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邦的革命:低位官员的崛起

刘邦的革命:低位官员的崛起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个原因是刘邦在体制内的官位很低,仅是亭长。在沛县,刘邦并没有占据江湖政治的制高点。刘邦成为丰沛地区起义军队的首领,被尊称为“沛公”。他占据丰邑,借此获得与刘邦平起平坐的地位。萧何让樊哙去叫刘邦到沛县做起义领袖,刘邦和他身边的亡命徒当然会毫不犹豫应允而来。第四个原因是刘邦得到“庙堂”和“江湖”的共同认可。刘邦起事之后,所面临的形势很复杂。

刘邦的革命:低位官员的崛起

作为游侠的刘邦,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时,他怎么能成为丰沛地区的起义领袖,并获得“第一桶金”呢?

在天下大乱之际,要想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地方的领袖式人物,需要几个条件:一是在本地有一个拥护他的团队;二是个人要有较大名声,让大家都知道他;三是要获得各方势力认可和接受;四是竞争对手不能太强。而刘邦不具备以上所有条件。

第一个原因是刘邦在体制内的官位很低,仅是亭长。在沛县境内,如果用体制内职务衡量地位和影响力,比他高的有萧何、曹参和沛县县令。刘邦能掌握的体制内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极为有限。

第二个原因是刘邦在沛县的江湖地位不高。在游侠社会,虽然并没有很严密、规范的组织系统,但这个社会效仿庙堂,以心照不宣的契约方式,建立起上尊下卑的等级关系。比如,侠客群体里,被分为国侠、县侠、乡侠和里侠四个等级。当时,在沛县有个县侠,叫王陵,刘邦曾以“兄事陵”,把王陵当“带头大哥”。在沛县,刘邦并没有占据江湖政治的制高点。他应该属于乡侠级别,仅在丰邑有一定影响力。即使有樊哙、卢绾、夏侯婴等人追随他,但仅靠这些小游侠的拥护,刘邦不可能在全国起义风潮涌起之时,瞬间成为丰沛地区的起义领袖。

那么为什么后来他又成为这个地区的起义领袖呢?

尽管有以上两个不利因素,但起义浪潮波及丰沛地区时,这些因素都没了,而有利于他成为起义领袖的因素却突然出现。刘邦成为丰沛地区起义军队的首领,被尊称为“沛公”。这一称谓来自楚国官职,相当于沛县县令。

第一个原因是起义浪潮波及丰沛地区时,刘邦已提前一年多落草为寇,公开与秦政府对抗,在沛县,是反秦起义的“元勋”。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曾奉命带领丰沛地区的民工,去骊山秦始皇陵。但他们还没出沛县辖区,很多民工私自逃走。刘邦无法制止,如果继续往咸阳走,到达目的地后,他难免受到秦法追责。走到丰西泽时,刘邦干脆把队伍解散,对大家说:“你们都跑吧,我也不干了。”从此,和大家一起,跑到沛县以南的芒砀山(今河南省永城芒山镇境内),隐匿于江湖。据学者刘磐修的研究,这件事应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左右,比陈胜吴广起义提前了一年左右。

这么看,刘邦反秦与陈胜、吴广不同。刘邦避开城市,把队伍拉进山区,动静不是很大。但即便如此,在态度上,刘邦与秦朝决裂表露无遗,为他及早地积累出反秦的人望,对他这个档次不高的游侠、地位不重的官吏来说非常重要,在起义浪潮到达丰沛地区之后,发挥出奇效,刘邦得以瞬间成为大家关注和依赖的人物。

第二个原因是“丰西泽纵徒”使刘邦提前掌握一支武装力量,他的江湖地位提高到丰沛地区的第一名。刘邦在丰西泽纵徒后,当时有十多人愿意跟他走,后来,他们结伴隐匿在芒砀山。这些人跟刘邦上山落草为寇,形成命运共同体,且内部十分团结。以这个小团队为根基,这支队伍陆续集聚百十来人。这里面有后来为刘邦所紧紧依靠的丰沛集团的核心人员,如樊哙等人。这些人跟着刘邦,是为逃脱秦朝法律制裁,属于亡命徒。

总之,当起义风潮来临之际,刘邦拥有了比王陵和雍齿等地方豪侠强得多的武装力量,占据丰沛江湖的“头把交椅”。如果没有丰西泽纵徒,这一地位根本轮不到刘邦。

刘邦打下宛后,王陵带领一支队伍,占据那里。虽然后来王陵最终追随刘邦,汉朝建立后位列三公,成为第三任丞相,但在沛县时,他并没有明确表示愿意追随刘邦,很可能是因为他一下子拉不下江湖大哥的面子。另一个在丰沛地区很有实力的侠客叫雍齿,他大概和刘邦是一个级别的游侠。在沛县,雍齿加入刘邦的起义队伍,后来刘邦率兵外出攻伐,派他守卫丰邑。但他趁机叛变,准备投靠魏国,刘邦多次进攻丰邑均失败,借助项梁的帮助,才打跑雍齿,收复丰邑。他对刘邦可以说毫无忠诚可言。原因很可能是,雍齿平时和刘邦一样,都是一个级别的“带头大哥”,他不服气刘邦。他占据丰邑,借此获得与刘邦平起平坐的地位。这些平时比刘邦江湖地位高或持平的人物,肯定不会允许刘邦做大做强,成为丰沛地区的起义领袖。但起义之初,因为王陵、雍齿等人没有掌握成规模、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失去了成为丰沛起义领袖的先机。

