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征精神:忠贞不渝、艰苦奋斗的革命信念

长征精神:忠贞不渝、艰苦奋斗的革命信念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征精神就是忠贞不渝、绝不动摇的革命信念。红军的长征得益于其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使红军长征途中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这种精神使红军长征途中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这种精神使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悲观情绪,创造了让世人瞩目的奇迹。长征精神就是遵守纪律、团结进取的精神。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以人民利益为先,解放受压迫剥削的劳苦大众,使人民当家作主。

长征精神:忠贞不渝、艰苦奋斗的革命信念

长征精神就是忠贞不渝、绝不动摇的革命信念邓小平曾经指出:“过去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拥有强大的战斗力,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1]红军长征胜利的源泉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始终激励着红军战士,支撑着红军战士在革命的大道上坚持到底,永不言弃。一位红军老战士在回答“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也不倒下?”的提问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理想!革命理想大于天。”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靠革命信念的支撑,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长征胜利表明:长征精神是无比忠诚、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

长征结束时,毛泽东曾写下了“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彭德怀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2],表达了对红军战士杀出敌人重围、不怕牺牲、敢于战斗的由衷赞佩。长征路留下了红军的战斗足迹,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路上最具战斗精神的光辉篇章。早已为世界熟知的“强渡大渡河第一船”的17位勇士和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以超人的英雄气概,勇于赴汤蹈火,以自己的血肉身躯为盾牌,为红军大部队开辟了一条悲壮的通道。长征路上,许多战士把生留给了战友,把希望留给了战友。炊事班的女红军郭金花,为了保护给战友们做饭烧水的铁锅而牺牲……懂得为崇高理想而忘我奉献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长征的胜利,使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的前沿阵地,使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于陕北,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是红军长征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并铸造了军魂。正是靠着革命信念的支撑,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并最终使红军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

长征被共产国际誉为具有“高度的觉悟性、超人的坚韧性与战斗精神的传奇”。红军的长征得益于其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使红军长征途中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这种精神使红军长征途中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这种精神使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悲观情绪,创造了让世人瞩目的奇迹。“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已成为人们激励自己战胜艰难的格言。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的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人的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在顶着寒风,冒着雨雪,风餐露宿,忍饥挨饿、野菜充饥的恶劣条件下,突破了14省军阀的包围,历经上百次主要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17万余人。红军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英勇顽强,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压倒一切敌人而不为任何敌人所压倒。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连总司令朱德都杀敌在前沿阵地。他说:“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

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红军一共翻越了18座有名的大山(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的雪山),渡过24条有名的大河。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在368天的长征中,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行程二万五千里。过雪山时,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战士不仅行走困难,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挖个雪洞,住在雪洞里。过草地时,千里沼泽,渺无人烟,鸟飞不下,走出草地的时候,只剩下“一支褴褛不堪、瘦得只有骨头架子的部队”。[4]人类历史上,至今还没有哪支军队能像红军这样能吃苦,这是对红军长征历程的真实写照。日本帝国主义的特务机关对红军的吃苦精神十分惊恐,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的秘密报告中称:“红军实力雄厚,战斗力伟大,苦干的精神尤为近代军队所难能。”[5]

长征把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赋予新的内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崇敬和向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在深山密林中两次印刷关于中国长征的著作,以此作为鼓舞游击队员的典型。

长征精神就是遵守纪律、团结进取的精神。纪律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长征作为一次在败中求胜的战略转移,红军能否严守纪律,肯为集体的利益无私奉献,是长征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红军分成几个部分相互掩护撤退和突围,其过程难免出现每个军团为掩护和救援友军而深陷重围,导致损伤巨大。但是,红军战士无论在任何严苛的条件下都保持着高度的纪律准则,听党指挥,听上级指挥。可以说,长征的最终胜利是党和军队铁一般纪律的胜利。正是这种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使红军迎来了得之不易的胜利。组织纪律性是长征胜利的一大重要因素。面对敌人的“围剿”和袭扰、大自然恶劣气候的挑战和不断失去战友的伤痛,是钢铁般的组织和纪律性使红军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取得胜利。

“红军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与其他军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能够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利益,紧密团结,互助友爱,因为它具有其他军队所没有的巨大凝聚力和战斗力。”[6]“在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的领导集体,在引领中国革命进行探索中彰显了核心力量;各路红军组成了最具斗争精神的革命军队,在险恶的环境下汇聚了伟大力量;中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在党和红军周围,形成了最具有凝聚力的中国力量。”[7]红军能够经历险阻百折不挠,始终保持强大的前进动力和蓬勃朝气的内在因素,是长征胜利的根本的精神力量。

紧密依靠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关键因素。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以人民利益为先,解放受压迫剥削的劳苦大众,使人民当家作主。红军每到一地,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各部队按照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关于宣传组织群众应“首先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开始,然后逐步进入到苏维埃的基本主张的宣传”的指示,处处严守纪律,维护群众利益。党和红军利用一切方式来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中央的思想路线,在转战地区坚决贯彻和执行党的群众政策,积极开展土地革命,联合群众建立革命政权。针对少数民族对红军存在怀疑、恐惧的心理,红军总政治部多次发出指示,要求部队“严格政治纪律,绝对不准对少数民族群众有任何骚扰”。在少数民族地区,党和红军坚决执行民族政策,以少数民族同胞利益为前提,同各族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语言宗教文化习惯。当红军部队进入凉山彝族地区时,彝族群众因对党和红军缺乏了解,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阻拦部队前进。刘伯承正确领导红军冷静和友好地对待少数民族同胞,努力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决不允许伤害彝族同胞、破坏民族团结。在党和红军的不懈努力下,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使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

党坚持了正确的群众政策和民族政策,始终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从而使红军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真诚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处处关心和爱护人民。长征途中,红军将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民族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大力支持。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主动为红军捐粮草,给红军带路,照顾伤病员,甚至参军打仗,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长征。心系群众、革命为民的崇高理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整个长征过程中,党和红军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拥护和支持,长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使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了党和红军,认识到党和红军能够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利益,只有红军才能带领人民群众走上解放道路。(www.xing528.com)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人民出版社,1993。

[2]《彭德怀自述》,第206页,人民出版社,1981。

[3]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载《新中华报》1939年3月19日。

[4]《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第38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5]《救国时报》,1936年11月15日。

[6]石仲泉:《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载《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1期。

[7]李学林、邵琦:《长征与中国力量的凝聚》,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