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肩吾是魏了翁女婿的真相揭晓!

李肩吾是魏了翁女婿的真相揭晓!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鹤山佳婿得肩吾”,是指魏了翁的女婿虞兟,得到李肩吾所编《字通》一书。虞兟,是虞允文曾孙,魏了翁的女婿,承其家学,又得魏了翁之传。从陈著一句诗文引出魏了翁有第四个女儿,并以李肩吾是魏的四女婿之说,不足为据。自绍定六年起,未见李肩吾在魏了翁身边活动,而接续他起魏氏书院教育主要助手作用的,正是魏氏高徒、对易学颇有研究、被誉为“究心理窟,世称儒宗”的税与权[60]。

李肩吾是魏了翁女婿的真相揭晓!

有一篇关于魏了翁的家庭、子女及后裔的文章(简称《魏家后裔》)认为,魏了翁有四个女儿,李肩吾是魏了翁的四女婿,其文写道:“四女。宋朝鄞县人陈著所著《本堂集》卷21《次韵胡景参制机名三省见寿二首之二》诗,说‘鹤山佳婿得肩吾’。李肩吾,彭山人,名从周,字肩吾,著《字通》1卷,嘉定十三年(1220年),魏了翁作《序》。”对此说需加辨析。

陈著(1214—1297年),字子微,号本堂。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累官监察御史、知台州。宋亡,隐居四明山,自号嵩溪遗耄。著有《本堂集》、《历代纪统》。[51]《本堂集》卷21《次韵胡景参制机名三省见寿二首》诗之二,有“鹤山佳婿得肩吾”句。其全文是:“南风吹笠走长须,一曲新诗一幅书。虎榜陈人有韩愈,鹤山佳婿得肩吾。行年八十死将俟,求活须臾计已疏。惭愧珍羞贶新度,勿忘门户是穷儒。”此诗是陈著八十寿诞时(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步胡三省贺诗之韵而作。胡三省(1230—1302年),字景参,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宝祐四年进士。咸淳十年(1274年)官迁沿江制置司制机(按,制机是宋制置使司主管机宜文字的官员)。次年军溃,返归故里。入元后家居。注《资治通鉴》,又撰《通鉴释文辨误》等。[52]胡三省与陈著同为浙江人,又是科场同年,且有大致相同的政治经历和社会处境。

“虎榜陈人有韩愈”,是指科考场中的著名者有唐代的韩愈。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与韩愈同年中进士者有欧阳詹、李观等,“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53],虎榜即龙虎榜的简称。陈著此句是他对韩孟诗派韩愈及其诗歌的推崇。“鹤山佳婿得肩吾”,是指魏了翁的女婿虞兟,得到李肩吾所编《字通》一书。虞兟刻印《字通》是在宝祐二年(1254年),他在跋语中写道:“绍定庚寅(三年,1230年)兟亲迎于靖,先师鹤山先生讲席之暇,授以李君肩吾所类《字通》一编”[54]。这句诗是陈著对李肩吾《字通》的赞扬。胡三省的祝寿,使陈著见到贺寿的诗文、书品而情生感发,乃有推崇大诗人韩愈、赞扬李肩吾书法作品之诗句,反映出他这位自称“遗耄”的心理状态。“鹤山佳婿得肩吾”一句,并不是指魏了翁得到“佳婿”李肩吾,而是指魏了翁的女婿虞兟得到李肩吾的《字通》一事。

虞兟,是虞允文曾孙,魏了翁的女婿,承其家学,又得魏了翁之传。魏在诗中常称呼虞兟为“子”,而对李肩吾的称谓较多,如“李夫子”[55],还把自己和李肩吾喻为“九老”[56],然而更多的是以“友”称之,这些称谓与“子”的区别是明显的。元代虞集这样写道,“李君肩吾在魏文靖公之门,有师友之道焉。……从祖父户部府君(按,指曾任户部郎中的虞兟)而魏公之婿也”[57]

在《魏家后裔》中,对魏了翁的第四个女儿,只有“四女”二字,其他未见任何叙述或资料,故不知其名字、年岁、仪容、举止、经历等情况。从陈著一句诗文引出魏了翁有第四个女儿,并以李肩吾是魏的四女婿之说,不足为据。

