及藏书家简述

金是继辽之后由东北女真族兴起之国,攻辽灭北宋,称雄一时,统治我国北方约一百年。河东南路一带所受战争创伤较轻,造纸印刷业较为发达,稷山的竹纸,平阳的麻纸,曾经闻名一时。南京、中都、平阳、宁晋是金朝的刻书中心。特别是平水县有著名的书坊“中和轩”和“晦明轩”。《金史·地理志》称这一带“家置书楼,人蓄文库”。藏书家比辽代明显增多,总计有二十人左右,主要的藏书家简述于后:

首先说金源贵族完颜氏,曾出现过几个藏书家。最早的是完颜勖(1099—1157),勖字勉道,金太祖之弟。《金史》卷六十六有传:“好学问,国人呼为秀才。宗翰、宗望定汴州,受宋帝降,太宗使勖就军中劳之。宗翰问其所欲,曰:‘惟好书耳’。载数车而还。”完颜勖真不枉是金朝才子,他通汉文、契丹文,奉命修国史,完成《祖宗实录》三卷、《太祖实录》二十卷,又撰《女真郡望姓氏谱》。历仕太祖、太宗、熙宗等朝,官至左丞相、太师,封为金源郡王。

第二位是完颜(1172—1232),本名寿孙,字仲实,一字子瑜,自号樗轩、如庵。金世宗之孙。历官奉国上将军、荣禄大夫、封密国公。《金史》卷八十五亦有传,记曰:“博学有俊才,喜为诗,工真草书。与文士赵秉文、元好问等交善。甫南迁,乃尽载其家法书名画居汴中,客至,尽出藏书,谈大定、明昌以来故事。”刘祁《归潜志》卷一,亦曾记“因事造其第,一屋萧然琴书满案”。其第五子守禧,字庆之,风神秀彻,有父风,特钟爱,尝曰:“平日所蓄书画,将付斯子。”

第三位是完颜孟阳,其生平不详。据王恽《秋涧集·碑阴先友》卷五十九,仅简单记其“用门资起为部掾,好古书,家藏至千余卷”。很勉强称得个藏书家。

宇文虚中(1079—1146),字叔通,四川华阳(今四川成都双流县)人。初仕宋,累官资政殿大学士,使金被留。(金人)颇爱虚中有才艺,加以官爵,历官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常卿,累迁礼部尚书,封河内郡开国公。但恃才轻肆,好讥讪,见女真人辄以“矿卤”目之,致金朝中贵、达官往往积不平。虚中撰宫殿榜署,本皆嘉美之名,恶虚中者,擿其字以为谤讪朝廷,由是媒孽以成其罪。更罗织虚中家多图书为反具。虚中辩解说:“死自吾分,至于图籍,南来士大夫家家有之,高士谈图书尤多于我家,岂亦反耶!”结果,连高士谈并遭杀身之祸。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宗因藏书引为祸身的悲剧。高士谈,燕人,家富图籍,仕金至翰林学士。著有《蒙城集》。

范承吉(1088—1154),字宠之,天庆八年(1118)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金源令。归金为御前应承文字,迁少府监。宗翰克宋,所得金珠承吉司其出入。累迁昭文殿直学士、知绛州、行台礼部尚书。贞元二年(1154)以光禄大夫致仕。及还,犊车载书史而已。

胡益,字士恭,河北武安人。博涉经史,工书翰。金正隆(1156—1160)南征,以良家子从军,载国子监书以归,因起万卷堂,延至儒士,门不绝宾,以儒素兴宗,至孙胡景崧出仕国子监丞,积官至朝散大夫。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自号闲闲居士,磁州滏阳人。少擢第,入为翰林修撰,南渡拜礼部尚书。公魁然为一时文士领袖,酷嗜学,至老不衰,后两目颇昏,犹孜孜执卷抄录不已,所积甚富,上至六经,外及浮屠、庄老、医药、丹诀无不究心。所著有《太玄解》、《老子解》、《南华指要》、《滏水集》等,无虑数十万言。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谷(今山西祁县)人。为金末文坛领袖,藏书大家。好问兴定五年(1221)进士,历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天兴初,入翰林,知制诰。金亡,不仕,以著述自任。往来四方,采摭遗逸,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亲为纪录,至百余万言,捆束委积,名之曰“野史亭”。元好问编辑《中州集》十卷、《金源君臣言行录》若干卷。别著有《遗山诗集》二十卷、《遗山乐府》五卷、《续夷坚志》四卷、《壬辰杂编》若干卷、《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等。

关于元好问家藏书及其聚散情况,他有一篇《故物谱》作了详细的记述。文曰:(www.xing528.com)

予家所藏书,宋元祐以前物也。法书则唐人笔迹及五代写本为多。画有李、范、许、郭诸人高品。贞祐丙子(1216)之兵,藏书壁间,得存。兵退,予将奉先夫人南渡河,举而付之太原亲旧家。自余杂书及先人手写《春秋》、《三史》、《庄子》、《文选》等,尚余千册,并画百轴,载两鹿车自随。北兵破潼关,避于女儿之三潭,比下山,则焚荡之余,盖无几矣。往在乡间常侍诸父及两兄燕谈,每及家所有书,则必枚举而问之。如曰:某书买于何处?所得之何人?藏之者几何年?则欣然志之。今虽散亡,其缀缉装褙,签题印识,犹梦寐见之……(《元遗山文集》卷三十九)

又,《元氏集验方序》中又记:“予家旧所藏多医书,往往出于先世手泽,丧乱以来,宝惜固护与身存亡,故卷帙独存。”

由上可知,元好问家藏书,自其先世早已抄写积累,法书名画,兼收并蓄,又多医书,装潢题签,几代研读,倍加珍爱,遭时遇乱,终难保全,丧失殆尽。

商衡(1188—1235),字平叔,山东曹县人。金崇庆二年(1213)进士,历官威戎令、原武令、尚书省令史、监察御史,积官至少中大夫,濮阳县伯。元好问为撰《墓铭》,记其“性嗜学,藏书数千卷,古今金石遗文人所不能致者,往往有之”(见《元遗山文集》卷二十一)。

商衡之子商挺(1209—1288),字孟卿,号左山,官至枢密副使,追封鲁国公,亦继父嗜书。“俸钱常以聚书,至老读书未尝一日废也。”(《(民国)齐河县志》卷三十二)

刘祁(1203—1250),字京叔,山西浑源人。少随其父宦游河南开封。未仕。金末壬辰(1232)之乱,壮年归里,筑归潜堂,闭门读书,肆力经史。又作《归潜堂记》以表志曰:“刘子朔方人,生于云中之浑源,少长阅古今词章,以著述为乐,壮年遭变,返乡里,幸而有居以自容,将默卷静学以休息其心力,因榜其堂曰‘归潜’。歌曰:惟兹一堂,有琴有书兮,学其所不知,求进于圣途兮!潜乎,潜乎,亦可以为娱兮,嘻!”(《归潜志》卷十四)

《归潜志》卷十三又记:“余平生有二乐:一曰良友;二曰异书。每遇之则欣然忘寝食……书则资吾见闻,助吾辞藻,属文著论以有益。”足见其收有一定的藏书。

此外,《归潜志》卷五还记载了同时的许国(字至忠,怀州人)“倾家资以市书”。张邦直(字子忠,河内人)“束修惟以市书”。刘祖谦(字光甫,安邑人)“博通佛老百家之书”。不过这都是些小藏书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