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陆军统帅山县有朋:疯狂的战争史

日本陆军统帅山县有朋:疯狂的战争史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县有朋快刀斩乱麻,将哗变士兵50多人全部诛杀,成功地保卫了睦仁的安全。日本军队对天皇极度效忠的传统便出现了。清日战争打响后,山县有朋主动请战,要求亲自上前线指挥。此时平壤已经集结了1.5万名清军,在仁川,山县有朋决定先调遣与清军相同的兵力作为先锋队,向平壤进发。从军事上看,山县有朋的这个举动无疑是疯狂的。接到这封电报的李鸿章,派出了增援平壤的陆军前往大东沟,并由北洋舰队护卫运兵船。

日本陆军统帅山县有朋:疯狂的战争史

前面的讲述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清日海战的过程,接下来要讲述的,将是时间跨度更长的陆战。按照我的习惯,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清日在陆军方面的兵力对比。

两国陆军兵力的总人数前面已经介绍过,日本常备军7.5万,其中包括炮兵6000,骑兵4000;而清国的常备军60万,其中包括步兵47万,骑兵10万,炮兵3万,另有民兵100万。如果光从数量来看,日军这不仅是拿鸡蛋碰石头,简直是碰蒸蛋器。

但除了数量问题,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质量问题。

两国开战以前,日本陆军已经完成了“师团制”的改革,也就是常备军以师团(相当于师)为建制,组建成六个师团。它们分别是:第一师团(东京师团)、第二师团(仙台师团)、第三师团(名古屋师团)、第四师团(大阪师团)、第五师团(广岛师团)和第六师团(熊本师团)。

另外还有一个正在组建中的师团,它是睦仁的御林军——近卫师团,以及计划组建的第七师团(旭川师团),这个师团属于半农半兵的“屯田兵”,平时主要工作是在旭川地区的北海道插秧,所以日本全国可以用来战斗的只有6个师。

从表面上看,实行“师团制”的编制改革似乎没什么意义,但如果我们了解一下日军原先的编制就可以发现厉害所在了。原来的编制跟清国军队的编制类似,是在驻扎地基本不运动的“镇台制”,主要任务是维护当地的治安,镇压农民起义等。而改成师团制后,军队的主要任务改变了。

这个新的任务就是野战,换言之就是侵略战争

大东沟海战开始前,第一师团和第三师团三万人已经在仁川集结完毕,组成第一军,由山县有朋指挥,准备北上总攻平壤

这位曾经在征讨幕府和平叛西乡隆盛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战将,被称为“日本陆军之父”。获得这个荣誉称号除了因为他的战功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忠心,这可以从一件小事中看出来。

睦仁上台不久,他的御林军因为待遇等问题发生了一次哗变。山县有朋快刀斩乱麻,将哗变士兵50多人全部诛杀,成功地保卫了睦仁的安全。此后,山县有朋开始下大力气整顿军纪,最狠的一招是颁布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军人训诫》,要求每一个日本军人都严格做到对天皇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有保障,做到天皇指哪儿,军队就打哪儿。

日本军队对天皇极度效忠的传统便出现了。

山县有朋不仅是一个狂热的战争爱好者,也是一个居安思危的人。1889年,他提出日本必须捍卫两条线:一条是常说的“主权线”;另一条就是“利益线”。

在山县有朋看来,日本的利益线有两个焦点:一是北面的朝鲜;二是南面的台湾。打下台湾,这是永固皇国南门;打下朝鲜,这是实现大陆政策的跳板

在山县有朋手里,大陆政策被细化了,他策划的方案分为五大步骤。第一步:占领台湾;第二步:占领朝鲜;第三步:占领清国东北以及内蒙古;第四步:占领清国全国;第五步:占领东南亚乃至全亚洲,直至整个地球。

没错,就是整个地球,这就是以山县有朋为代表的日本军人的梦想,没有把全宇宙计划进去已经是外星人的福利了。

清日战争打响后,山县有朋主动请战,要求亲自上前线指挥。此时平壤已经集结了1.5万名清军,在仁川,山县有朋决定先调遣与清军相同的兵力作为先锋队,向平壤进发。各路大军要在9月15日之前全部到达平壤,随即发起总攻。(www.xing528.com)

军事上看,山县有朋的这个举动无疑是疯狂的。因为这一万多人的大军并不是整体出动,而是分四路进发。

从仁川到平壤有几百公里的路程,途中山峰连绵,险关重重。分兵后,每路大军都只剩下几千人(最少的只有两千多人),而他们走的是不同的行军路线,彼此信息不通,一旦清军在途中设伏,日军将被各个歼灭,全线崩溃。

更疯狂的还在后面。山县有朋命令大军要在发起总攻后48小时内解决战斗,为了便于行军,军队无须组织专门的粮草队,每名士兵随身携带至9月17日的粮食补给就可以了。

分兵冒进,还不多带点吃的,所有人都被山县有朋这个疯狂的举动惊呆了。将领们忐忑不安地走出了帐营,如此疯狂的领导,可谓平生未见。9月15日,日军四路大军全部安全到达平壤城外,一路上除了发现一两个清军哨探外,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和埋伏。

山县有朋的判断是对的。平壤清军在叶志超的率领下,一直准备依靠平壤坚固的城墙和堡垒死守。主动出击?这么冒险的事情是不需要考虑的,大家还是安全点比较好。

不过日军接下来要进攻平壤,并不那么容易。

从地理上看,平壤的四周都是城墙,最高处达到十米,相当于三四层楼的高度,而最厚处竟然达七米,炮弹是很难炸开的。城墙上遍布着大炮据点,居高临下射击时的威力可想而知。平壤城内储存着够清军吃一个月的粮食,而城外的日本士兵每人只剩下了两个饭团子,军官们每天只有两碗稀粥喝。

自古以来,攻城之军,一般需要有三倍兵力,在粮草充足、人员齐整的情况下发动进攻,饿着肚子是没办法打仗的。日军不仅肚子饿,精神也不好,一路跋山涉水,没有休息,马上又要发动总攻。看来,占据有利地形的清军如果能据险而守两天以上,等到城外的日军最后一点东西吃完饿得头晕眼花之时,出城砍上几刀便大功告成了。

从牙山逃回来的叶志超是被李鸿章强令留在总指挥位置上的。在日军到达平壤的两天前(9月13日),叶志超向李鸿章请病假,声称自己连饭都吃不下,即将病危,守卫平壤的重任还是交给别人吧。李鸿章严词拒绝了。然后,叶总指挥又给李鸿章发了一封请求再派援军的电报

接到这封电报的李鸿章,派出了增援平壤的陆军前往大东沟,并由北洋舰队护卫运兵船。然后,到达平壤的日军做了他们的第一件事:割断电报线。

叶志超更加郁闷了。没了电报线,平壤就和天津方面彻底失去了联系,叶志超大人有点六神无主,紧张的气氛从他开始四处蔓延。在高级将领的军事会议上,他主张先撤到鸭绿江,一开始大家都沉默不语,毕竟大军来平壤就是来守城的,现在据险而守,以逸待劳,却不战而退,至少面子上就说不过去。

经叶志超同志再三做思想工作,部分将领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他们发言:“现在还不能撤,等日军攻过来,我们就撤。”

叶志超找到了知音,连忙说:“好!”眼看大家就要对主动弃守形成统一意见。

正在这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了,他并不同意叶志超的意见,并且大声呵斥了要求撤兵的将领,他慷慨激昂地说道:“敌人孤军深入,正是出奇兵痛击,令敌止步于此的好时候!国家设机器,养军兵,年耗军费数百万,正为今日!如若不战而退,我们何以报效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