魏了翁的书院教育中还有一位得力助手很值得深入研究,即巴县(今重庆市境)人税与权[58]。他是魏的门生,自谓“予登鹤山之门,盖历二纪”,从魏氏学达二十多年。魏了翁自从靖返蜀,绍定六年(1233年)春任知泸州。端平元年(甲午,1234年)夏,税与权又专程到泸州“执经从之”,后又“相携入京”,直到“丁酉春”[嘉熙元年,(1237年)]三月魏了翁逝世,在魏身边约三年时间。他记录搜荟魏了翁的著述言论特别是在泸州江阳书院的讲学内容,先后辑录为《周礼折衷》和《师友雅言》二书,以传承魏氏学术[59]。自绍定六年起,未见李肩吾在魏了翁身边活动,而接续他起魏氏书院教育主要助手作用的,正是魏氏高徒、对易学颇有研究、被誉为“究心理窟,世称儒宗”的税与权[60]

宋代是中国书院制度的确立时期,南宋时期书院发展快速,同唐代相较,数量明显增多,其教学和学术研究功能大大强化,全面形成了与官学不同的教育机制、社会功能和基本管理制度。在宋代的书院中,官办、民办皆有,而以民办居多。据不完全统计,宋朝全国有书院720所,其中官办110所,情况不明101所,民办达509所,后者占总数的70.69%[61]。民办书院大多是学者、理学家、离任官员、乡贤宿儒等自筹经费,因地制宜,设址办学,读书撰著,聚友讲学,招生授徒,到了南宋时期更重研治经学理学;其兴废亦多是随办学者的迁徙、境遇、老病、存殁而变化,持续性不强。更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的民办书院一般都规模不大,不像官办书院那样具有行政规制,也没有规范人员编制、各类职事职务设置和招生规程。但是,它们数量很多,教学科研效果很突出,也有许多经验。因此,在研究宋代书院时,还需深入研究民办书院的办学机制和教育活动,也要细致地研究民办书院的主事者及其朋友、学生。魏了翁的书院教育,主要在于两所鹤山书院,是宋代比较典型的民办书院。从李肩吾与魏了翁书院教育关系的初探,可以窥见宋代民办书院与官办书院的不同办院机制和教学研究活动,也可以更加具体地认识实现“洛蜀会同”,促使“蜀人尽知义理之学”的宋代杰出蜀学学者魏了翁,从而有助于书院史、蜀学史、中国教育史、中国思想史的进一步全面深入的研究。

(已被《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采用,待刊)

【注释】

[1]在已出版的有关论著中,蔡方鹿《魏了翁评传》(巴蜀书社1993年版)、彭东焕《魏了翁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张文利《魏了翁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等,是笔者所知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专著。

[2]参见胡昭曦《诗书持家,理学名门——宋代蒲江魏氏家族研究》(《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会1998年6月出版),《胡昭曦宋史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胡昭曦《宋代书院与宋代蜀学》(《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胡昭曦《宋代蜀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2000年版,四川大学出版社增修本2006年版)。

[3]参见胡昭曦、刘复生、粟品孝《宋代蜀学研究》,巴蜀书社,1997年,第144~147页。

[4]《鹤山集》卷76《朝请大夫利州路提点刑狱主管冲佑观虞公(刚简)墓志铭》。本文除注明外,均采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据吴万居《宋代书院与宋代学术之关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第61页的统计。

[6]参见《四川书院史》(川大版)第15~16页。

[7]《鹤山集》卷24《荐三省元奏》。

[8]参见邓洪波《南宋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湖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蔡方鹿《魏了翁与宋代蜀学》,《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6期。

[9]《鹤山集》卷50。

[10]嘉庆《四川通志》卷79。

[11]《鹤山集》卷71《荣州司户何君普墓志铭》。何普字德厚(1141—1208年),蒲江人。

[12]《鹤山集》卷83《杜隐君希仲墓志铭》。杜希仲字德称(?—1235年),蒲江人。有学者说:“淳熙九年壬寅(1181年),魏了翁五岁。随诸兄受学于乡先生杜德称。”(《魏了翁评传》第20页)。

[13]《鹤山集》卷81《雒县丞章公墓志铭》。章寅臣(1156—1225年),蒲江人。

[14]《鹤山集》卷65《跋四十年前补试卷》、卷66《谢邛守范季才宗丞启》。

[15]胡昭曦:《进一步加强旅游与历史的结合——对温江两个文化品牌的思考和建议》,载《西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已收入本书。

[16]光绪《蒲江县志》卷2《书院》。

[17]虞集:《道园学古录》卷7《鹤山书院记》。

[18]嘉庆《邛州志》卷9《营建志》、卷43《艺文志》邵有良《重修鹤山书院记》。

[19]参见《魏了翁评传》,第232~233页;陈少林、程忠仁《鹤山书院考》,载《成都文物》1986年第2期;龙腾《蒲江出土明奉直大夫孙礼墓志铭》,载《四川文物》1998年第6期;熊瑜《宋代鹤山书院考》,《文史》2001年第1辑(中华书局2001年6月版)。

