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与人之关系的适应特征

环境与人之关系的适应特征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环境与人是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关系,并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始终处于动态性的变化之中。实践已显示“保全”的城市建设思想亦会对城市风格的多样化再立新功。创造、破坏、保全的城市建设思想,是相互连接的,其中并无截然的界限。

环境与人之关系的适应特征

美国著名建筑理论家卡斯腾·哈里斯曾说:“大部分时间中,尤其是在移动时,我们的身体是感知空间的媒介。”人们总是通过亲身参与各种活动来感知空间的。于是,人体本身也自然成为感知并衡量空间的天然标准。因此,可以说作为感知并衡量空间标准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关系,是室内外环境各要素中最基本的关系。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空间,广义上是指围绕主体并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外界事物。对人类而言,一方面它是一种外部客观物质存在,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与精神需求(亲切感、认同感、指认感、文化性、适应性等);另一方面,人类也按照自身的理想和需要,不断地改造和创建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根据人们认识的不同阶段对环境起到的创造、破坏、保全作用的内容。总之,环境与人是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关系,并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始终处于动态性的变化之中。

(一)人对环境

现代环境观念的发展也具体体现在人对环境的“选择”和“包容”的意识中。如选择拆毁城墙、对古旧建筑“整旧如新”等城市建设的思想,实际上等于斩断了城市生长的“根”,在本质上是同火烧阿房宫一样在进行破坏。在从事研究和设计时,对那些即将消亡但并无碍于生活发展的、那些只属于承继先人和连接未来的东西,应有意识地加以挖掘、利用和维护。城市是人们长期经营和创造的结果,城市风格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证明了其自身的生命力。实践已显示“保全”的城市建设思想亦会对城市风格的多样化再立新功。一座城市、一个街区乃至一个庭院(单元环境)都具有自己的共性和个性文化,它们世代相传,每个当下时代的人及社会都曾为此付出脑力劳动和经济代价。这些代价的后果可能使环境勃发生机,也可能导致环境的僵化和泯灭。创造、破坏、保全的城市建设思想,是相互连接的,其中并无截然的界限。由此,在人对环境这一问题上,必须同时兼顾创造与保全这两个目标的并行,在不破坏的基础上、着力保全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才会使我们对城市环境的整治更接近于环境的本质属性—自然整体。(www.xing528.com)

(二)环境对人

1943年,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等级”的理论。他认为,人类普遍具有五种主要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人们对各种需求的强烈程度会有所不同,但总有一种占优势地位。这五种需求都与室内外空间环境密切相关,如空间环境的微气候条件——生理需求;设施安全、可识别性等——安全需求;空间环境的公共性——社会需求;空间的层次性——自尊需求;环境的文化品位、艺术特色和公众参与等自我实现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对应性,即环境对人的作用,也是人对环境提出的多种需求。只有当某一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才可能使追求另一层次的需求得以实现。当一系列需求的满足受到干扰而无法实现时,低层次的需求就会变成优先考虑的对象。环境空间设计应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高层次的需求。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使得这些需求与承担它们的物质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另一种需求则会随之产生。这种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就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

在现实中,空间环境的形成和其中人的活动是同一回事,犹如一场戏剧舞台中的布景设置与演出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一样。而对设计师来说,更需要关注的是静止的舞台在整场戏剧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它去促进表演。由此可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在环境对人的关系方面,人们塑造了空间环境;反过来,空间环境也影响着、塑造着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