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师范生培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及创新

我国师范生培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及创新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国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师素养课程为主,其模块体系设置尤其重视对候选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管理两大能力簇的培养。借此,面向卓越师范生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与实施,已成为当下中国师范生培养改革与实践的现实诉求。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化研究具有突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

我国师范生培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及创新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均采纳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来统合教师的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阶段,教师教育成为一国或一地区教师教育机构对师范生培养、培训的统称。教师教育全球概念的建立,厘清了师范生培养的本质,方便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本质上,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进程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程度提升的综合表现;其中,师范生培养阶段是一个自主和引导兼有的综合实践过程——通识教育和专业学科教育理论需要通过教师候选人(师范生)内化和外化,变成教师教书育人的行动。

世界发达国家尤其重视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课程及其模块体系建设[3]德国师范生培养基本可以分为修业和实践两个阶段,其中实践阶段长达一年半至两年。德国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师素养课程为主,其模块体系设置尤其重视对候选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管理两大能力簇的培养。美国等地方分权教育制度也没有妨碍各州在师范生培养思想和模式上的实践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教育危机最终促使美国教师教育走上了“专业发展学校”的合作实践道路,美国各州四年制师范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均将实践课程贯穿始终,并且最后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课程;其实践教学模块主要由专业素养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专业伦理引导等内容构成。英国师范生培养自二战后以来日益重视对师范大学生教学实践技能(胜任力)的培养,其课程方案和模块体系以“中小学校教学、管理、养成教育为基础”,一线中小学教师参与到教师教育机构课程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评价、修订的整个过程中;其四年制师范大学生的实践课程平均分布到每个学年,以8周/学年为其基数,实行“四导师制”质量保障机制。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以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为例,见图1-1),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起步较晚,在教师教育大学化、一级化、开放化的过程中,受到历史上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和师范院校办学追求“高大全”、课程追求“经济实用”倾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师范生培养实践课程非常薄弱,实践课程没有贯穿师范大学生四年全程培养,实践课程不仅模块设置单一、课时少(一般在8~12周),而且实践课程集中安排在师范大学生最繁忙的就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半年间,师生实践的专业目标和兴趣薄弱、专业互动极少。

图1-1 德、美、英、中四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实践课程时长的比较(单位:周)

资料来源: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 2001—2010.(www.xing528.com)

在显著的差距面前,如何保障中国师范生培养的质量目标?如何改进中国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真正突出实践课程的应有地位?如何在既定条件下保证实践课程的灵活有效?这些重大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探索和思考。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自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大数据”(Big Data)后,2014年中国教育界顺应世界潮流,提出了“互联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时代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必须改革,借助“互联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后发优势,追赶和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的差距。

中国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一般采用“学科+基础+教育”知识的课程结构模式,这种传统课程设置在现实中遭遇了学科中心主义与专业学术主义的诸多干扰,不能突出实践教学的应有地位;重学科知识、轻教育实践的不良症结在师范生入职后的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旨在改变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过于强调专业与学科本位、结构缺乏整合的现状,倡导建构短小灵活、主题鲜明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以适应未来世界发展与师范生培养目标差异化的发展需求。2014年8月,教育部又通过《关于实施卓越师范生培养计划的意见》,再一次强化要“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借此,面向卓越师范生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与实施,已成为当下中国师范生培养改革与实践的现实诉求。

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化研究具有突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从理论研究的价值层面来看,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化研究不仅能够补充师范生培养模块课程体系中缺失的实践模块课程部分,而且对于实践模块课程与理论模块课程的相互影响、互相融合、整体创新等功能和结构的达成具有鲜明而深远的研究意义。从实践指导的价值层面来看,一方面,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化研究能够将日益丰富、多元复杂的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和层面上的归类和细分,有助于按照师范生培养的科学规律分层推进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在信息化背景下遵循实践课程改革来倒逼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通过整合教师教育资源、“互联网+”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自主实践与引导实践相结合、贴近中小学一线需求、提升个体实践经验积累的有效性等措施来提升中国师范生培养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