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社会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社会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学风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征。鸦片战争前后,湖南的学风既体现了传统的儒学特征,又表现了一定的反传统,开启了经世致用之学的先河,也就是以传统为体,以经世为用。他认为达则为士,用以治世,不达则求为富翁,非常直接地表达了经世致用的观点。可见,嘉道年间的湖南有识之士兼具传统与经世、文韬和武略之学风。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社会

所谓学风,应该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环境中形成的表现士人们的学术价值倾向、学术风格、学术心理、学术体系等因素在内的一种文化氛围的综合体现。可见,学风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征。鸦片战争前后,湖南的学风既体现了传统的儒学特征,又表现了一定的反传统,开启了经世致用之学的先河,也就是以传统为体,以经世为用。一方面,湖南的知识分子们也和全国士人学子一样,从小学习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经典,成人之后就跻身科举之途,寻求为官之道。因为中国的封建体制早已将“学途”与“仕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和必要前提,后者则是前者的目的和归宿。

湘军兴起之前,湖南的士人像汤鹏、黄本骥、邹汉勋、罗典、邓显鹤、胡达源、曾国藩、李元度等无一不是选择了传统的致仕之途,《清史稿》在论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时也说过:“国藩事功,本于学问”这句经典结语就体现了湖南士子的传统之道。正是曾国藩在科举道路上的执着追求和锐意功名,才最终成就了他后来的一番事业。“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雌卵变蛟龙”。[12]正好体现了他在科举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就是那些后来通过加入湘军跻身官场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刘长佑、彭玉麟、江忠源等也先后在科举之途上辛勤耕耘过,因为在世人眼里,科举才是正途。另一方面,湖南的士人又开始谋求开一代风气,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逐渐开始反传统,于是嘉道之际的湖南又出现了一种经世致用之学,其特征是一反过去乾嘉学派的不谙时事,空谈义理的学风,讲求以现实的态度面对社会,主张学以致用,专攻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他们普遍关心国家的政务,如荒政、盐政、漕政、河政、吏治、文治、武功等,以跻身官场为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手段,希望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来改变社会的弊端,澄清天下。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陶澍、魏源、贺长龄、贺熙龄、左宗棠等。其中曾国藩既拥有旧学、儒学的功底,又通晓新学、西学的阐发;既维护旧事物,又能开风气之先;既具有盖世的文笔,又表现超凡的武略。其《议汰兵疏》便是证明,时人称他为“旧教育中的特产人物”[13]。左宗棠的入世观点也是“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之阶耳”[14]。他认为达则为士,用以治世,不达则求为富翁,非常直接地表达了经世致用的观点。(www.xing528.com)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此间湖南的士大夫普遍表现出对古今兵法的热忱,喜读兵书、谈兵事。如左宗棠胸罗古今地图兵法;罗泽南多论兵家形要;丁叙忠编有明代王、戚诸家兵法;邹汉章、邹汉勋兄弟均留心图地兵制之学;李元度更是大谈用兵策略。可见,嘉道年间的湖南有识之士兼具传统与经世、文韬和武略之学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