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海洋历史反思:文化差异与内向性质

中国海洋历史反思:文化差异与内向性质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当承认,中国长期以来对海洋的忽视,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古代史的根源,因为起源在河域而不是海岸和海岛;近代史的根源,在于几百年的主动“海禁”;现代史的根源,则是20世纪中期以来遭受封锁,几十年的被动“海禁”。我国历史上长期忽视海洋,直到洋炮从军舰上把我们轰醒,仍然没有改变“以农立国”的大陆性内向性质。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中国知识界的百年话题。

中国海洋历史反思:文化差异与内向性质

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本来各具特色,并无优劣之分。问题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趋势,却对海洋的作用越来越大:海洋从提供“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发展到今天的“海洋世纪”,已经成为未来能源与资源的宝库,各国权益之争的焦点;世界各国也从“自给自足”发展到“全球经济”,海洋是进入全球经济的必由之路。说到底,人类虽然在陆地上生活,而现代地球上的几片大陆相互间远隔重洋,人类社会越是全球化,海洋的作用也越大。这与两三亿年前,全球只有一个“联合大陆(Pangaea)”的时期大不相同:如果那时候产生人类文明,显然大陆文明会比海洋文明更具优势。

应当承认,中国长期以来对海洋的忽视,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古代史的根源,因为起源在河域而不是海岸和海岛;近代史的根源,在于几百年的主动“海禁”;现代史的根源,则是20世纪中期以来遭受封锁,几十年的被动“海禁”。我国历史上长期忽视海洋,直到洋炮从军舰上把我们轰醒,仍然没有改变“以农立国”的大陆性内向性质。由于长期重陆轻海的习惯,导致我们缺乏对海上权益的敏感,总以为“让他三尺又何妨”;我们至今缺乏海洋国策,缺乏国家层面的海上定位,总以为说到海洋也无非是近岸,“家门口还弄不好,跑老远去干吗”,习惯性地把大洋留给别人。海洋观念的薄弱,同样影响着文教战线,在地球科学的“海(海洋科学)陆(固体地球科学)空(大气科学)”三军中,我国以“海军”为最弱。连中学地理教材,近年来也出现海洋部分越来越弱的偏向。

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中国知识界的百年话题。当我们将两者进行比较时,惊人地发现海洋文化是其中最大的差异之一。本文从海洋文化的比较着眼讨论东西方文化的异同,重点在于探索我国长期忽视海洋的深层次原因,因此谈到负面的内容比正面的多,但决没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意思。更不想把我们今天的缺陷推到祖先头上,如鲁迅先生嘲笑的,烂掉了鼻子还说是祖传老病。而是相信,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相信高尔基的话:意识到自己是傻瓜的人,就不再是傻瓜了。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心落后,或者不承认落后,能够发展的时候也不去发展。由于对海洋的漠视,600年前我们曾自毁水师,将海上优势拱手让人,直到今天还在尝其苦果;600年后的今天,如果我们讳疾忌医、依然故我,会不会重蹈覆辙,再一次丧失历史的良机?

(本文原载《郑和西洋的回顾与思考》(苏纪兰主编),2005年,科学出版社;《科学新闻》,2005年15期)

【注释】

[1]Manzies,G.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America[M].Perennial,2004:650.

[2]贺志雄,保惠红,无言的慧深——谁先发现美洲[J].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178.

[3]马南邨,谁最早发现美洲[M].(转载于《燕山夜话》,1979)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

[4]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书海出版社,2004:478.

[5]秀娥,张翅,海盗地图[M].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353.

[6]Levathes L.,当中国称霸海上[M].邱仲麟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8.

[7]倪键中,海洋中国(中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509-1121.

[8]Toynbee A.,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M].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84.(www.xing528.com)

[9]Silverman D.P.,Ancient Egypt[M].Duncan Baird Publ.,London,1997:255.

[10]周振鹤,假如齐国统一天下[M].(转载于周振鹤,1999,《学腊一十九》).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225-239.

[11]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90.

[12]Ryan W.B.F.,Pitman,W.C.III.Major,C.O.,et al.,1997.An abrupt drowning of the Black Sea Shelf[J].Marine Geology,138:119-126.

[13]Ryan W.B.F.and Pitman,W.,Noah's Flood.The New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bout the Event that Changed History[M].Simon & Schuster,London,1998:337.

[14]Gross,M.G.Oceanography,A View of the Earth[M].Prentice-Hall,1987,406.

[15]谢清高著,安京校释[M].商务印书馆,2002:347.

[16]宋正海,中国传统海洋文化[J].自然杂志,27(2):99-102.

[17]劳斯,希腊的神与英雄[M].周作人译.海南出版社,1998:317.

[18]Bellone,E.and Laurenza,D.,Leonardo:Künstler,Forscher,Ingenieur[M].Spektrum der Wissenshcaft,Biographie 1.2000:1-105.

[19]Rossby,H.T.and Miller,P.,Ocean eddies in the 1539 Carta Marina by Olaus Magnus [J].Oceanography,2003,16,(4):77-88.

[20]Broad,W.J.,The Universe Below—Discovering the Secrets of the Deep Sea[M].Simon& Schuster,London,1997:3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