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鲜卑族政权与史官概述

鲜卑族政权与史官概述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拓跋珪称魏王后,灭后燕,在后燕朝士中选拔史官,仿照后燕建立史官制度,置著作郎,主管国史撰述。这无疑是古代少数民族对中国史学史的一个重大贡献。

鲜卑族政权与史官概述

鲜卑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政权最多的民族,而每个鲜卑族当政者都注重本民族的历史和借鉴其他民族历史,都设有兼职或专职史官,有些政权还设立专门的修史机构,下面分时期论述。

一、十六国时期鲜卑各政权史官建制

慕容鲜卑是鲜卑族中汉化早且建立政权众多的一个支脉,曾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政权,其中前燕和后燕是十六国时期北方存续时间较长且规模比较大的政权。前燕前期多以他官兼领史官,如黄泓,慕容皝时,以“左常侍,领史官,甚重之”[170]。后承袭晋制,实行著作郎制度。后燕延续前燕制度,史载崔逞以著作郎身份撰《燕记》,董统以著作官身份撰《后燕书》。《史通》称:“(十六国时期)多置著作官,若前赵之和苞、后燕之董统是也。”[171]此外,前燕还有史官记录时事的记注制度,以及掌宫禁图籍文书的典书令。如慕容儁时,皇甫真“入为典书令。后从慕容评攻拔邺都,珍货充溢,真一无所取,唯存恤人物,收图籍而已”[172]

南燕,以侍官掌撰起居注;以中书官吏掌修国史,多为兼职,不见专职史官。如张诠,官尚书郎,撰《南燕录》五卷,记慕容德事。[173]

南凉,置国史祭酒,掌记事。“南凉主乌孤,初定霸基,欲造国纪,以其参军郭韶为国纪祭酒,使撰录时事。”[174]

二、北魏史官建制

1.著作官与著作局

拓跋氏早期游牧北方,“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175],这是原始部落的记事制度。到代王什翼犍时,才从原始记事方式过渡到册簿书记。拓跋珪称魏王后,灭后燕,在后燕朝士中选拔史官,仿照后燕建立史官制度,置著作郎,主管国史撰述。当时,著作郎为非常设官职,似有撰事则置,无事则阙。史官多取自中书、秘书二省的才学之士。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因“崔浩国史案”而废置史官。和平元年(460)复置。

和平元年(460)后,北魏设置著作局[176],为朝廷常设修史机构,又称著作省。刘知幾说:“元魏初称制……其后始于秘书置著作局,正郎二人,佐郎四人。”[177]著作局亦置校书郎,《唐六典》云:“后魏著作置校书郎,史阙其品员。”[178]北魏设著作局,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国家机关中有专任史官,是曹魏时设置的著作郎,辖秘书省,但无独立机构。北魏著作局的设置改变了这种态势,这是朝廷专门的官修史书的常设机构,后来从北齐开始,改著作局为史馆,则从名称上证明北魏著作局的属性和职责。这无疑是古代少数民族对中国史学史的一个重大贡献。

北魏还建立了国史监修制度。拓跋焘曾于429年和459年两次命崔浩总领史任,为国史监修开了先河,之后逐渐形成制度。正光以前,均由汉臣主史籍。“及洛京之末,朝议又以为国史当专任代人,不宜归之汉士。”[179]纵览北魏历史,虽然鲜卑人监修国史的成就情况不明,但这种制度却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沿袭不断。

2.记注官与集书省

献文以前,不置起居注官,或以掌文记之侍官,或以著作官兼任。孝文以后,修起居注官大多取自散骑常侍、侍郎、著作佐郎、太学博士及台省僚吏。孝明时,加强对起居注撰修工作的控制,置监典官,多由散骑常侍一类的官兼掌。这一制度被东魏、北齐所因循。

