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故事4|房子的演变历程|年龄段:大班

故事4|房子的演变历程|年龄段:大班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房子”的产生是孩子们在本次游戏中刚出现的一个游戏内容,可以说非常不成熟。房子格局和功能的改变,逐步显示出孩子们心目中的房子不仅可以用来作为对外营业的场所,还能用来储存各种必需品。

故事4|房子的演变历程|年龄段:大班

当前,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各种尝试中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而游戏则成了幼儿能够主动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和载体。我们认为:游戏主题的生成源于幼儿的兴趣和真实的生活经验。在主题的生成阶段教师应注意去倾听幼儿,了解幼儿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来自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能更好地引发幼儿进一步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成为游戏真正的主人,让幼儿在游戏中达成自我建构的目标。

第一阶段:“房子”雏形的产生

进入大班后,教师对户外自主游戏场地进行了调整,场地上也增加了月亮桥、大型滚圈、平衡桥等器械,这些器械的增加让原本习惯使用小型材料进行环境创设的孩子们迷茫起来:该拿它们怎么办呢?当一部分孩子在困惑的时候,一部分孩子开始拿这些器械玩起了运动游戏。因为这些器械比较大,他们的运动让其他小朋友有了意见。

韬韬:“涵涵,你的月亮桥不可以摇到我的餐馆里,我还有客人要来吃饭呢。”

子希:“哲楠,你的滚圈也不可以滚到我的理发店,都把我的理发工具撞翻到地上啦。”

石头:“就是,你们的这些玩具不可以随便跑。你看我们有这么多东西都被你们撞到了,特别危险。”

涵涵和哲楠听到小朋友们的抗议,有点委屈:“我们也不想撞到你们的呀,可是这里又没有标记,我们怎么知道应该往哪里走才对呢?”

歆然正在医院里看病,她听到涵涵和哲楠的话后说:“我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我们应该想个办法,让他们知道哪些地方不能进。”

这时正坐在平放的大型滚圈里的可欣说话了:“你们可以跟我一样呀。你看我待在我的小屋里就很安全,他们也不会滚到我的房子里来。”

可欣的话提醒了其他小朋友,于是大家开始寻找各种材料,将医院、饮食店、理发店等地方围了起来。放眼看去,箱子、盒子、月亮桥、滚圈、瓶子等围成的包围圈有七八个。

游戏结束讲评时,孩子们对围成的房子这个点特别感兴趣,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石头觉得这样的房子可以保护自己;子希觉得围起来的房子可以保护自己的东西,做事的时候不受到打扰;而涵涵和哲楠也十分满意这样的房子,因为他们的“车”终于可以随意行驶却不会撞到人家了。但瑶瑶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你们都说这是房子,可是我怎么感觉一点都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房子呢,它什么都没有呀。”瑶瑶的话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关注,很多孩子纷纷表示下次要造一个更好的房子。

解 读

给孩子自主动手的空间

陈鹤琴的教学原则中有这样一条:孩子能够自己想的就让他们自己想,孩子能够自己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在本次游戏中,孩子们因为被同伴的器械影响而想出了用造房子(或者更直观地说“围墙”)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和自己的物品。而且我们也可以从照片中看到,孩子们虽然都是用了同一种方法,但使用的材料以及建构的方法却是多样的,有单种材料的围合,也有多种材料的组合建构等(图5-9)。

图5-9 孩子们的房子呈现不同的形态

从幼儿的建构能力上来看,这种围合比较简单,但我们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看,孩子们不但能够在交流讨论中提出问题,出主意想方法,还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来解决问题,这对于刚进入大班的幼儿来说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行为。作为教师能够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学会等待,时刻关注问题的发展方向,并能在孩子们解决问题后一起开展讨论,梳理经验,这正体现了作为游戏促进者的教师该有的行为。

“房子”的产生是孩子们在本次游戏中刚出现的一个游戏内容,可以说非常不成熟。他们的最初想法也只是以围起来的形式来提示其他玩运动器械的小朋友。因此在讨论中虽然他们梳理了很多这样做的好处,但也有小朋友提出这种“房子”不像生活中常见的房子,什么都没有。这也为孩子们后续的游戏再一次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内容:怎样的才算房子?

