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府州折氏的族源:近300年世袭知州家族,研究表明源自鲜卑族

府州折氏的族源:近300年世袭知州家族,研究表明源自鲜卑族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府州折氏家族绵延近300年,是北宋时期独一无二的世袭知州家族。但是近些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折氏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研究西夏史的一些学者,多认可折氏族源自党项的说法。其实比《姓解》更早成书的宋本《广韵》已经注意到府州折氏与折屈氏的姓氏渊源关系了。而明确说明折氏源出鲜卑族的墓志资料,多来源于陆续出土的府州折氏家族成员墓志。佐之以史,府州折氏的族源应该为鲜卑族。

府州折氏的族源:近300年世袭知州家族,研究表明源自鲜卑族

府州折氏是唐末五代时期崛起的地方土豪家族,从五代至北宋时期,这个家族一直忠于中原,为国守边,从而取得了永安军节度使的藩镇地位。北宋建立后,因折氏领袖折德康展现出的臣服姿态和较强的军事力量,宋太祖特许其子孙世袭“知府州事”,继续戍守中原王朝西北大门。府州折氏家族绵延近300年,是北宋时期独一无二的世袭知州家族。这样一支特殊的力量,却是少数民族——宋代士大夫认为折氏是党项族,在北宋流行的姓氏书和正史当中就有反映。但是近些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折氏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目前来看,有关折姓族源的观点,至少有匈奴、鲜卑、党项及汉族四种说法。

第一,源自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据《史记·卫青列传》记载,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陇西,“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汉书·霍去病传》提到这次胜利时,再次确认了“杀折兰王”的战况。后代学者如曹魏时的张晏、南朝的裴姻认为折兰是匈奴国名,而唐代张守节、颜师古则以为“折兰”为匈奴姓氏。颜师古特别提道:“折兰,匈奴中姓也。今鲜卑有兰姓者,即其种也。折音上列反。”颜师古不仅指出匈奴折兰姓后来演化为鲜卑是兰姓,还指出折姓的读音为“蛇”。如今的折氏后人多有相信其族源来源于此的,但有关匈奴折兰姓的记载,史书中只此两处,难以辨清折兰一姓与后世折姓的渊源关系。

第二,源自汉族张姓。《后汉书》载有广汉洛人折像,称其先“张江者,封折侯,曾孙国为郁林太守,徙广汉,因封氏焉。国生像”。古人姓氏得名不一,既有因官而姓,也有因封改姓。如据《后汉书》记载,则折姓来源于汉姓张氏因封而改姓;并且由郁林(今广西桂平)迁居广汉(今四川广汉),这就把迁徙路线也说清楚了。但有关汉姓折氏后裔情况不明,唯《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有名“折裴”者,不知其为汉人抑或是匈奴人。日本学者就相信府州折氏是汉族,不过不知他指的是五代汉化还是很早前就来源于汉族。

第三,源自党项族,并为党项五大姓氏之一。这个说法来自《新五代史·党项传》:“其大姓有细封氏、费听氏、折氏、野利氏,拓跋氏为最强。”唐末党项族崛起陕甘一带时,“散处邠宁、鄜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两宋之际的邓名世撰有《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其指“羌族有河西折氏,世居云中,为北蕃大族”。后世学者多据此二书认为府州折氏出于党项族,但实际上比《新五代史》更早的《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的党项传记部分,只有党项八大姓氏且无折氏的记载。研究西夏史的一些学者,多认可折氏族源自党项的说法。

