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天国仕风特点:恪守本分、谨遵王道、不善钻营、淡泊名利

太平天国仕风特点:恪守本分、谨遵王道、不善钻营、淡泊名利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湖南不仅巡抚大员如张亮基、骆秉章等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竭力推广团练政策,而且各地纷纷办理团练,成效显著,位于全国各省之首位。湖南仕风不仅体现了务实和敬业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们都表现出不喜钻营、淡泊名利的本色。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淡泊名利、乐善好施、不求仕进,致力于发展地方文教、公益事业。

太平天国仕风特点:恪守本分、谨遵王道、不善钻营、淡泊名利

湖南作为真正独立的行省,还得从雍正二年(1724)算起。相对来讲,作为一个新建省份,其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还是具有一定活力的。有人对光绪《湖南通志》名宦列传中的859人所作的如下量化分析就证明:“力倡文教”者289人,占33.68%;“平乱抚绥苗瑶”者173人,占21.17%;“断讼整治民风”者110人,三项加起来占了三分之二。[8]特别是乾嘉以来,湖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其粮食生产、人口增长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应归功于湖南拥有一群具有实干精神的官吏群体。

道咸年间的湖南政界体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特色,那就是大多数官员和仕子都表现出恪敬守职、谨遵王道的工作作风,“吾乡风气淳古,士人循循,不敢背越礼法,以自放其亡等之欲”[9]。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全省办理团练事宜的成效看出来。湖南是清代比较早着手办理团练的省份,早在乾隆末年,湖南辰州府凤凰厅就因为响应政府号召,大办团练,镇压湘黔边境的苗民起义,当时凤凰厅同知傅鼐、刘名策就练成了一支比较强悍的地主武装,取得了征苗大捷,受到嘉奖。此后,湖南各地相继效法。道光末年,湖南最有名的地方团练要数新宁举人江忠源所办的楚勇了。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湖南不仅巡抚大员如张亮基、骆秉章等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竭力推广团练政策,而且各地纷纷办理团练,成效显著,位于全国各省之首位。除开长沙省府所在地外,曾国藩的家乡湘乡县,就是举办团练最积极而又卓有成效的县份之一。该县知县朱孙诒在1850年上任时,就竭力推行团练政策,并亲自召集各乡地主绅士议定团练章程,规定了各乡及城镇街坊都要积极配合办理团练。凡是没有办团练的乡,均限期举办,而且团练和保甲制度相辅而行,县设总局,管理全县团练事宜,团练金费,或按亩摊派,或由富室捐输。湘乡团练办理得有声有色,地方绅士也积极支持团练工作,连许多士人也踊跃参加。当太平军向湖南进军的时候,朱孙诒在地方绅士罗泽南、王鑫、刘蓉等人的支持下,很快拉出了一支上千人的团练武装,后来正是这支武装发展成为湘军的主要力量,这不能不说是湖南政界的先见和果敢作风所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湖南其他府、州、县的团练也很有成效,如宝庆府、平江县、溆浦、泸溪、辰州、常宁浏阳郴州、新化、蓝山、桂阳等府县早在太平军进入该地区之前,就纷纷办理了团练。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湖南之所以拥有比较强大的地方武装,实有赖于一批比较精干务实的地方政府组织和干练的地方官,其中著名的代表就是曾任过宝庆知府的魁联、衡阳知府陆传应、沅陵知县刘位坦、桂阳州知州贾亨阶和该籍举人陈士杰、蓝山县知县孙恩保、永明县知县常连、江华县知县刘兴桓、耒阳知县唐逢辰等,他们积极兴办团练的政绩先后受到了朝廷的表彰。(www.xing528.com)

湖南仕风不仅体现了务实和敬业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们都表现出不喜钻营、淡泊名利的本色。曾国藩在道光戊戌年通籍京城时,所看到的湘人官京师者并不很多,且“多同时辈流,其射策先朝,耆年宿望,凋散略尽”。曾任曾国藩老师的善化唐鉴(镜海)先生,在道光年间虽内召为太常侍卿,做了京官,但他并不热衷名利,始终潜心学问,没有半点浮躁之心,其学问为时人所仰慕。当时曾国藩经常到其住处求教,每次去都看见先生“手一编,危坐其中”,曾国藩对他非常钦佩,不禁感慨道:“民之情好声利而恶澹泊,浅者趋死禄仕,深者博文多艺,猎取浮誉,亦足以降其好胜之私。先生为外吏二十年,萧然无资积以自存,既当世之所谓迂阔。”[10]后来,唐先生辞官回乡,归老于湖湘之间,以研究理学和潜心写作为生。又如新化邓显鹤,早在嘉庆九年(1804)就科举于乡,但“自甫掇科名,既已厌薄仕进,慏然有志于古之作者。与同里欧阳绍洛东,以诗相厉。”[11]任宁乡县训导前后十三年,道光年间引疾归,从此隐居乡里,从事授课著作等平凡事业,纂书颇多,为发展湖南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一时期,湖南的绅士阶层中比较淡泊名利的还有道州何子贞(绍基)、武陵杨彝珍、善化的贺长龄与贺熙龄兄弟、耒阳的刘熙、衡阳的程学伊、清泉的丁善庆、黔阳的段汝霖和杨光洁、新化的谭仁命、新宁的陈鹤春、酃县的张联升、湘乡的程大闾、攸县的陈之驎、郴州的陈振玉等人。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淡泊名利、乐善好施、不求仕进,致力于发展地方文教、公益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