针对孩子们的问题和进一步想法,我在材料上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增加了大的泡沫垫板、大块的纸板及旧的帆布等,便于孩子们在后续建造房子时能够有更大的材料选择空间。

第二阶段:“房子”空间格局的改变(www.xing528.com)

上次游戏中孩子们从什么都没有到“房子”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突破性的变化。但瑶瑶的一句“这一点都不像房子”让伙伴们产生了思考。那什么样的才像呢?这个问题成了孩子们今天需要去解决的难题。虽然老师并没有组织过孩子们进行深入的讨论,也没有给孩子们一些提示,但游戏中孩子们首先做到的就是一个空间格局的改变,圈起来的一间房变成拥有多种功能房间的套房。

原来单间的饮料房今天出现了多功能房间。文瑾、静怡、姗姗、萱萱四个人建构了一间可以进去吃快餐的餐厅;可可、诺诺两个人紧靠餐厅又建构了一间可以外卖饮料和快餐的外卖厅,他们还特地在紧靠外面的那一边做了可供客人坐着休息和吃东西的弧形桌,并提供了很多凳子;歆然看见他们的生意很好,又在左边建构了一间操作间,用来摆放各类搞卫生的用具和洗餐具的地方。于是孩子们把房子从原先的一间增设出了三个多功能套间,而他们的游戏也得以顺利地开展。

解 读

孩子对房子的建构经验开始与生活经验链接

从这次的游戏中我惊喜地看到孩子们的“房子”不仅仅停留在保护自己不受影响这样一个范畴。房子格局和功能的改变,逐步显示出孩子们心目中的房子不仅可以用来作为对外营业的场所,还能用来储存各种必需品。这种变化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已经将平时的生活经验逐步与游戏产生了联结,同时有了空间上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观察到刚开始孩子们只是考虑到了房子的功能性,而在同伴的不断加入后,房子的格局也开始产生了变化。从功能到格局都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但正是这个过程体现出了孩子们空间思维的不断增强,这种空间思维的提升有助于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还仅仅停留在房子局部空间的链接,这也是孩子思考问题的一个特点:缺乏对整体空间的观察和思考。为此我和孩子们搜集了各种各样的房子,将这些房子布置在班级的环境中,方便孩子在平时能观察、交流和谈论,逐步形成对房子的整体概念。

材料上我们根据孩子的要求又增加了一部分大箱子和纸砖材料。

第三阶段:“房子”屋顶的形成

房子的活动已经经历了好几周了,孩子们从围合一个简单的围墙到开始建造不同功能的房间,虽然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突破,但始终停留在房间功能的变化上。今天的游戏却出现了一些变化。

当石头和哲楠、嘉乐将所有的月亮船垒高变成一个圆形的房子时,他们发现房子的墙壁已经超过了他们的身高,于是石头提议:“我们要不要给房子上面安装一个屋顶?” 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于是嘉乐和哲楠开始寻找合适的屋顶,从纸板到泡沫垫,可始终不能完全覆盖整个屋顶,于是他们想到将几块泡沫垫拼接起来,有屋顶的房子开始粗具规模(图5-10)。他们的举动也带动了睿睿、扬扬和悠悠的创意,他们的屋顶更具特色,是由多块泡沫垫分高低建造而成的。

图5-10 开始出现有屋顶的房子

解 读

孩子在解决问题中积累建构经验

孩子的能力是随着他们经验的累积而逐步提升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要做好推动和支持,但更需要耐心地等待。也许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早就可以建造独立的房子了,但教师并没有这么去做,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建造一座完美的房子,而是在建造房子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积累经验。因此在孩子们持续几周建造相同的围墙似的房子时,老师并不着急,而是和孩子们一起进一步了解房子的结构,观察各种房子,甚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设计房子。通过这些做法,孩子们开始从局部观察向整体观察转变。虽然这些活动花去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但和前面说的直接教相比,孩子的收获和成长是不同的。前者只是老师说孩子做,而后者却是孩子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真正思考、探索的结果,是孩子们通过一步步的探索和建构,到最后水到渠成的收获。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们开始尝试合作,有提议者,有实践者。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的空间建构又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不仅仅是建构局部的物体,也开始走向整体的建构,这是空间观察上的一大变化。但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比较单一的,材料中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尝试,但他们更多地停留在常用的几种材料上。

教师之后可以在本次活动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讨论哪些材料适合建造屋顶,然后可以和孩子一起搜集一些材料,在尝试中进一步寻找更适合的材料。

“房子”的演变历程这个游戏内容来自孩子,是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一个活动。在活动的整个实施过程中,老师始终把主动权交给孩子,鼓励他们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当孩子逐步具备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活动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强烈的,而且他们每一次都会有许多思考和经验的累积。

作为一名教师,在活动中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和调整虽看似简单,但却是追随孩子的兴趣和需求的。教师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对孩子们生成的点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分析,在活动中有效调整了材料和策略,对有价值的点进行了逐步的引导和推进,从而能帮助孩子更好地体会和发现游戏的乐趣。

(洪 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