第三个原因是比他有竞争力的人不具备相应的胆略。当时,在丰沛地区,能够有资格当起义领袖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官吏,另一类是地方豪强和侠客。既然地方豪强和侠客没有抓住先机成为领导起义的领袖,那么在官吏队伍里,情况如何呢?

在沛县,如果县令愿意,他应该最有资格领导起义。首先,他掌握着一支政府控制的武装力量。其次,他掌握的这支有官方背景的武装力量组织化程度高,作战能力强。但在秦朝,各地县令都是外地人,这些人在本地为官,奉行秦律,与本地百姓和豪强、侠客长期对立。在起义的关键时刻,县令如果领导起义,很难赢得沛县百姓和豪强、侠客的拥护。

沛县县令听说起义爆发后,因为害怕起义队伍杀他,主动和萧何、曹参商量,准备响应各地起义。萧何和曹参劝说县令,让刘邦带着芒砀山的队伍过来,协助他起义。可是,当刘邦带着队伍来到城下,他却临时变卦了。原本大家对他当起义领袖心怀疑虑,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一下子引起沛县豪侠不满和怨怒。在沛县城下,刘邦鼓动大家积极反秦,沛县县令当即被沛县豪强杀掉。

在官吏队伍中,有条件当起义领袖的是萧何、曹参这类文法吏。但根据《史记》记载,萧何很爱惜生命,怕冒起义失败的风险。这些人没胆量担当起义领袖,主动把起义领袖的位置让给刘邦。当然,这一举动也有想让刘邦“顶雷”的意思。

不过,即使刘邦不愿意,他也必须愿意。原因很简单,他那时候已经落草为寇了,不趁着各地起义浪潮汹涌蔓延走出大山,难不成一辈子在山上苦熬日子吗?像他这种人,其实毫无出路。萧何让樊哙去叫刘邦到沛县做起义领袖,刘邦和他身边的亡命徒当然会毫不犹豫应允而来。(www.xing528.com)

第四个原因是刘邦得到“庙堂”和“江湖”的共同认可。从刘邦的身份看,反秦起义浪潮波及沛县时,全国的起义局势并不明朗。刘邦起事之后,所面临的形势很复杂。当时陈胜派出的西进兵团,在咸阳附近的戏水河畔,遭到章邯反戈一击,全国的反秦形势进入第一个低谷。这时候参加起义,肯定要冒着极大风险。此时,领导沛县地区起义的人,一定要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信任和支持,特别是来自当地官员、侠客和豪强的认可和支持。

虽然刘邦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地位都不太高,但他的身份很特殊,既是体制外的侠客,又是体制内的亭长。以此推测,不管是当地侠客,如王陵和雍齿,还是县里的官吏,如萧何、曹参、夏侯婴、任敖等人,都会觉得刘邦和自己是同道中人。如果刘邦当起义领袖,就可以整合各路资源,还能避免因“庙堂”和“江湖”对立而产生内讧。他在那时成为丰沛地区的起义领袖,可谓“民心所向”。

第五个原因是当地有影响力的人支持刘邦。刘邦起兵攻占沛县后,大家推举刘邦当起义领袖。刘邦为表示礼貌和谦虚,曾谦让这个位置。谦虚是侠客混迹于社会时很看重的外在形象。他说,建议大家选举有德有才的人领导丰沛起义。当地“父老”虽无官职,但都是说话有分量的族长或者有钱人。这些人都认为,之前江湖传闻刘邦身上有很多怪异的地方,特别是算命先生说,他将来有可能大富大贵。代表广大百姓意见的“父老”们觉得,由刘邦开创的反秦事业,前途光明。大家一致推举他当沛县起义军的首领。现在来看,这些说法和传闻都是占卜迷信,甚至不排除刘邦和其周围人有意制造出这些神迹传说。但在当时,百姓对这些神鬼传奇确实很相信。

在当地有钱人中,刘邦的老丈人吕太公是其中一员。从上面提到的吕公和刘邦见第一面的表现看,吕公愿意把女儿嫁给侠客刘邦,这说明他的侠客气质很浓,也属于侠客群体。有钱而崇尚侠义的吕太公应该为刘邦领导的起义事业提供了大量财物支持。正是得到吕太公这类富商大贾的鼎力支持,刘邦在短期内在丰沛地区召集了两三千人马。