第四,源自北方游牧民族鲜卑。相较前述三种说法,这种看法不仅文献记载多,出土墓志的记载也较多。最先记述折氏源出鲜卑的是《晋书》:“鲜卑折倔送马于(赵)凝(前凉西平太守)。”该书明确提到的折氏人物有南凉王后折屈氏、右卫将军折倔奇镇;还有一位鲜卑部落首领叠倔河内,周伟洲先生认为叠倔与折屈、折倔为一音之转,是同一姓氏。北宋人邵思满编撰的《姓解》也指出,府州折氏族源是鲜卑折倔氏:“折屈,虏复姓也。南凉秃发傅檀立其妻折屈氏为后。今府州折氏,盖折屈氏之后也。”其实比《姓解》更早成书的宋本《广韵》已经注意到府州折氏与折屈氏的姓氏渊源关系了。而明确说明折氏源出鲜卑族的墓志资料,多来源于陆续出土的府州折氏家族成员墓志。清朝乾隆时,府谷县曾发现麟州刺史折嗣伦碑,志文称其为“魏孝文皇帝廿七代之孙也”。检之以北宋岢岚折氏折可适的墓志铭,即称“其先与后魏道武俱起云中,世以材武长雄一方,遂为代北著姓”,两方墓志镌刻时间相差两百多年,而在族源方面,均将折姓来源指向古老的鲜卑族。府谷县新近出土的折克臣墓志又称:“维折屈氏,世奠西土”,则又指出折姓原本为复姓折屈氏。佐之以史,府州折氏的族源应该为鲜卑族。所憾者,全面记录鲜卑族姓氏的《魏书·官氏志》却并没有记载到任何有关折姓的单姓、复姓。(www.xing528.com)

从后世文献记载和出土资料来看,折姓在历史上不单单有府州折氏一支,在唐末五代至北宋时期出现的折姓部落首领即有多人。如唐代时期的宜定州刺史折磨布落,党项族首领折遇明、折七移、折之正及以“折思”为族名的部落;北宋时期出现的折姓人物除府州折氏外,还有代州刺史折仁理、尚食使折彦赞、岢岚军使折令图,麟州三族砦首领折御乜、折八军及折罗遇、折埋乞,府州管界大首领折文御、折突厥移,麟州浊轮寨折勒厥麻等族、府州属官折谏、军贼折高留、延州折马山及其族属、泾源路熟户折密桑及不知名的折固、折仲强等多人;而且其来源可能并非仅仅由折倔氏简化而来,如2002年陕西省耀县新区出土了一方唐代永隆元年(680)刊刻的《折娄惠墓志》,志文载志主“公讳惠,字文,北海阴山人”。志文明确说明,志主复姓折娄,郑樵《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下就记有“折娄氏”,并自注曰“本鲜卑,随魏南徙”。除此折娄氏外,《通志》还记载了一个莫折氏,郑樵注曰“本西羌,世居渭州襄武县”,这个莫折氏也可能是折氏的一个来源,历史上北魏时期曾有羌人莫折念生、莫折大提等历史人物。《北史·蠕蠕传》还记载了一个鲜卑姓氏“折豆浑氏”。而五代至宋时期,凉州一带还有一支土豪折逋氏,有学者说是源自吐蕃族。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们得到以下几个认识:第一,虽然《魏书·官氏志》没有记带折字的姓氏,但从传世文献和出土墓志来看,鲜卑族中确实存在诸如折倔氏、折娄氏、折豆浑氏等部落。第二,源自羌族的吐蕃、党项等族中,也存在着诸如北魏时期的莫折氏,唐代以来的凉州折逋氏,宜定州刺史折磨布落,首领折遇明、折七移、折之正,代州刺史折仁理,岢岚军使折令图,麟州三族砦首领折御乜、折八军及折罗遇、折埋乞及麟州浊轮寨折勒厥麻等族。而如《杂字》《文海》《文海杂类》等西夏文书籍中,也保留了多个带折的党项姓氏。第三,折突厥移这一支,从名字上分析,可能来自突厥族。当然,突厥族在北宋时期早已消亡,而突厥族成分也相当复杂,不排除这一支折氏也来自鲜卑。第四,唐末五代至北宋时期,不仅存在府州一支折氏,在代州、岢岚军、麟州、延州、庆州、泾原路甚至西夏境内也存在着多支折氏,只是相较于府州折氏的世袭知州特权看,其他折氏既无显宦名世,又无家族延续传承,故而姓氏族望不显。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党项族的民族成分、府州折氏的崛起时间等情况来看,笔者认为:折氏的族源,应该是古老的鲜卑族。折姓在《魏书·官氏志》中没有记载的原因,当是在魏书成书时代,折姓还没有成为一个大姓或还没有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