[20]《鹤山集》36《答赵全州必愿》。

[21]《鹤山集》53。

[22]《宋元学案》卷80《鹤山学案》“鹤山讲友·李先生从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75页。“渠阳山中”,渠阳即靖州旧称,《宋史》卷88《地理志》云:“靖州。……元祐二年废为渠阳军……崇宁二年改为靖州。”

[23]周密原辑,查为仁、厉鹗笺:《绝妙好词笺》卷3。

[24]民国《重修彭山县志》卷5《撰著》、卷7《乡贤》,民国33年(1944年)铅印本。

[25]《全宋词》第2402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该书辑李肩吾词10首。

[26]《全宋文》卷7326,第319册第25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该书收李从周《字通序》1篇。

[27]《宋史》卷89《地理志》。(www.xing528.com)

[28]《鹤山集》卷11。

[29]参见《魏了翁年谱》第177~178页考订。

[30]参见高斯得《耻堂存稿》卷4《秀岩先生三礼辨后序》;《鹤山集》卷81《朝议大夫知叙州魏公墓志铭》。

[31]《宋元学案》卷80《鹤山学案·李先生从周》。

[32]魏了翁精习《三礼》,亦擅长书法。吴澄写道:“宋人能篆者颇多,蜀魏文靖公至今为人所称。”(倪涛:《六艺之一录》卷349《历朝书谱·宋》);陶宗仪:《书史会要》卷6云:“魏了翁……善篆,不规规然绳尺中,而有自然之势。尝以篆法寓诸隶,最为近古。”

[33]《鹤山集》卷53《彭山李肩吾从周〈字通〉序》。序文落款是“嘉定十有三年夏六月癸酉望,白鹤山人魏了翁书”,见《四库全书》本《字通》“原序”。

[34]《鹤山集》卷92《书龙协惠事》、卷10载魏此行过池州时所赋《高不疑斯谋与客登梁昭明钓台李肩吾和前诗见遗用韵谢之》。

[35]《鹤山集》卷7《答丁大监黼》。

[36]《鹤山集》卷5《次韵李肩吾庆读易亭山茶梅》。

[37]《鹤山集》卷11《次李肩吾送安恕父回长沙韵》。

[38]《鹤山集》卷65《跋师厚卿致仕十诗》。

[39]道光《昭化县志》卷32《职官志·教谕》。

[40]《鹤山集》卷63《题李肩吾为许成大书〈乡党〉〈内则〉》、《题李肩吾所书〈乡党〉》、卷11《肩吾生日三绝句》。

[41]《鹤山集》卷53《彭山李肩吾从周〈字通〉序》。

[42]《鹤山集》卷11《肩吾生日以三绝句为寿》。

[43]《鹤山集》卷11《次肩吾庆生日韵·己丑》。

[44]《鹤山集》卷36《答赵全州必愿》。

[45]《鹤山集》卷34《答任总干》。

[46]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鹤山集》卷108、109卷所载统计,此书尚存记言记事共288条。

[47]《鹤山集》卷63《题李肩吾所书〈乡党〉》。

[48]《魏鹤山遗陈深父子帖》,《六艺之一录》卷349。

[49]《鹤山集》卷34《答丁大监》、卷36《答真侍郎(德秀)》、卷35《答澧州徐教授(复)》。

[50]参见《宋代蜀学研究》第147~151页。

[51]《宋史翼》卷25《陈著传》;《全宋文》卷8094,第350册第111页作者小传

[52]《宋史翼》卷34《胡三省传》。

[53]《新唐书》卷203《欧阳詹传》。

[54]《四库全书·字通·跋》。

[55]《鹤山集》卷11《王常博寄示沌路七诗李肩吾用韵为予寿因次韵》:“兄弟亲知各异方,仆夫痡困马玄黄。惟吾臭味李夫子,不为无人不肯芳。”《次李肩吾送安恕父回长沙韵》:“晚岁惟余李夫子。”

[56]《鹤山集》卷5《肩吾摘取傍梅读易之句以名吾亭且为诗以发之用韵答赋》中有“亭前拟绘九老图”句,魏了翁自注云:“五老峰前访梅招鹤,合余、肩吾作九老。”

[57]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0《题李肩吾〈字通〉序》。

[58]《宋元学案》卷80《鹤山学案》云:“税与权,字巽甫,巴郡人。受业鹤山之门,精于经学。”又见嘉庆《巴县志》卷9《人物志》。

[59]税与权:《鹤山〈师友雅言〉序》,载《全蜀艺文志》卷31,线装书局,2003年,第824~825页;《文献通考》卷181《经籍考》。

[60]参见道光《重庆府志》卷8《人物志》。

[61]参见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第120~1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