在丰邑,刘邦的起义军队受到秦朝泗水郡监军的攻击,但刘邦击败了这支秦军。而后,刘邦命令雍齿守卫丰邑,自己亲自带兵进攻泗川郡,并杀死该郡的郡守。按说在起义之初,获得如此大的胜利,刘邦这支军队的声势应该得到很大提升。但这之后,他遇到一个改变他命运的问题,那就是上文提到的“雍齿叛变”。雍齿叛变后,准备把丰邑献给前来进攻的魏国人周市。

刘邦肯定不愿意这样丢掉丰邑。此后,刘邦回击丰邑,但未攻下。刘邦这支军队粗具雏形,却失去了根据地,这对刘邦的打击极大,以致他一生都无法原谅雍齿,甚至把这种怨恨波及丰邑百姓身上。

被逼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投靠距离他比较近的另一支起义军。这支起义军领袖秦嘉和景驹重用刘邦,派他率军在砀郡(今河南开封和商丘一带)一带作战。通过作战,刘邦收编了一些人马,力量得到壮大。此时,项梁从江东来到这里,攻杀秦嘉和景驹。刘邦投靠项梁,并从他那里借来五千人和十员大将,率军重新把丰邑夺回。

在起义之初,在丰沛地区,刘邦的实际势力并不稳固。王陵和雍齿等地方实力派拥有很强的人望和号召力,这些人在起义之初失去先机,但一旦丰沛地区全都响应起义,起义军队粗具雏形,这些人利用之前积累的影响力,很快与刘邦分道扬镳。雍齿反叛便能说明这一问题。但从大局看,雍齿叛变却无意中促进了刘邦的事业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雍齿叛变前,尽管刘邦军队和秦朝的地方军队互相攻杀,且刘邦军队有主动进攻的军事行动,但这些军事行动更多的目的是为保境安民,而不是积极进取。雍齿叛变后,刘邦被迫走出丰沛地区,走向大城市砀郡,进入更广阔天地,掌握更多资源。对刘邦而言,雍齿这次叛变给刘邦客观上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先后与其他起义军如秦嘉、景驹和项梁建立联系,获得将地方杂牌军队带入楚国反秦主流势力的机会。刘邦走出丰沛地区后,投靠秦嘉、景驹领导的起义军队。当时,项梁、项羽叔侄带着江东子弟兵一路北上,到达薛郡、砀郡附近(薛郡、砀郡距离刘邦所在的沛县很近)。项梁军队在薛郡附近攻灭自称假王的景驹。这次攻杀可以看成楚国内部争权夺利的军事行为。为巩固对这一带的控制,项梁、项羽军队很需要当地军事力量的支持。秦嘉、景驹被攻杀时,刘邦独立成军,正在外面打仗,已取得一些战绩。作为地方实力派,刘邦受到项梁青睐。项梁拨给他一部分军队,支持他去丰沛找叛徒雍齿算账。从刘邦获得项梁资助开始,他的军队从名义上归入项梁这一支楚军的序列,成为项家军的一部分。项梁打造的项家军,是楚国乃至天下最大的军事力量。加入项家军,为刘邦走向复国后的楚国政坛,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二是刘邦军队的规模迅猛扩张。刘邦投靠秦嘉、景驹后,受命抵抗北上而来的章邯军队。尽管作战不利,但占据了砀郡,收拢五六千人马,实力明显壮大。为攻取丢失的丰邑,他得到项梁支援的五千人马和十员大将,此时,军队规模达到一万四千人左右。显然,比刚走出丰沛地区时,整体实力明显上升。

三是刘邦招徕了很多人才。在投靠秦嘉、景驹的路上,刘邦巧遇张良。两人私下里交流后,相见恨晚。张良终生追随刘邦,为刘邦事业提供很多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帮助。后来,成为刘邦军骑兵统帅的灌婴以及陈贺、陈濞、周灶、蛊逢、陈涓、侯昭、侯襄、丁礼、魏选等共计十三人,都是在砀郡地区加入刘邦军队的。日后,他们因战功而被封侯,其中很多人封侯的食邑数量超过刘邦从丰沛带出的人。

从汉初被封侯的功臣分布结构看,来自丰沛地区因功被封侯的有十四人。可以想见,砀郡地区是刘邦重要的人才来源地。以上是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统计的,但《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没有明确指出,而结合《史记》披露的信息看,还有两人来自砀郡境内的单父县和横阳县。那么,在汉初功臣集团中,达到封侯级别的砀郡地区人才达到十六人,高于来自丰沛地区的人数。

在这些人中,不能确定哪些是刘邦在第一次被迫走出丰沛地区时加入的,哪些是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以及后来刘邦西征路过砀郡时加入的。但可以肯定,这次出走使刘邦的根据地从地狭人少的丰沛地区变成地广人多的砀郡,对刘邦的建国事业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之推上第一个高峰。

刘邦从起事到赶走雍齿,重新占领丰邑,总计八个月。这时,他的军队壮大到一万多人,形成一支不可小觑的起义军队,史称“砀兵”。在反秦战争中,刘邦依靠这支军队,逐渐走上历史舞台的正中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