三、东魏、北齐的史官制度

沿袭北魏,东魏仍置著作郎、著作佐郎掌修国史,其史官也多是北魏旧臣。值得注意的是,著作行政上属秘书省,但著作官多由中书省官员兼领,国史的著作权实归中书。天平、元象年间仍用鲜卑人领著作,典国史。武定以后,改用汉人。东魏于天平初年始修起居注,由中书、门下长官兼领监修,撰集者也多由侍官充任。

天保二年(551)北齐始设置史馆[180]。《唐六典》注云:“后魏并置著作,隶秘书省。北齐因之,代亦谓之史阁,亦谓之史馆。史阁、史馆之名自此有也。”“自晋以来秘书著作皆有令史,阙其员品。” [181]史馆主要由监修大臣、著作郎、著作佐郎、修史臣、校书郎、令史等组成。北齐监修大臣的官秩从正三品到一品不等,其身份或宗室,或著姓,或才学名士。其职责本多为虚衔,魏收之后却负有实责。著作郎,员额二人,从五品;著作佐郎,员额八人,秩七品。修史臣,不属史馆固定编制,员额不限,是临时调入史馆参与修史的才学之士,事毕即还原职。校书郎,诸书所载人数有异,秩正九品。(www.xing528.com)

四、西魏、北周的史官制度

西魏“史阁”沿袭北魏,隶属于秘书省。北周时,改称“史局”,隶属于春官府外史。国史撰修由深谙朝中掌故、处事严谨的内省或春官府的大臣兼领,又称“兼著作”,其官品与北齐大致相当。沿袭北魏,置著作官,多由别职兼领,史事大权实在中书。大统十四年(548)以后,国史的著作权转归秘书,而且著作官变为专职,改著作郎为著作上士,二人,正三命;改著作佐郎为著作中士,四人,正二命;改校书郎为校书下士,十二人,正一命。[182]

西魏初,由著作官掌起居注。大统四年(538)以后,记注官与著作官分置,著作官专掌国史,记注官多由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兼任。北周行六官,于春官府置外史,即专职起居注官,“外史下大夫,正四命。外史上士,正三命”[183]

五、鲜卑族政权中的鲜卑史官

北魏中期以后诸鲜卑族政权中的兼职或专职的鲜卑史官有:

陆恭之,字季顺,代人,北魏时曾在著作局任著作佐郎、著作郎,无所撰史书记载。[184]

刘仁之,字山静,河南洛阳人。出于独孤部,出帝时任著作郎,兼中书令。史载其“少有操尚,粗涉书史”,“爱好文史,敬重人流”。但“非其才,在史未尝执笔”。[185]

山伟,字仲才,河南洛阳人,其先代人。其“涉猎文史”,先为修起居注,孝庄帝时任著作郎,节闵帝时为秘书监兼著作郎,“孝静初,除卫大将军,中书令,监起居。后以本官复领著作。……以为国书正应代人修缉,……初无述著,故自崔鸿死后,迄终伟身,二十许载,时事荡然,万不记一”。[186]

綦儁,字檦显,河南洛阳人,其先代人。孝庄帝时,屡官沧州刺史、太仆卿、御史中尉、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礼部尚书,兼中尉佞巧,性多诈。曾监修国史。[187]

宇文忠之,河南洛阳人,其先南单于之远属。“猎涉文史,颇有笔札。”[188]东魏天平后敕修国史,武定初仍修史。

元行如,河南洛阳人,魏昭成皇帝七世孙。北齐武平末任著作佐郎。[189]

楼宝,代人,其祖父伏连代为酋帅。“性淳朴,好读书。”“为人清简少言,颇谙旧事”。西魏大统元年(535),诏领著作郎,监修国史事。[190]

陆卬,字云驹,代人,起家员外散骑侍郎,历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以本职兼太子洗马,中书侍郎,监修国史。史载其“少机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通大义。善属文”,“笃慎周密”,“不说人短,不伐己长,言论清远”。[191]

由以上资料可知,鲜卑族史官在北魏及其以后诸鲜卑政权的国史编修方面成就很小,他们在著作局基本都是“未尝执笔”,其作用在于对汉族史官修史的监督,而非在于其修史水平,政治目的远远大于学术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